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建省闽侯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福建省闽侯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大鼓
(张丽)
①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
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②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
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③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
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④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
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
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
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
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⑤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
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⑥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
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
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
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
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
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
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
张大鼓哈哈一笑,连说带唱:您呀们谁也莫要怪,常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啊,人生比戏呀,更精彩!不久,张大鼓远走他乡。
⑦再见张大鼓是二十多年后,我九十岁的婆婆(奶奶)在腊月二十五寿终正寝。
婆婆平生心肠好,亲邻到得齐,酒席摆了二十多桌。
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上莱期间不时有烧水的倒茶的拿碗来打彩。
酒席正酣,突然一声鼓响,云板撞击有声。
只见天井边支了个
小鼓,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
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
看模样,听唱腔,我觉得好生熟悉,正纳闷,有人大叫,咦——张大鼓! 真是的——张大鼓! 我惊奇地站起身,喊了声张老师。
张大鼓点点头,用鼓签示意我坐下(老家的规矩,没放鞭炮不能离席)。
坐席的堂哥看张大鼓继续说唱有些忿忿不平:个赶酒席的还摆么架子,省城回的领导打招呼还不当事哈。
显然,张大鼓听到了这句话,鼓签一点换了唱词:这位大哥休要怪,这屋里婆婆我记在怀,那还是个腊月天,婆婆的一碗热鸡蛋,让我过了个暖和年哪——哪字拖得长,悲悲切切。
席间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耳朵都追着张大鼓:小鼓一击云板响,各位乡亲听端详,今天我来唱一唱。
(转说词) 您要问我唱么事,(转唱腔) 我唱的是一曲孝子戏,孟宗哭竹那一呀场。
孟宗哭竹和天仙配是我们老家的故事,一个是哭竹救母,一个是卖身葬父,同样的孝行感天动地。
⑧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
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
他的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渲染到了极点。
一时间端菜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
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
张大鼓双手合拳:“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
⑨一曲终了,满座哗然。
坐席的客人等着打彩,才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
我霎时明白他是来报答婆婆的一碗热鸡蛋的。
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
张大鼓连喝三杯满面红光,说今几个高兴啊,赶了一辈子酒席,第一次有当官的学生来敬酒。
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
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对某些工作还存在着歧视。
B.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了可怜他,为他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
C.小说的主人公张大鼓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
D.作品中“我”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张大鼓的人物形象,也寄寓了“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张大鼓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最终打了一辈子光棍。
暗示了人物命运不幸的一面。
B.小说中张大鼓年轻时说书可风光了,粉丝方圆几十里。
可是不久,他却又因说书远走他乡。
前后对比,对现实具有讽刺性。
C.小说中环境描写: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说明了故事背景,也衬托了后文张大鼓在此处冒雪顶风说书的人物形象。
D.小说中乡里书记喜欢听书,说是曲艺,可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
3.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⑧段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的结尾句“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的表达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
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
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
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 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
“机”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
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
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
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
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
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
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
可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
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文或者写报告。
因此,不少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
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
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
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B. 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教学内容。
C. 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与时俱进。
D. 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判地继承。
B. 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复兴。
C. 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
D. 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7.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的一项是()
A. 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B. 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
C. 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
D. 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关雪
余秋雨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
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
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儿首不必引述的诗。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
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
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
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
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
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
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
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 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
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月光。
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远处已有树影。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
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
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己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
他们多半不会酒泪悲叹,执袂劝阻。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
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
但是,长安的宮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
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
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
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的三段内容,为后面的论述埋下伏笔,留给读者思考和耐人寻味的话题,让全文显得厚重大气,不同凡响。
B. 本文题名“阳关雪”,实际写到雪的地方并不太多,雪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C. 倒数二、三段,作者虚实结合表述,使阳关超出地域学的意义,使它和“废墟”“荒原”都成了一种象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D. 作者由艾略特的《荒原》联想起-幅幅与古代战争有关的画面,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意象纷呈,情感丰富,简洁而有层次。
9. 文中画线句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有何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余友贺方回,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
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
或讥方回好学能文,而惟是为工,何哉?余应之曰: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
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也。
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
(节选自张耒《强村丛书》)
10.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11. 文中的“屈宋”分别是_____、______。
(填写姓名)
12. 根据文意,概括贺方回词的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居①
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②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此诗是杜甫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卜居,择地居住。
②鸂鶒:水乌名,俗称紫鸳鸯。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草堂的位置和环境:在浣花溪的上游,溪水曲折,林木葱葱,秀丽幽静。
B.颔联诠释了卜居林塘的原因:远离城郭少了尘事之扰,澄清溪水荡涤远客之愁。
C.颈联紧扣一个“幽”字,用“蜻蜓”“鸂鶒”的悠闲自在衬托林塘的环境之幽静。
D.尾联运用写实手法,写诗人定居林塘不久,就迫不及待乘兴东行到万里外的山阴。
14.请简要概括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诗人坚持高洁志向而不怕千难万险的忠贞情怀。
(2)唐代王昌龄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两句表达邂逅知音、心生共鸣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承德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尊敬的程校长:
您好!
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
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大作,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
请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
您是著名的教育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
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
祝您工作顺利!
承德中学星云文学社
2018年5月6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一结束,我们将面临文理科分班问题,我们应该选择理科,因为只有学了理科才能进入更好的大学,
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有了更多的知识,毕业后也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①不是选了理科就一定能进入更好的大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毛泽东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敬酒”强加因果关系,张大鼓没带搭档,是因为他是来感恩的;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是表示感谢的;我过去为他敬酒,既是感谢更是因为心中对老师张大鼓的敬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无中生有,原文并未讽刺,加演的只是一曲新戏,没想到被书记对号入座。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的方法分为直接与间接,直接描写从语言、神态、动作等角度分析,如文中“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