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基于海外在线教育体系探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逐渐迎来了新的机遇。
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分析海外线上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美国Quality Matters网络课程质量评估体系,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高校教师线上教学培养路径,达到进阶式动态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以应对未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验。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线上教学;Quality Matters;能力提升
随着国内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互联网+”新业态的带动下,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
新时代下需打造新的教育模式,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式应运而生。
一、国内高校线上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线上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内MOOC(慕课)的发展愈来愈完善,名校名师效应和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着许多大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但由于平台教学资源往往超出在读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对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高。
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仍保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迫使国内高校迅速开展线上教学课程,对于高校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
(二)当前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线上教育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新课标改革的情况下已不再适应教育需求,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关于线上教学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一些理论层面上,大部分高校教师更重视学生对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应用,而忽视了线上教学的可操作性与交互性。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均已具备基本的线上教学能力,但在课程设计、资源开发、师生互动方面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技术层面基础薄弱,未提前搭建完善的线上教学平台;
(2)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不足,线上教学技术水平仍需提升;
(3)线上教学系统性较差,师生共同学习氛围不浓,缺少交互性;
(4)缺乏教师在线教育能力的培养评估框架体系,导致教学质量难以监控,线上教学能力难以评估。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发展方向
长期来看,“互联网+教育”模式的逐步升级,将推动线上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为打造我国新时代“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学习型社会,未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将逐步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是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发展途径。
因此,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在线上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将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二、海外线上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海外线上教学现状
海外线上教育模式目前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校内在线教学,针对在校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授课,并对非常住本地的在读学生进行远程教学;其二是开放远程教育,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为中学生提供大学预修课,或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专业知识培训等。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诸多世界高等学府从2012年秋季起均陆续启动在线教育课程[2],通过开放的互联网媒介,推动校内教学,并向网络教育拓展。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的丰富合作,教育教学也出现了“互联网+”的新属性,使得在线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二)海外线上教育的教师培养提升机制
目前西方国家的线上教育课程已成为各高校提升入学率的重要举措,欧盟国家在较早时期就已经推行了教师素养框架[3],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自我、学生、知识及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培训路径,对欧盟成员国教师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该培训框架逐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教师的课程研究及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化,符合构建“知识性欧洲”的要求。
美国早在2000年就已发布了《远程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基准》,从课程、教学过程、学生反馈、教师支持、外部支持等方面对远程教育的效果建立了标准化的评估机制。
随后不断加以优化,为教师提供线上教学的能力提升的培训,并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认证制度。
韩国目前采用由教育部和学分银行共同参与的教育评估质量考核机制,这种方式对高校和教师均具有约束性和灵活性,使得高校内部的学分制度加以规范,同时也促进社会教育机构和高校的多方合作,构建了完整的教育学分体系。
三、美国Quality Matters评价标准
(一)Quality Matters (QM)
Quality Matters (QM) 是美国从事在线和混合教育的教师根据多年来有关在线教育和教学设计的科研成果所开发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美国丰富的开放大学教学模式设计的一套成体系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目前已逐渐成为美国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对我国高校线上教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二)QM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
作为独立的非盈利组织,QM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针对线上教育评价体系,该体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有效的评估体系提升线上课程质量”。
其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
(1)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2)建立完整的线上教育质量标准,且具有通用性及针对性;
(3)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同行评审,并给予建设性建议。
四、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通过对海外线上教育的深入探究及对QM质量评估体系的分析总结,应从学校、教师、社会三个方面找到适合的高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进阶式动态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高校对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的培养路径
高校应当为教师获取线上教学的技能提供支持及帮助,积极引导,促进线上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提升:
(1)在教师入职前对其进行高质量实践训练:高校应在职前对教师进行全面的技能培训,研发一套灵活开放的资格与能力框架,在其完整的职业生涯中都应当提供优质的学科及教学手段培训,搭建鼓励终身学习的平台,同时进行多样性的教学实训,使得线上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帮助教师获得职业发展。
(2)通过制度建立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校方应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4]。
同时,将绩效与薪酬联系起来,有利于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3)建立有效的在线课程管理机制及质量标准:在线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务协同管理模式,对授课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同时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反馈。
(4)进行专业课线上课程模块开发: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引导,指导教师合理利用线上教学技术设计教学过程,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推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教师自身对线上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学素养的获取和不断进步于教师自身而言是一项长远工作,教师需要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严峻的教学工作挑战做好充分准备,不断汲取学科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积极迎接面对多元化的教学课堂[5]。
教师自身对线上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师德的培养:师德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从事教育行业的行为准则,教师应当视教育为终身事业,培养自己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共情能力、学识渊博和人格魅力的个体。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培养自身终身学习、吸收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不仅包含专业技能,同时应当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稳定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参与线上课堂。
(3)课程设计及课程优化: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融合信息通讯技术建构适合学生差异化需求的课程体系,合理处理教学模式和方法,持续提升信息共享能力,以推动各种环境下学生的学习。
(4)课程的全程规划:教师需围绕人才培养需求,理清本课程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广泛的教学与学习策略,进行教学前导学、线下辅导、课后跟踪延伸等混合式教学,建立课前课后、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教学体系。
(三)政府及社会对线上教学发展的促进
(1)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启广泛合作:在线教育是我国目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主推模式,其发展水平略优于高校,校方可以通过与优秀教育企业进行教育创新联合的方式,促进线上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2)构建专业共同体:政府相关部门促进高校进行联盟,促使学校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调动高校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以提升校方及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热情。
(3)建立第三方同行评审机制:通过建立第三方教学评估机构,对课程设计、教材、授课内容、课堂反馈、学生获得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以促进线上课程的改进。
五、结束语
纵观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将成为高校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必然。
为达到进阶式动态提升线上教学
质量的目的,需通过高校、教师、社会三方努力,不断提升改进教学方法、评估方式及保障机制,以提升线上教学能力,使得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促进我国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