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晚年绘画的意象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八大山人晚年艺术风格概述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末清初杰出的艺术家。
他的一生命途多舛,留下了许多著名画作。
八大山人以大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
他的山水画,近师董其昌,远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他笔下的山石、树木、房屋等,寥寥几笔,看似不以为然,实际上展现高矮远近、虚实疏密、浓淡干湿的每一笔无出法度,意境亦全在法度之中。
比起山水画,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更具个人风格,最明显的特征是“少”,着重塑造动物的情绪、表情,并将其转到人格化的模式上,以人与动物的对话取代了花鸟的美丽和动物的自我娱嬉,开创了花鸟拟人化的艺术先河。
八大山人与许多画家程式化的审美思维不同,他的绘画以一种非理性的奇特方式创作,多选用圆浑、曲折的线条表达他对外在事物敏锐的观察,以表现自己敏感的内心。
他的绘画中独一无二的形象,无论在法度上还是造型、取势上,均为展现意象服务,寥寥数笔简到最简,却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使客观物象的动感和空灵跃然纸上,呈现“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境。
这是八大山人情感与内心需求的必然结果,是其凄凉身世、冷落情怀的表现。
八大山人将思想感情与绘画技法高度契合,达到无法而法的境地,使艺术创造进入一个理想的自由王国。
二、八大山人晚年作品意象性的思想根源
八大山人的晚年艺术是他晚年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有诸多影响因素,此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思想、遗民情绪和道家思想。
八大山人晚年虽已不在佛门,但禅宗思想早已在他的生命里根深蒂固。
佛禅的色空思想、无住的精神、
“不语禅”都在八大山人的诗书画中体现着。
可以说禅宗思想是八大山人的绘画思想重要的基础。
八大山人艺术的“真”便是“不语禅”的体现。
正如石涛在评八大山人的画时说,画出世界之“幻影”,体现了八大山人对道禅哲学的色空思想、无住观念、视天地万物如幻象的思虑。
八大山人晚年在绘画上倡导“省”,作品简到极致,并精心创造了一个静谧悠邃的美好世界,这是其晚年艺术的妙处,也是禅宗“空”的思想的体现。
任何绘画风格的形成都与画家的身世和经历息息相关。
在探讨八大山人绘画时,不可避免追溯其身处的历史环境、时代精神以及个人的际遇。
明朝灭亡后,作为前王室子孙的八大山人,他的遗民情愫天然较一般百姓深切,虽然晚年逐渐平和,但他笔下的艺术形象透出的孤傲之气,以及别出心裁的大胆取舍,这种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前朝遗老的身份和生活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其遗民情绪的真实传达。
八大山人的艺术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但八大山人的艺术也由此开启了新的拐点,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怪与孤。
晚年的八大山人并不排斥道家,对道家思想多有摄取。
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中有大面积负空间,表现出虚与实的对比、映衬,充分调动视觉的能动功能,使画面合理、完整、简洁,营造了空灵的意境,创造出一种气势与韵味,给人一种无中生有的幻觉。
这是八大山人艺术的妙处体现,更是道家智慧“有无相生”的体现。
八大山人晚年绘画思想中儒、道、佛三教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大思想相互影响,在他的画面中联袂呈现,难以分割。
三、八大山人晚年绘画作品的意象性体现
八大山人创作时,神领意会,与造物神游互融,艺术大门敞开,达到理想境界。
他的作品的主题用意附于象,却别出心裁、不可言状。
八大山人的思辨与智慧,使其笔下的物象虽取自现实生活,却以象征形式抒写心意,着重夸大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形态,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秉性,使它们充满刚毅之气,不落俗套,又常常打破常规的形象。
花卉是八大山人绘画最常见的题材,而荷花是八大山人最得意的画题,是他艺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到晚年,他仍然创作了很多这类作品。
八大山人的墨荷,高高的莲杆似断似连,涩而顺,淡而枯,在拳石之侧,三五成群,撑着略大的荷叶,几乎没有荷花,即使有亦不盛放且隐于叶角。
在构图上,上部绘出荷的熙攘,下部荷的根部也比较实在,而画面中间却空阔冷清,只有几根荷茎于中而过,且比较靠往画面的旁侧,特意把画面中央的虚空扩大,这与传统中国画反其道而行之的布局,让读者体会到一位遗民在窘迫的生活环境下豁达的心襟。
八大山人的作品经常呈现一些造型夸张且充满趣味性的鸟、鱼等动物形象。
观其作不难发现,他所画的禽鸟有两大极为突出夸张的特点:怪眼与独立。
如此形象在中国画中并不常见,它们带来的疏离感,也许正是八大山人复杂矛盾的内心真实写照。
在刻画鱼的时候,八大山人基本上将鱼的肚子夸张突出,好似郁郁满腔,而鱼的姿态也大多呈愤慨或蔑视状,用高度简化、概括的形象含蓄、曲折地表达更多的内涵。
八大山人运用这种夸张手法增加形态的表现力,同时将动物人格化,展示出高傲自得、鄙夷的姿态,这似乎便是八大山人的写照,真实重现了他当时的境况与心里的隐衷,以此吐露对现实的忧愤与蔑视。
八大山人以湖石、拳石为素材的画作有很多。
他晚年笔下的湖石,基本上中锋出笔勾线,笔法娴熟,在笔墨上尽浓淡之变,
八大山人晚年绘画的意象性
□刘颐圆
摘要:艺术作品如一面镜子,明心见性。
通过了解八大山人晚年艺术风格,可知八大山人的艺术是其内在心境对外部世界的映象。
八大山人的美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佛、道、禅宗的思想,作品风格的形成除了与其对佛、道、禅宗等思想的深刻思考有关外,也深受其遗民思想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意象性,在他精心创造的“影子世界”中,尽显其艺术特色与精神风貌。
关键词:八大山人晚年艺术意象性
12
美术时空
ART EDUCATION RESEARCH
(上接第11页)
而构图亦是夸张,多上重下轻,呈倒立、奇险寂寥、睥睨一切之状,无依无靠,具有刚硬、固而不化的象征;石的清癯锋棱,是八大山人拒人千里的决绝。
