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六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武汉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蝙蝠、鲸、猫等动物前肢的骨骼有着相同的特点,说明脊椎动物可能有着共同的祖先
B.蝙蝠、鲸、猫等动物前肢的骨骼有着相同的特点,这是胚胎学上证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C.所有脊椎动物都具有一个相似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说明脊椎动物可能有着共同的祖先
D.根据化石可以推测古代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化石是研究进化的最直接证据【答案】B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AB、蝙蝠、鲸、猫等动物前肢的骨骼有着相同的特点,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比较解剖学证据,说明脊椎动物可能有着共同的祖先,A正确;B错误;
C、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因此所有脊椎动物都具有一个相似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胚胎学证据,C正确;
D、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为研究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D正确。

故选B。

2.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

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表述,错误的是()
A.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C.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成功地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不能留下后代
【答案】D
【分析】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普遍性(1)含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原因:自然选择。

2、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详解】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即是生物的结构特性与环境的适应性,也包括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B正确;
C、适应具有相对性,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
D、适应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有利变异,而不会过早死亡,也能留下后代,D错误。

故选D。

3.基因有正选择压基因和负选择压基因之分,正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负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鸭交配,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雄鸭的素羽,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不利于吸引雌鸭交配。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是相对的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正选择压基因的频率会不断积累
C.进化的实质是负选择压基因突变为正选择压基因的过程
D.在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的基因频率会增大
【答案】C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每种基因有利也有弊,在某种环境中可能为正选择压,在另一种环境中可能是负选择压,因此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是相对的,A正确;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正选择压基因有利于生存,因此其基因频率会不断积累,B 正确;
C、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向正选择压基因定向积累的过程,C错误;
D、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会减少被捕食、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进而使美羽的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

故选C。

4.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①①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若图中①→①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①中
【答案】D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内环境中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①是淋巴,①是组织液。

【详解】A、据图可知,题图中的①①①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①组织液→①淋巴受阻时,更多的水会停留在组织液中,从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即发生在细胞内液中,D 错误。

故选D。

5.下表表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属于血浆,①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①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①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①①为细胞外液,①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①为血浆,①为组织液。

【详解】A、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①是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①中蛋白质较多,①中蛋白质较少,①是血浆,①是组织液,①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向组织液,使①组织液增多,B正确: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①是组织液,①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C。

6.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D.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pH 明显下降
【答案】B
【分析】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有:水分、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细胞分泌物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

【详解】A. 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Na+和Cl-,K+主要位于细胞内,是维持细胞内渗透压的主要离子,C正确;
D. 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体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HCO3-、HPO42-等缓冲物质的存在,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D正确。

7.
下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过程。

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成年人的排尿活动只受大脑皮层的调节
B.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
C.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D
【分析】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

明确两个反射弧即脊髓控制的排尿反射弧和大脑控制的对脊髓排尿反射弧中各结构。

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分级调节,即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A错误;
B、若P处受损,则排尿反射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因为脊髓中存在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故仍然能完成排尿反射,B错误;
C、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
D、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最终将尿液排尽,故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其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
B.刺激感受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收兴奋后产生动作电位
C.若脊髓受损,无论刺激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相应的肌肉都不会发生反射
D.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仅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内,没有中间神经元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

神经元按其功能可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详解】A、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其中含有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如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A错误;
B、刺激感受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收兴奋后可产生动作电位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B正确;
C、若脊髓受损,则反射弧不完整,无论刺激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相应的肌肉都不会发生反射,C正确;
D、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共有两个神经元,仅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内,并且无中间神经元,D正确。

故选A。

9.2020年10月,Biospace报道,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对84285名新冠肺炎患者做了一项“大不列颠智力测试”研究,结果发现感染新冠病毒与严重认知障碍(记忆空白、注意力下降、器官功能下降)相关,住院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认知衰退症状。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学习和记忆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与脑内蛋白质合成无关
B.注意力下降,将会影响瞬时记忆转换至短时记忆过程
C.大脑皮层具有语言等高级功能,大多数人主导言语功能的区域在大脑右半球
D.大脑皮层虽然可控制机体反射活动,但是对外部世界感知不属于其功能范畴
【答案】B
【分析】注意力下降,将会影响瞬时记忆转换至短时记忆过程,注意力提升有助于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

【详解】A、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某些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B、注意力下降,将会影响瞬时记忆转换至短时记忆过程,注意力提升有助于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B正确;
C、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左半球,C错误;
D、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错误。

故选B。

10.研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如图甲所示。

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树突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由树突和轴突组成
B.神经元维持-68 mV膜电位时,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的低
C.乙图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刺激直接引发的K+内流
D.乙图电位变化出现第二个峰值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引发的Na+内流
【答案】D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A错误;
B、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其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因此,神
经元维持-68mV膜电位时,为静息电位状态,此时,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的高,B错误;
C、乙图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刺激使钠离子通道打开,引发的Na+内流,进而是膜电位发生逆转,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
D、乙图电位变化出现第二个峰值的原因是神经递质与胞体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的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11.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镇痛机制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伤害性刺激能引起痛觉感受器兴奋并使之产生痛觉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下一神经元被抑制
C.芬太尼促进K+外流,抑制Ca2+内流以减少递质释放
D.芬太尼因镇痛效果佳可作为治疗药物长期反复使用
【答案】C
【解析】题图分析:图为突触结构,兴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可以促进钠离子内流。

