2024高考系统班文言文经典题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

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之士由太学
取科第自与之始。

授浔州司法参军。

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

郡守欲移
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

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
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与之曰:“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况故杀子孙,罪止徒。


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
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

与之皆为榜免。

其他利病,罢行甚众。

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竟还。

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闻
金人至边,乃造朝奏:“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

”前后累疏数千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

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

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
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

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

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

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
始立。

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

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三贤祠。

理宗即位,累迁,皆力辞。

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至十有三疏。

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奉余皆以均亲党。

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佛事。

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
劾贪/风采凜然/
B.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
劾贪/风采凜然/
C.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
劾贪/风采凜然/
D.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立太学始于西周,入太学可称为"受业太学""游
太学""观太A学"。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与"吏、户、礼、兵、刑"并称为六部。

C.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台(纪念堂),与庙相似,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与之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更开创了广东学子从太学取士的先河,在之后的任职中多次被委派到南方地区,造福当地百姓。

B.崔与之司法公正,认为对仓促间失手将富豪打死的百姓应从轻发落,因为富豪拖欠百姓款项并诬陷百姓在先,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C.崔与之为政宽仁,在广西提点刑狱期间废除了许多不利百姓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离任时,军民夹道送行,不忍他离开。

D.崔与之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政务、军事方面都有建树,殚精竭虑,深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直到退休也没真正闲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

(2)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鬷(zōng),字总之,赵州临城人。

七岁丧父,哀毁过人。

既长,状貌奇伟。

举进士,真宗见而异之。

使契丹还,权三司户部判官。

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

”改三司户部副使。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①,请官置务收市之。

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事竟寝。

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
,人莫知也。

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

”鬷
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

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
心矣。

’德明从之。

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

”鬷殊未以为然也。

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

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

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

未几,得暴疾卒。

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

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

”果如所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减) 注:①交引:宋代官府准许商人在京师或边郡缴纳金银、钱帛、粮草,按值至指定场所领取现金或某些商货运销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B.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
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C.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D.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
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判官,宋代官职名称,掌理全国的土地、户口、钱谷、财赋等方面的事务。

B.戎人,古代中原地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东、北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C.卒,我国古代根据社会地位,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卒。

D.谥,即谥号,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鬷少有孝心,相貌奇伟。

王鬷七岁丧父,因哀伤过度而损毁身体,超过常人;长大后相貌奇伟,连真宗见到他后都觉得奇特。

B.王鬷为政从简,颇受爱戴。

王鬷为政识大体,不繁琐,主管益州赈济之时,快速处理士兵作乱,因此一举,蜀地百姓都爱戴他。

C.王鬷不畏权贵,正直敢言。

马季良执政时要求官府专门收购茶盐交引,众臣不敢言,只有王鬷认为此举不符合国家体统并使此事搁置。

D.王鬷未纳善言,受到责罚。

曹玮曾提醒王鬷留意边防,警惕元昊的野心,可惜王鬷并未采纳、重视,后元昊反叛,王鬷受到责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

(2)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甲字师文,淳熙二年进士,累官至度支郎中。

使金,至燕山。

自绍兴后,凡出疆遇忌,俱辞设宴,皆不得免,秦桧所定也。

九月三日,金宴甲,以宣仁圣烈后忌,辞。

还除工部侍郎。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利东安抚使。

时蜀口出师败纽,金陷西和、成州,曦焚河池县。

先是,曦已遣姚淮源献四州予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

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

曦遣后军统制王铖、准备将赵观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

曦又遣其弟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

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

朝廷命吴总知鄂州,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

寻,安丙等诛曦。

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潼川戌兵驻饶风以待之。

金人知有备,引去。

上念甲精忠,拜宝谟阁学士,赐衣带、鞍马。

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嘱丙减汰兵卒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

盖自杨辅召归,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

明年,命甲权四川制置
司事。

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

甲下令首罢之。

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

嘉定七年,
卒于官,
理宗诏谥清惠。

(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
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B.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C.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
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D.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金国。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都后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B.工部,古代官署,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属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

C.嘉定,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有一个。

D.庙号,我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文中"理宗"就是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甲遵守法规,严于律己。

刘甲出使金国,有一天,金国设宴款待他,那日恰逢宣仁圣烈皇后的忌日,他谨遵朝廷规定,没有赴宴。

B.刘甲坚守正道,忠义可嘉。

吴曦反叛后,想拉拢刘甲,先派部下威逼刘甲,后来又派
弟弟诚邀见面,刘甲始终心系朝廷,不为所动。

C.刘甲沐浴皇恩,深得信任。

皇上因他精诚忠信,授他宝谟阁学士之职,并赏赐财物;
在处理西部事务方面,朝廷的很多意见由他决定。

D.刘甲治理地方,兴利除弊。

在代理四川制度置司事期间,他体恤民生,减轻百姓的田税;他不满当地的贿赂之风,废除了互送礼的名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命吴总知鄂州,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

(2)又俾嘱丙减汰兵卒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
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
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
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
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
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
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
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元: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

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

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

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

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

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

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帝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

刚质性方直,常慕史䲡、汲黯之为人。

仕郡功曹。


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

及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曰:“臣闻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

陛下
宜昭然觉悟,内和亲戚,外绝邪谋。

”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

其罢归田里。


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

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公
孙述。

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伏念本朝躬圣德,举义兵,
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

将军宜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
永年。

嫌疑之事,圣人所绝。

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
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

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
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

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

诚愿反复愚老之言。

”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微刚。

刚将归,
,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

将军以布
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

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嚣不纳。

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

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廼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

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

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

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摘编自《后汉书·卷二十九第十九申屠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
为心
B.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C.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D.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
为心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

和孝廉一样,它也为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B.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以后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

C.功曹: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

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

D.外家:泛指皇族的外戚,一般是指皇帝母亲家族。

文中指平帝母亲家的冯、卫两族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刚性格刚直,直言敢谏。

王莽专政之时,对皇亲国戚也施行暴政,而申屠刚不顾个人安危,向朝廷上书,建议皇上不要受王莽胁迫,要遵守五常之教,接纳至亲。

最终被王
莽罢官归田。

B.申屠刚宁折不弯、一生无悔。

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宁死不屈。

他多次提出让皇太子进入东宫,但光武帝都不同意,最终因为他的直谏而被外放。

C.申屠刚执著韧性,不屈不挠。

在王莽篡位后,申屠刚为了免遭其祸害,就躲避到河西、巴蜀之地,长达二十多年。

终于到建武七年,他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后升为尚书令。

D.申屠刚深谋远虑,锲而不舍。

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其已经投降公孙述之后,还反复劝说其要顺应天命,顺应民心,归顺汉帝,不要一意
孤行。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

(2)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维荐觉有学,迁《礼记》
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
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
默然色沮。

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

是冬,以本官直史馆。

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

”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

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

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
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
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
召觉/令对御讲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

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宋代因袭之。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
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

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

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

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

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

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

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
直掌书记。

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其序,
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
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

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仰默默无所为,唯诺崇韬而已。

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为宜革以渐,而崇韬疾恶太甚,果于必行,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

是岁,大水,四方地连震,流民殍死者
数万人,军士妻子皆采稆以食。

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为。

枢密小吏段徊
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

水旱,宰相职也。

”庄宗乃
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以问革、说。

革、说不能对,第曰:“水旱,天之常道,不足忧也。

”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人以为非,遽改他官,而革以说子为弘文馆学士,说以革
子为集贤院学士。

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

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
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

革贬辰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发遣。

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与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参军,说夷
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

已而窜革陵州,说合州。

天成二年夏,诏陵、合州刺史监赐自尽。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
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