八大山人常常书一块独立构图的拳石,单纯却有着无尽的艺术感召力,让人百看不厌。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创作虽起步较晚,但凭着多年花鸟画的修养,亦直入巅峰之境。
八大山人山水画深沉的政治寓意、隐逸的情结契合了他的心灵,这也是他晚年落笔山水画的原因之一。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进入成熟期后,表现形式更加单纯,画中的山石、土坡、峰峦等造型简约,笔势沉着痛快,用笔自然圆浑,动势轻松自然。
在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中,他用平面性的铺染弱化传统山水画皴法,强化了铺笔的渲染效果,突显出山体的整体性结构美,为前景的树木植被做了更好的衬托,也使画面获得自然率真的意趣,呈现出朴实苍茫的视觉效果。
这种强调沧桑韵味的表现形式契合了八大山人遭遇家国倾覆之痛的深沉基调,符合他寄情于残山剩水的凄楚之情。
树木是组成山水画的紧要物象,表征山川的生命活力与神精气象。
在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中,树木是其宣泄情感的重要形式。
八大山人笔下的树不仅形式简约率真,造型夸张怪异,而且在笔墨处理上一反传统山水画中树木枝繁叶茂的景象,出枝较少,树叶疏朗错落,树干形态孤直或扭曲,倔强刚强如蛟龙升天,树干上少用皴法甚至无皴法,突出强调了树干在视觉中的体量和形体的张力。
这使八大山人摆脱了绘画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象性,作品契合了八大山人心中的孤寂与苍凉,而突出其精神性。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表现出清幽淡远、荒漠空寂的视觉效应,俨然成为八大山人心中向往的净土和中国画以意造型十分经典的诠释。
八大山人的艺术在内容选取上匠心独运,借物言志;在造型上夸诞变形,用人格化翰墨直抒胸臆;在构图上周详细度,大胆弃取留白,讲究趋势达意;在笔墨上减至最简,将创作主客体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笔疏墨简意更浓的境地。
这些绘画语言的独特应用,赋予了文人画新的内涵,使其艺术作品经历沧桑岁月,依然散发着永久的艺术吸引力。
结语
古有云“艺以载道”,艺术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安顿心灵的工具。
八大山人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禅道思想的思考与顿悟,以及对两大民族文化不断撞击和融合的体验,用极具意象性、独特的绘画语言讲述着他最真实的心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人生实质上是不可割裂的,人生境地往往体现着艺术境地。
八大山人的晚年艺术在某种法度上,实则是他晚年思想与人生境地的集中映射。
我们在欣赏八大山人的画作时,除了激动以外,还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无尽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朱良志.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张曼华,校注.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4]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编辑伍宝
国化的特征保持了下来,其突出特点就是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纳了西方的表现主义。
传统绘画的传承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把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运用到水墨画创作中。
徐悲鸿、蒋兆和等人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水墨人物画摆脱了传统绘画的程式化,也将传统绘画的主观情感表达很好地继承下来。
徐悲鸿将写实主义和宋时的“精于物体”结合,革新了中国人物画,推动了水墨人物画的进步。
后来的蒋兆和则是将现实主义和笔墨结构结合到了一起,使画面同时具有生动的人物造型和深刻的笔墨语言,表达了主体的感情。
蒋兆和对现实主义的引用和对传统绘画的深入理解,使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从中国整体艺术的创新发展来看,水墨人物画要发展得更晚,水墨画本就有着完善的价值体系和程式规范。
如果将水墨画从已有的框架中剥离,水墨画会失去发展生机。
现代水墨画将笔和墨分离,尽力保持笔墨和宣纸的本质,并创新不同的艺术符号和画面布局。
树要长得高,它的根就要扎得深。
中国人物画要不断发展,就要对传统的思想、笔墨、审美进行更深刻的剖析,还要不断学习不同的优秀艺术,对绘画创作进行创新。
在绘画创作时,创作者要秉持自由创作,解放个性,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代人物画打破了传统笔墨的形式和造型的单一,糅合了西画的造型特点和平面意识,使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当代人物画十分注重表现力,它借鉴了西方绘画的用色、构图,达成了墨与色的重新融合。
当下人物画的创新,是在传统基础
上学习新的绘画语言,最后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表现画者的情感。
现代人物画具有多元性。
结语
传统人物画的空间表现是在主观意象表达上建立起来的,是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独特审美意趣。
分析传统人物画的空间表现,可以使今后的艺术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当下的人物画不仅借鉴了西方的艺术文化,还继承了传统人物画的特点,发展出很多不同的表现手法,其中水墨人物画是最具特色的,最能体现传统绘画的发展生机。
水墨画在不断地学习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传统人物画的精髓后,终于形成了当下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李翠.论传统与当代工笔人物画在空间表现上的差异.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孟迪.现代中国人物画的空间表现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王珊.论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编辑伍宝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