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一高中语文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高一高中语文专题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
1.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

(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
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甲句)
周萍:(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

”(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

要求:①
理由合理、充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2.请仔细欣赏著名作家张洁画的一幅油画,然后描绘画中豹子的外形和精神气质,以及让你产生的审美想象。

要求:语言简洁,有文采,不超过100字。

二、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读狄金森的诗,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①而是这两位诗人都有若神助——他们的诗歌绝对不是狠下苦功拼命努力能写得出来的,这点上狄金森尤胜一筹
②我不由自主想到李白
③生活空间的狭窄与她诗中所呈现的宏大气象和丰沛心灵,反差实在太强烈,叫人难于置信
④倒不是两者的诗存在什么相似之处
⑤这位终身未嫁的女诗人,一辈子生活在美国小镇,30岁后几乎足不出户。

她拒绝会见任何人,性情孤僻之极A.⑤②④①③B.②④①⑤③C.⑤②①④③D.②④①③⑤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庞大的市场缺口和较高的薪资吸引着众人投身快递行业,因此“北大才女”送快递也就“________”。

②这个骗局的高明之处就是让人不设防,让人动________,因为以往的骗子都是主动向人借钱。

③她说“人民赋予了我人大代表的权利,我无法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我可以为人民做________的事情。

” A.不足为奇恻隐之心力所能及
B.司空见惯于心不忍力挽狂澜
C.司空见惯恻隐之心力挽狂澜
D.不足为奇于心不忍力所能及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不同,人情小说中的故事,不再是战争、武功____①_____神魔斗法,
____②_____趋向于平凡、散漫、没有多少激烈冲突的日常生活图景。

因为不能“出奇制胜”,____③_____相关的
细节描写也就增加了,这些细节涵盖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乃至心理刻画,以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这些细节
描写,____④____会显得拖沓冗长,____⑤_____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____⑥____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A. A
B. B
C. C
D. D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拆围过后的洪湖生态环境依旧脆弱,为了使被破坏的植被和鱼类资源尽快恢复,一场生态恢复战渐次打响。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堤保护站副站长曾祥新说,保护区一方面移植水草,进行生态恢复;另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

此外,每年还设置休渔期、人工投放鱼苗等,促进水生物种休养生息。

A.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
B.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
C.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
D.将长江大闸打开,在鱼汛期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
三、其他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全球最快的轿车车型问世!奔驰官方改装商Brabus声称,其基于奔驰顶级轿车S级打造的新款SV12 R Biturbo 800轿车的最高时速将能够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左右,这将使该车成为全球最快的轿车。

B.《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一书讲述了王石的风雨人生历程,其中既有对商业法则的探索,也有对职业经理人道德底线的思考。

C.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的措施,也是中国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D.美国研究人员使用硅胶材料成功地仿制出新型的黏附装置,巴掌大小面积的这种材料不仅能支撑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在玻璃幕墙上攀爬,而且双手可以自如切换。

四、语言表达
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五、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狂欢节在罗马
犯人已在前一天傍晚从诺伏监狱移禁到了波波罗广场口的圣·玛丽亚小教堂里,就在那儿过夜,每一名犯人有两位教士做伴。

他们给关在一间有铁栅门的礼拜堂里,门前有两个轮流换班的哨兵。

教堂门口,每边都有一列双排的宪兵,从门口直排到断头台前,并在断头机周围围成了一个圆圈,留出一条约莫十尺宽的通道,在断头机周围,则留下一片将近一百尺的空地。

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头填满了。

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她们的肩头上,所以孩子们看得最清楚。

平西奥山像是一家挤满了看客的露天大戏院。

巴布诺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的两座教堂的阳
台上也挤得满满的。

台阶上像是一股杂色斑驳的海流,向门廊下拼命地挤,墙上每一年凹进去的地方都供着活的雕像。

伯爵说得不错,人生最动人的奇观就是死。

可是,虽然这一幕庄严的情景似乎应该令人肃静无哗,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闹声,那是一片笑和欢呼所组成的闹声,显然在人们的眼里,这次杀人只是狂欢节的开幕典礼。

