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句子变换的类型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句子变换的类型与方法
一、句式变换
(一)陈述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
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

例如:一大滴松脂整个儿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陈述句)
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整个儿包住了。

(把字句)
苍蝇和蜘蛛被一大滴松脂整个儿包住了。

(被字句)
由上例可知,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的被执行者。

变换的具体方法是: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关系。

2、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一大滴松脂)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

3、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苍蝇和蜘蛛)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例题:我的衣服被小雨淋湿了。

改为把字句【2006年真题】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

如果说肯定句是数学中的正数,否定句是负数,那么双重否定句就是“负负相乘得正”,双重否定句不但能够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增强①”、“非不”、“不能不”等。

例如:很多国外的科学家都惊叹秦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

(肯定句)
很多国外的科学家都不得不惊叹秦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

(双重否定句)。

例题:
1、我一定要学好语文(改为双重否定句)【2010年真题】
2、今天的活动我要参加。

(改为双重否定句)【2009年真题】
3、他交给我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改为双重否定句【2008年真题】
4、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必须这样做。

双重否定句【2011年真题】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陈述句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而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

虽然反问句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其句子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是不需要回答的。

反问句的感情色彩比较强烈,朗读时语调较高。

例①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不会望而却步。

(陈述句)
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会望而却步吗?(反问句)
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反问句)
②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陈述句)
看着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怎能不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呢?(反问句)。

例题:
1、我们的心和祖国在一起。

(改为反问句)【2008年真题】
2、奥运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改为反问句)【2007年真题】
3、詹天佑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改为反问句)【2007年真题】
4、我们不会忘记在母校六年的日子。

(改为反问句)【2006年真题】
5、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反问句【2011年真题】
6、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改为反问句) 【2013年真题】
(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又如: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

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既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4、把句子整理通顺
例题:
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2007年真题】
2、这难道不是我们六(1)班同学才能的集中体现?改为陈述句【2007年真题】
3、“女儿拔下那根白头发。

”这句话还可以用那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请写下来,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2009年真题】
1)
2)
3)
4)
(五)转述句
——含义: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
——标点符号的改变
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

转述句改直述句,要加上冒号和引号。

——人称的变化
1.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

如: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2.当引述内容涉及其他人称时的改法。

如:姐姐说:“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改:姐姐说,我说得对,她就这样做。

上面的例句中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

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3.转述句改为引述句,第三人称“他”或“她”应改为第一人称“我”,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应改为第二人称。

如: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改: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这其实是要看前面的说话对象。

例如
(1)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2)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


例(1)中叙述中的“你”是指前面提示语中的“我”。

因此,此句应改为:妈妈对我说,今天她要开会,我自己做饭吃。

而例(2)中叙述中的“你”是指前面提示语中的“小明”。

因此,此句应改为: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小明(他)冤枉了小红。

1、×××说:“我……。


如:鲁迅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改成:鲁迅说,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这种类型的句子,在转述时,只要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改成第三人称“他”,去掉引号,冒号改成逗号即可。

2、×××对×××说:“我……,你……。


如:张明对王芳说:“我今天中午要到商店去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你告诉我妈妈。

”改成:张明对王芳说,他今天中午要到商店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告诉他妈妈。

在转述中,把“我”改成“他”、“你”指王芳,可去掉,这种类型的句子中出现了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等人称代词,分析句子,句中的“你”就是提示语(冒号前面的语句)的第二个人,即王芳。

3、×××对×××说:“我……,你……,他……。


如: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你告诉张春,叫他不要等我了。


这样的句式中出现了“我”“你”“他”等人称代词,在转述中,如还是把“我”改成“他”,就和原句中的“他”混淆,产生误会,因而,原句中的“他”要改成张春(引号中的那个人名)。

改为: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告诉张春,叫张春下午不要等他了。

亦可把语句稍作改动,改为:
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告诉张春,下午不要等他了。

注意:句中的“他”一定是指说话的那个人。

4、×××对×××说:“你的……,我……。


如:小明对小芳说:“你的书包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


由于句中“你”不是侧重描写的对象,它是用来限制书包是谁的。

句中侧重描写的对象是物——书包,因而句中的你不能去掉,应改成提示语中的第二个人明即小芳。

改为:小明对小芳说,小芳的书包非常漂亮,他非常喜欢。

5、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句末的句子,把提示语调整到句首可按以上方法进行改动。

例题:
1、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这几天只好你自己洗衣服了。

”(改为间接引语)【2010年真题】
2、爸爸让小花把他的包拿来。

改为直接引语【2009年真题】
3、女老师对王娟说:“你去把我的语文书取来。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2008年真题】
4、王杰对马伟说:“老师让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第三人称转述【2011年真题】
(六)扩句和缩句
(一)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即把只有基本意思、表达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给其添加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扩句的基本步骤:要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填加合适的修饰、限制词语。

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干词语,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例①老班长钓鱼。

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老班长在草地的水塘边专心致志地钓鱼。

(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

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老班长?在什么地方?怎样地钓鱼?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②我看着这一幕。

瘦小的我呆呆地看着这感人的一幕。

(扩句)
扩句的注意事项:1、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2、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3、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

(二)缩句就是给句子去掉枝叶,即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

缩句的基本步骤: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

3、找到“的、地、得”,去除“的、地”以及前面的词语,去除“得”以及后面的词语。

4、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例①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

我思念着启蒙老师们。

(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
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②都江堰是两千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建的一条大堤。

都江堰是大堤。

(缩句)
③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

我和同伴们前进。

(缩句)
④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

杂交水稻是“第五大贡献”。

(缩句)
缩句的注意事项: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子要完整,句型不变。

2、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时要一次去完。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词语要保留,缩句后的句子不能保留“的、地、得”,但可以保留“着、了、过”。

4、句子中的专用词不能去掉。

如:“启蒙老师们”,“第五大贡献”等。

例题:
1、一位很有成就的数学家的客厅里挂着一位书法家写给他的条幅。

【2009年真题】缩
句:
2、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缩句【2008年真题】
3、天气真热呀(把句子写具体) 【2008年真题】
4、小男孩读书(扩句)【2007年真题】
5、妈妈的手抚摸着怀里的孩子。

缩句【2007年真题】
6、天很黑。

把句子写具体【2007年真题】
7、庄浪的紫荆山是一个风景秀美、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胜地。

缩句【2006年真题】
8、天空飘着云(扩句)【2006年真题】
9、汤姆索亚是美国圣彼得堡小镇上一个淘气的机灵鬼。

(缩句)【2013年真题】
(七)修辞手法的变换。

所谓修辞,就是要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生动、有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在小学阶段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和反问等。

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6.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7.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例题:
1、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大鹏鸟的翅膀很宽。

”【2009年真题】
2、仿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写一句话。

【2008年真题】
3、春天来了。

改为拟人句【2008年真题】
4、清晨,林间的小鸟在枝头叫。

改为拟人句【2007年真题】
5、小鸟在树上叫。

改为拟人句【2006年真题】
6、小鸟在树上鸣叫。

(改为拟人句)【2013年真题】
7、判断下列各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007年真题】
1)教室里真安静,连蚂蚁的呼吸声都听得见。

()
2)露似珍珠月似弓。

()
3)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
补充知识点:陈述句改疑问句
例如:
1、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改为疑问句)【2013年真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