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大平调发展历史与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菏泽大平调发展历史与现状
大平调习梆子腔系统,大平调风格独特,粗犷豪放、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群众称“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道出了大平调的鲜明特色。
标签:菏泽;大平调;发展历史;现状
一、菏泽大平调的发展历史
菏泽,古称曹州,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地区。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之中”,历史上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艺术比较发达。
早在明末清初,菏泽戏曲活动已经较为普遍,在较大的集镇和寺庙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有“村村有戏楼,夜夜唱灯戏”之说,因其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享有“戏曲之乡”的美誉。
“目前,菏泽地区流行的本地剧种有六个,2009年全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大平调就是其中之一。
”[1]
(一)大平调起源说。
1、地域起源说。
河南起源说:明初年间,中原一带灾荒连年,歉收达六年之久。
彰德(安阳)、磁县、清丰、南乐、开州(濮阳)诸县流民逃难开封乞讨度日。
当时,开封有偶系班讴戏班,逃荒百姓见以艺求食较登门讨要略胜一筹,在进班学戏不成的情况下难民白天跟班撵臺边看边学,夜间露宿房前屋后,串词对戏。
后开州一带年成好转,难民相继返乡。
开州街头出现了大三节(一作鼓、一作梆、一作击节)的艺人沿街叫讨。
继而又借鉴民间武术班用的大铙、大镲作硬乐,其走场动作则请民间拳师教习,加上民间土乐器大弦、二弦、三弦,称“土梆子”。
屡经排练,始作“板凳头”演出。
出访开封的河南讴,因调高够不着,遂用大本腔,好噪音者则偶尔沿用高八度的河南讴,之后结合本地语言,逐渐形成了一种别于河南讴的新的曲调。
又加进卖油用的枣木梆子,故有“大油梆”之称。
后热心艺人集资捐粮,仿官宦朝服作麻布箱衣,在一个中秋节正式登台演出。
现仍存每逢中秋节纪念活动艺俗。
因原来称呼不雅,况腔调较河南讴缓平,遂易名“大平调”。
[2]
大平调起源于河北省的说法有三种。
其一是:河北武安平调老艺人李秀奇、程澍田等称,清朝武安和村某白姓艺人,与武安某曹姓艺人,原在河南唱怀调,后回武安等地创办科班,形成武安平调之曹、白两门。
其二是:有些老艺人传说,明朝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分别创造了武安平调与开州平调。
其三是:《武安春秋志》还载:“武安平调,地方土戏”。
武安县在历史归河南省,河南省大平调兴起后,又有大、小平调之说。
《武安春秋志》还载有轶闻传说:“乾隆九年,武安知县周盛文将一戏班荐进皇宫演出,后得恩赏。
”河南巡抚说河南戏明德,周则说武安戏明理,为此争论不休,后判定河南者为大平调,武安为小平调。
同时还有资料称,约在清代中叶,大平调由滑县经东明传入山东菏泽。
从这些资料来看,大平调真正的发源地在中原,也就是河南的滑县、濮阳,山东的东明、菏泽一带。
2、剧种起源说。
大平调的剧种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是由木偶戏(当地人叫大头呕)演变而成,直到现在它的舞蹈、亮相、上下场式都带有木偶戏的痕迹;二说是由河南滑县大梆戏经东明传入菏泽后,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吸收当地民间武术招式,移植演出山东梆子剧目后,逐步形成了一个地方色彩独特的剧种;三说是武安平调(落子)传到濮阳、东明、菏泽后和当地民乐结合而成。
(二)大平调在菏泽的发展。
如今的大平调的流布地域有“五省八州”之说,以山东菏泽、东明,河南滑县、河南濮阳一带为中心,跨越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缘地区,西到河南郑州、洛阳,南到江苏徐州,北到河北邯郸、磁县(古称磁州),东到山东菏泽、济宁。
关于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以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弘治十一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
”其中的大梆戏,就是现在通称的大平调,因其击节用的梆子特别大(长约二尺),故被群众称为大油梆或大梆戏。
明清以来在黄河边有大小十九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中流传着:“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
传承人何西良说,据艺人们传,曹州这四个班社是:东明县城南15里包其营“三鳖肚”班,掌班“三鳖肚”(艺名)是当时名声很大的黑脸;曹县“袁家班”;菏泽县“尤家班”和彭堂“天兴班”。
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当时菏泽县衙三班(马班、步班、快班)总管李玲秀喜爱大平调戏曲,由他当管主,委托安兴镇艺名叫“魏大黑子”的魏守法掌班,成立了“双盛班”。
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
如红脸姬天荣(艺名麻年儿);黑脸田银祥(艺名田祥);小生沈金贵(艺名金豆子);小生魏兰芝(艺名小记头);花脸岳秀海(艺名花脸兴)、夏秀田、张全臣(艺名大花脸虎)、申德高(花脸虎);旦角周玉平(艺名大嘴)、旦角郭文荣(艺名假大嘴);小生张合义(艺名小为);红脸牛印合(艺名银娃)、孙广福(麻红脸);刘天成(大黑脸);姜玉和(艺名大二小);黑脸张文祥(艺名张二)等。
二、菏泽大平调的生存现状
大平调作为菏泽地方戏剧种之一,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程度的迅速提升,国内外各种音乐形式的涌现,使过去唯一的娱乐形式——戏曲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下面分别从剧团、乐人和剧目看菏泽大平调的生存现状。
(一)剧团。
大平调戏班的演进主要经历了板凳头班、民间窝班和戏曲剧团三个阶段。
“板凳头班”,是大平调戏班最早的一种形式。
称其“板凳头”是指规模小的意思。
它是一种地摊戏,“规模较小,演唱方式、体仪简单,一般几人到十几人,一桌意义,四条凳子,司鼓居中而坐,木梆、弦手、铜器等人分两翼左右排开,呈弧形面向观众。
艺人有分工而无专司,乐队员往往兼唱,不化妆。
”明末清初,东明沙窝、县城等地都有这样的戏班。
通过艺人口碑记载了解到当时还流传下来了一首诗歌反映戏班的演出场景,即:“擂鼓鸣金不起梆,尖子鳖洌(海螺)敬明皇,三起三落君臣定,弹拨韵齐枣木梆。
”足以见得,当时大平调的开场形式和伴奏乐器的规模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