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示和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二、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这必然要求学生分别知道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

这些都属于了解层次的知识。

2、本课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要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知道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就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其一般属性,最后才能归纳其本质特征。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在元谋人、北京人的时代,生产极度低下,人的生存都成问题,他们主要依靠渔猎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树上的巢中。

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氏族聚落。

什么是聚落,什么是氏族?(生看书回答)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
板书: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半坡聚落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从这张图中,你们可以看到什么呢?
生:……
师:当时中国境内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氏族聚落。

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

半坡聚落遗址在今天西安的东郊。

这个遗址的面积达到了五万多平方米。

画分布示意图,同时说明:遗址北部是公共墓地,东北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南部是居住区。

居住区四周有宽深各五米的壕沟,用来防止野兽侵袭。

居住区中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四周分布着几十座圆形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

师:生活在这样一个聚落中的半坡人是怎样生活的?半坡人主要吃什么?他们怎样获得食物?他们住的这些房屋是怎样的?
生:他们还是过着群居生活……
师:和北京人相比,半坡人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
生:进步了。

师:半坡人在哪些地方比北京人进步了?
生:出现粟的种植,有房屋居住……
师:半坡人已经掌握了建筑房屋的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看“房屋复原图”。

半坡人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开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他们还开始饲养一些家畜。

半坡人使用的工具已经是磨制石器了。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呢?
生:(思考,讨论,自由回答)
师:(1)在制作方法上,一个是初步打造,形态粗糙;一个是打制后在磨制,更加精细、光滑。

(2)功能上,打制石器是和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相适应的,磨制石器是和农耕生活相适应的,效率更高。

师:半坡遗址中的窑场说明什么?
生:当时半坡聚落已经出现陶器。

师:半坡人烧制陶器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在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

半坡的陶器是怎样的呢?
生:彩陶。

师: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还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板书:二、河姆渡聚落
师:和半坡聚落差不多时候的长江流域,生活着河姆渡聚落的居民。

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用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来考察河姆渡遗址的情况。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哪里?他们吃什么?他们是怎样获得食物的?他们居住的房屋是怎样的?
生:居住在长江流域,吃的是水稻……
师:河姆渡遗址发现于今天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他们还饲养一些家畜。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还使用用动物骨骼制成的骨器。

他们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为什么河姆渡聚落的房屋不是象半坡那样的半地穴式,而是干栏式的?
生:气候环境不同。

师:没错,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所以两个氏族聚落房屋的建筑方式不同。

我们了解了半坡和河姆渡两个氏族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聚落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
师:共同点:(1)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期;(2)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兼有饲养、渔猎采集;(3)都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4)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

</P< p>
不同点:(1)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南北);(2)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半地穴式、干栏式);(3)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粟、水稻);(4)陶器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板书: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随着氏族聚落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氏族聚落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代表性遗址是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这体现了氏族成员间的贫富分化,这种变化的产生预示着漫长的原始社会就要走到尽头了。

这就是我们这堂课的所有内容。

本课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对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的学习,探讨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明白了人类社会从远古开始就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原始居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啊。

板书设计: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半坡聚落(约6000多年)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建筑:半地穴式代表农作物:粟
二、河姆渡聚落(约7000年)
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建筑:干栏式代表农作物:水稻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约4、5000年)
反思: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半坡氏族聚落和河姆渡氏族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但由于知识较零碎,趣味性不强,课堂主要以说明性语言为主,比较枯燥,因与现代距离较远,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隔膜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较直观的教具和通俗的语言,以增加学生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知识能够前后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