突然间,像是中了魔似的,骚动停止了,教堂的门开了。

最先出现的,是一小队苦修士,其中有一个领头走在前边。

他们从头到脚都裹在一件灰色粗布的长袍里,只在眼睛的地方有两个洞,他们的手里都拿着点燃了的小蜡烛,在苦修士的后面,走着一个身材高大的人。

他浑身赤裸,只穿着一条布短裤,左腰上佩着一把插在鞘里的牛耳尖刀,右肩上扛着一把笨重的长锤。

这个人就是刽子手。

他的脚上还绑着一双草鞋。

在刽子手的后面,根据处死的先后顺序,先出来的是庇皮诺,然后才是安德烈,每一个都由两位教士陪伴着。

他们两个人的眼睛都没有被蒙着。

庇皮诺的步子很坚定,无疑他已明白会发生什么事,而安德烈则由两位教士扶着走。

他们都时不时地去吻一个忏悔师送上来的十字架。

单单看到这一幕情景,弗兰兹就觉得他的那两条腿已在发抖了。

他望了望阿尔贝,阿尔贝的脸色白得像他的衬衫一样了,他机械地丢掉了他的雪茄。

虽然那支雪茄还没抽到一半。

只有伯爵似乎无动于衷,不,他激动得很,一层浅红色似乎正在拼命地从他那苍白的面颊上透出来。

弗兰兹早已全神贯注地在望这一场可怕的情景了。

那两个助手已把安德烈拖到了断头台上,不管怎么挣扎,怎么咬,怎么喊,已经按着他跪了下来。

这时,刽子手已在他的旁边站稳了步子,举起那把长锤,示意两个助手走开。

那犯人想挣扎着起来,但还没等他站起来,那把锤已打到了他的左面太阳穴上,随着一下重浊的声音,那个人像一头牛似的面朝下倒了下去……
弗兰兹再也受不了了,昏昏沉沉地倒在了一张椅子里。

阿尔贝则闭着眼睛,紧紧地抓住窗帘站着。

只有伯爵笔挺地站着,面露胜利的神色,像是复仇的天使。

(选自《基督山伯爵》,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她们的肩头上”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刑场上的喧嚣场面。

B.详细描写犯人和刽子手上场,目的是衬托观众观看的投入。

C.作者借助一个小小的刑台,展现人生众相,体现出了人性的不同。

D.“突然间,像是中了魔似的,骚动停止了”表现出观众的害怕。

E. 本文只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把人物的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

【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3】在观看行列的人群中,弗兰兹、阿尔贝和伯爵的表现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文中罗马的观众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和心理上有何不同?这些观众的表现给了你怎
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勋绩
[西班牙]狄森塔
①骄阳似火,无情地烤灼着宽阔的马路——卡斯蒂利亚的一条官道。

在这条道上,行人要想在路边找株小树来乘乘凉,或者找条小溪来解解渴,那是枉费气力。

只是偶尔有一群小鹌鹑从割过的庄稼地里振翅飞起,扬起一团灰尘;大鹌鹑叫得很响,在空中一翻就不见了,而灰尘仿佛被阳光照穿了似的,像金雨一般落到路上。

在八月闷热的傍晚,杳无人迹的马路和茫茫无际的田野显得格外荒凉。

②一小队穷苦的行人在缓缓地行进着。

这一小队行人的成员是一个女人、三个孩子和一头毛驴。

那个女人嘴巴似张非张,喘着大气,她衣衫褴褛,满身灰尘,光着脚,抱着一个吃奶的婴儿。

这个可怜的女人只有一双动人的乌黑的眼睛透露出往日的风韵;这双眼睛此刻正充满着爱,凝视着儿子那张黑黝黝的小脸。

跟在那个女人后面有气无力地走着的,是一头皮包骨的老毛驴,两只耳朵耷拉着,尾巴没精打采地拖着,满身是污泥和杂草。

搭在驴背上的两只筐里,在破布堆上,躺着两个孩子。

他们彼此迥然不同!小的脸色红润,头往后仰着,睡得很香,在睡梦中不知笑什么;大的五岁光景,发着烧,在那不舒服的床上翻来翻去,常常痛苦得嘴唇歪斜,睁着大而红肿的眼睛紧盯着母亲。

