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恭俭让》《绝不护短》《人琴俱亡》《苦肉计》等成语故事合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良恭俭让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温良恭俭让
成语拼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成语解释: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典故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成语例句:王朔《无人喝彩》:“你看着那么雅致那么从容不迫——那样温良恭俭让。
”
绝不护短的成语故事
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多宝寺请来一个老秀才给太子当老师。
这个秀才教书特别严格,太子特别顽皮,不听教诲而且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秀才动手教训他被朱元璋看见,要求放他一马。
皇后马娘娘立即制止朱元璋的行为,绝不护短。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绝不护短
成语拼音:jué bù hù duǎn
成语解释:护短:自讳过失。
指丝毫不护着自己的短处或过失
典故出处: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
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至矣。
”
成语例句:我决定对子女的教育绝不护短
人琴俱亡的成语故事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
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
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
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
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
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
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
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
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
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人琴俱亡
成语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
成语解释: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典故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
成语例句: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人琴俱亡’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
苦肉计的成语故事
隋朝时期,杨坚谋位成功,封杨广为晋王。
杨广心中不服,一心想当太子,就找安州总管宇文述商议。
宇文述知道独孤皇后妒心重,就给杨广出主意,让他回宫用苦肉计博得皇后的同情。
这一计很灵,皇后鼓动皇上,废太子而另立杨广。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苦肉计
成语拼音:kǔ ròu jì
成语解释: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
典故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我原不欲如此,但出于无奈,方走这条苦肉计。
”
成语例句: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八章:“会不会是姓刘的在卖苦肉计,有意的潜进来?”
鲁阳挥日的成语故事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鲁阳挥日
成语拼音:lǔ yáng huī rì
成语解释:同“鲁阳挥戈”。
典故出处:明·李东阳《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叠韵奉答》:“我歌又竟君不来,欲效鲁阳挥日暮。
”
成语例句:鲁阳挥日日难回,杞人忧天天不坠。
★蒋同超《题葛痴人仰天长笑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