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必修1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新课标核心素养
1.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建立过程及意义。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生命观念——认同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科学思维——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认同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科学探究——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不同细胞间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知识点(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过程
时间科学家发现与结论
约1830
年
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某些植物细胞内普遍存在一种结构,命名为“细胞核”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聚合体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1858年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
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意义
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2)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3)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4)施旺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
1.(生命观念)“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是否暗示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提示: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小小的细胞内部凝聚着数十亿年基因的继承和改变。
2.(科学探究)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1)科学发现重视观察和实证;(2)科学发现需要归纳和概括;(3)科学发现依赖于技术的进步;(4)科学学说的建立往往要经历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关于细胞学说建立与发展描述错误的是()
A.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C.细胞是有机体
D.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水平
解析:选A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归纳提升]
细胞学说提出的意义
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水平,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名师提醒: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细胞学说刚提出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未考虑到非细胞结构的生命形式,对细胞的来源问题没有揭示清楚。
知识点(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2)放大倍数:
①放大的是长度(填“长度”或“面积”)。
②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3)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
(4)电子显微镜:
①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
②扫描电子显微镜利用高能电子束在所观察物体的表面扫描形成图像。
2.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除了病毒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在形态和大小上各不相同。
(3)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1)在高倍镜下观察时,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2)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3)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指对面积的放大倍数(×)
(4)换用高倍物镜后,应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1.(科学探究)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发现观察效果不太理想。
请帮助他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视野太亮,看不到物像,解决方法是缩小光圈或调节反光镜,降低视野的亮度。
(2)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换成高倍物镜后,异物观察不到了,则异物存在于低倍物镜上。
2.(科学思维)利用目镜5×、物镜10×的显微镜观察画有小圆圈的载玻片,并计数圆圈个数,然后换用高倍物镜,再次观察计数。
(1)若显微镜下视野如图甲所示,换用40×高倍物镜后,视野中看到的圆圈数目是2个。
(2)若显微镜下视野如图乙所示,换用20×高倍物镜后,视野中看到的圆圈数目是4个。
3.(科学思维)细胞的形态各不相同,与功能是否相联系?
提示: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
1.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A.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B.取材前不必漱口
C.把一滴浓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
D.将做好的装片放在低倍物镜下观察
解析:选D 本实验用的是0.9%的生理盐水;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前应漱口;用于染色的碘液应是稀释的碘液。
2.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图中①④⑥组合
B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操作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调节细准焦螺旋
C .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 .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解析:选D 丙图是乙图放大后的物像,应选用甲图中②③⑤组合;由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的操作为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的放大倍数;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才能使其居于视野中央。
[归纳提升]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
①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光学显微镜,能将微小物体放大近300倍。
②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青年科学家卢斯卡等利用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制造出能放大10 000倍的电子显微镜。
(2)显微镜的种类:
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
⎪⎧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3)电子显微镜的类型和成像原理: 类型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理
将样品制成超薄切片,让电子穿透切片,经过电磁“透镜”放大成像
利用高能电子束在细胞等样品的表面扫
描,最终形成反映样品表面形态特征的图
像
应用观察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
2.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擦片将载玻片擦拭干净
滴液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清水生理盐水取材
用镊子取菠菜叶下表皮,将其
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
展平
用牙签轻轻刮取口腔内侧,将
刮取物涂布在生理盐水中盖片镊子夹住盖玻片轻轻放下,防止气泡出现
染色不需染色
需用稀碘液染色(用吸水纸吸
引染液染色) 观察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观察现象[学习小结]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列文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
B.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C.细胞具有相对独立性
D.动植物细胞结构是一样的
解析:选C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病毒等非细胞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植物细胞结构存在区别。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首次发现了活细胞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解析:选C罗伯特·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A错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B错误;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正确;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错误。
3.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时,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不应出现的操作是()
A.调节光圈B.调节细准焦螺旋
C.调节反光镜D.调节粗准焦螺旋
解析:选D换成高倍镜后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以防压碎玻片甚至损坏镜头。
4.下面是五位同学在显微镜使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
甲:用平面镜对着光源以增大视野亮度。
乙: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手画图。
丙:用卫生纸擦拭目镜。
丁:使用高倍镜已看到细胞,感觉有些模糊,于是试着调细准焦螺旋。
戊:使用低倍物镜找不到细胞,于是立即换高倍物镜期望能快速找到细胞。
上述操作正确的是()
A.甲、乙B.乙、丁
C.丁、戊D.丙、戊
解析:选B增大视野亮度要用凹面镜;擦拭镜头要用专用的擦镜纸;低倍镜下找不到细胞,则高倍镜下更难找到。
5.下列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利用了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
B.两者的放大倍数都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
C.两者都适合于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
D.两者在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具有互为补充的作用
解析:选C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都利用了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A正确;目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已经能把观察的物体放大上百万倍,其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B正确;透射电子显微镜适合于观察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合于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两者在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可互为补充,C错误,D
正确。
6.下面关于细胞大小和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生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各不相同
B.同一生物体相同的组织中,细胞大小相同
C.同一个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大小会改变
D.各种细胞总能保持一定的形态
解析:选B同一生物体相同的组织中,细胞的大小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