她们是什么人呢?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要带着一个生病的孩子走在这杳无人迹的、被无情的太阳晒得火烫的大道上呢?她们是什么人呢?是一家无依无靠的吉卜赛人,她们在欧洲到处流浪,沿途乞食。

从哪儿来的?是从最近的一个村子里来的,这个不幸的女人不敢在那个村子里歇一下脚,甚至也不敢舀一罐水,因为农民们吓唬说,如果她不立即离开他们的村子,他们就要把她这个女乞丐、巫婆、吉卜赛女人痛打一顿。

因此她没有讨到一块面包,没有弄到一滴水,就带着生病的孩子走了。

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

③那个生病的孩子,吃力地支起身子,把手伸向那个女人,轻轻地唤道:“妈妈……”那个吉卜赛女人浑身抖了一下,向孩子扑过去。

“怎么了,亲爱的?”她低声说道,把吃奶的婴儿放在睡着的哥哥身旁,用双手搂住病孩的脖子。

“水!给我喝吧!我很想喝……这儿在火烧。

”孩子用小手指指自己难受地挺起的胸部。

“水?”母亲惊恐地重复说了一遍,
“我到哪儿去弄呢,孩子?”“喝,”孩子又要求道,“我想喝……”他那干裂的嘴唇不由自主地微微张开,而在凝视着母亲的目光中含着那么多的失望和忧愁,使得她脸色发白,失声大哭。

她的儿子,她的亲骨肉,在向她祈求他生死攸关的援助,而她却无能为力。

她眼巴巴地朝瓦罐看了又看:瓦罐里空空如也。

她瞧了瞧天空,天空里一小片云彩也没有;又急切地望望像荒漠一般的大路、田野、草地、平原,一直到天边都看不到一条小溪,也看不到一口水井。

正在遭灾受难的土地好像露出了它那干得变了样的嘴巴,对那个吉卜赛女人说道:“给你儿子喝的水?这儿给谁喝
的水也没有。

让大家都跟我一样渴死吧。

”母亲将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发狂似的反复说着:“一滴没有,我一滴也
没有……我到哪儿去给你弄到水呢,孩子?”可怜的母亲!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

④吉卜赛女人蓦然满怀希望地露出了笑容:在不远的地方她看到了一所修路工的茅屋。

窗子和门都关着,那个年轻的妇人奔到门前,疯狂地用拳头把门擂得砰砰直响,可是白敲,没有人答应。

她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没有力气敲,也没有力气喊了,步履艰难地沿着墙走去,拐过屋角,意外地看到地上满满的一钵子水,真是又惊又喜。

她又看了一次,高兴得喘不过气来。

她没有发觉有一只很大的牧羊狗正走近那个钵子。

狗毛倒竖,龇牙咧嘴,眼睛里露出凶光。

它一见女人,就发出呜呜的叫声。

她抬头一看,猜到狗的意图,就扑上前去,与狗同时来到钵子跟前。

在一刹那间,他们都愣住了,敌对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那个女人已经把手伸过去,可是牧羊狗抢在她前头一跳,趴在钵子上面,恶狠狠地露出牙齿。

她根本没有想到退缩:她准备把水争夺过来。

“嘿,你也想!”她恨恨地嚷道,“瞧着吧,你得不到水的!”她朝着狗脸上打去。

狗一下子站立起来,咬住她的肩膀,把她弄翻在地。

她又怒又痛,禁不
住叫了一声,可她没有惊慌,也没有退缩;她抓住敌人的喉咙,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狠命地握紧了。