【详解】A、伤害性刺激使痛觉感受器兴奋,以局部电流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A错误;
B、据图可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促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而非被抑制,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芬太尼镇痛的作用机理是:当其与某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使兴奋性递质的释放量减少,从而起到镇痛效果,C正确;
D、芬结合图示可知,长期使用芬太尼会使快感阈值升高(维持相应的神经兴奋水平需
要更多的药物),导致成瘾,故不能长期反复使用,D错误。

故选C。

12.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胰岛B 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B.途径①属于体温调节,激素B 是促甲状腺激素
C.途径①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激素D 是垂体合成和释放的
D.激素A、C、D 都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和靶器官起作用
【答案】A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 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①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 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①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
B、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C错误;
D、激素都能随血液运输到全身,但只对靶细胞和靶器官起作用,D错误。

故选A。

13.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①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①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①对照说明HCl刺激小肠才能使胰腺分泌胰液
B.①与①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内顽固神经的影响
C.此实验设计主要体现了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D.四个实验对照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的调节
【答案】B
【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沃泰默: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①直接将稀盐酸注入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①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则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解释: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斯他林、贝利斯:剪下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再将提取液注入狗静脉,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解释:黏膜分泌了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

【详解】A、①与①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A正确;
B、①与①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是否存在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B错误;
C、①与①是对照,①与①是对照,①与①是对照,此实验设计主要体现了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C正确;
D、①①①①对比说明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产生某种物质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分泌,D正确。

故选B。

14.妊娠糖尿病是女性妊娠期间可能患的一种糖尿病,妊娠结束后病症逐渐消失。

葡萄糖转运蛋白CLUT-4可介导葡萄糖跨膜运输。

临床发现患有妊娠糖尿病孕妇的胰岛素水平高于健康孕妇。

下图是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机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持续很高,可能会导致胎儿的生长发育异常
B.胰岛素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
C.患者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GLUT-4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孕妇
D.如果孕妇通过诊断确诊为妊娠糖尿病,应每餐合理控制糖类的摄入量
【答案】C
【分析】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详解】A、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持续很高,可能会导致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进而导致胎儿的生长发育异常,A正确;
B、据图可知,胰岛素经过信号传导后可以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进而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B正确;
C、据图可知,GLUT-4基因表达不足会使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增加受阻,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C错误;
D、如果孕妇通过诊断确诊为妊娠糖尿病,由于血糖含量偏高,故应每餐合理控制糖类的摄入量,D正确。

故选C。

15.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下图中实线所示,C、W 曲线交于S 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
B.某人体温连续24 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人感染流感病毒发烧时S 点右移,干活出汗时S 点基本不变
D.体温持续高热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答案】B
【分析】由图可知,C 与W 的交点S 为正常体温,随着下丘脑温度的升高,C 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W 神经元放电频率上升。

【详解】A 、题图显示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A 正确;
B 、S'点,下丘脑的温度为39度,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应该等于散热量,B 错误;
C 、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升高,S 点右移,干活出汗时体温不变,S 点基本不变,A 正确;
D 、若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酶的活性改变,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D 正确。

故选B 。

16.阿司匹林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可用于缓解疼痛,感冒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但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导致胃液酸性增强,并引起肝损伤使血浆中转氨酶增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阿司匹林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的痛觉中枢而达到镇痛效用
B .阿司匹林通过促进出汗、皮肤血流增加而起到退热作用
C .血浆中HC -3O 、HP 2-
4O 能缓解服药引起的胃液酸性增强 D .转氨酶进入血浆会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B
【分析】体温调节过程:
【详解】A 、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 错误;
B 、出汗可以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皮肤血流增加可以增加散热,所以阿司匹林通过促进出汗、皮肤血流增加而起到降温作用,B 正确;
C 、胃液不属于内环境,所以血浆中HC -3O 、HP 2-
4O 不能缓解胃液的酸性,C 错误; D 、转氨酶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减少,D 错误。

故选B 。

17.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 )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 )和因肾脏对ADH 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 ),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 后补充ADH )实验进行确诊。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DI 患者因垂体不能合成ADH 而引起尿崩症
B .NDI 患者体内ADH 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少
C .禁水加压实验后,CDI 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
D .禁水加压实验后,NDI 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降低
【答案】C
【分析】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

【详解】A 、抗利尿激素(ADH )在下丘脑中合成,由垂体释放,A 错误;
B 、NDI 是因肾脏对ADH 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所以患者体内ADH 的含量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