狗牙齿咬得愈来愈深了,可吉卜赛女人使出浑身力气,紧紧地卡住它的喉咙。

这场搏斗时间很短促,没有声音,却很可怕:两个敌人在地上翻滚,极力要战胜对方。

可就在这时狗呜呜叫着松开了牙齿,身子软了,倒在吉卜赛女人身旁。

吉卜赛女人放开了手指。

她脸色苍白,气喘吁吁,从地上爬了起来。

她身上的衣服一块块地掉了下来,裸露的胸部和肩膀上很深的伤口裂了开来。

她并没有感到痛,踢开敌人的尸体,拿起夺得的钵子,就向儿子奔去。

她没有理会肩膀上流下来的鲜血,把水凑近生病孩子的嘴巴,又亲切又温柔地笑着说道:“喝吧,孩子,喝吧!亲爱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以要水、找水、得水为叙述主线,塑造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反映吉普赛人悲惨的流浪生活,目的是表达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B.首段的环境描写,描绘出一幅空旷、酷热的画面,为下面情节的推进提供了背景,侧面表现出女人生活的艰辛。

C.“这个不幸的女人不敢在那个村子里歇一下脚,甚至也不敢舀一罐水”,结合全文看,文中侧重表现了这个吉普赛女人的胆小。

D.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用冷静客观的第三人称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更能在艰辛中表现母爱的温暖,在残酷中突显母爱的伟大。

E. 作者善用动词写人。

病孩要水,女人“扑”过去;与狗争水,女人“扑”上去,两个不同情境下的“扑”,生动表现了
女人的坚强英勇。

【2】解释下列两句话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

(2)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

【3】举例说明,第④段具体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母亲形象?写母亲与恶狗争斗,目的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标题“母亲的勋绩”?
六、其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滴眼泪微不足道,但一滴眼泪中的人性的光辉却光芒四射。

一滴眼泪折射出了人性的善与恶,折射出了人性的美与丑,更折射出了人性的真与假。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江苏高一高中语文专题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表达
1.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

(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
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甲句)
周萍:(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

”(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

要求:
①理由合理、充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答案】示例一:甲句更好。

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

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
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示例二:乙句更好。

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

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解析】这是一道鉴赏分析语言的题目,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更好的一句来作答,分析的理由可以从语意的表达上,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上,或句式的运用等方面来鉴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请仔细欣赏著名作家张洁画的一幅油画,然后描绘画中豹子的外形和精神气质,以及让你产生的审美想象。

要求:语言简洁,有文采,不超过100字。

【答案】参考答案一:一头孤独的豹子,它那么年轻、华美、精悍,傲而且娇,它占据着画面的中心,回眸,但是并不看什么,它完全陷在它自己的深处。

参考答案二:荒野中,一只孤独的豹子,华丽而冷傲的回眸,机敏、高贵,它可能是张洁自身的写照。

(外形特点1分,精神气质1分,审美想象1分,语言2分)
【解析】
答案参考文献:
一头豹子,它那么年轻、华美、精悍,傲而且娇,它占据着画面的中心,回眸,但是并不看什么,它完全陷在它
自己的深处。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张洁画展小记》
(其实还有孤独感)油画至少让她不用跟这个世界再费口舌解释或者争辩。

”这就是张洁——孤傲、自信,绝不妥协,更不随波逐流。

虽然张洁反对将她的画具体化,但我确实在这幅画中看到了时间与空间的交糅,冷寂与热情的冲撞。

她最爱画的是豹子,一幅是昏黄的落日下,荒野中,一只孤独的豹子与你对视;另一幅则是豹子华丽而冷傲的回眸。

不止一次听张洁说她喜欢豹子,机敏、高贵,所以我相信,它是张洁自身的写照。

——散文家贺兴安:《张洁是个神》。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读狄金森的诗,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①而是这两位诗人都有若神助——他们的诗歌绝对不是狠下苦功拼命努力能写得出来的,这点上狄金森尤胜一筹
②我不由自主想到李白
③生活空间的狭窄与她诗中所呈现的宏大气象和丰沛心灵,反差实在太强烈,叫人难于置信
④倒不是两者的诗存在什么相似之处
⑤这位终身未嫁的女诗人,一辈子生活在美国小镇,30岁后几乎足不出户。

她拒绝会见任何人,性情孤僻之极A.⑤②④①③B.②④①⑤③C.⑤②①④③D.②④①③⑤
【答案】B
【解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首句强调的是“诗”而第⑤“这位女诗人”无法承接此内容。

由此
排除AC。

根据关联词“不是……而是”判定④①,并根据“这两位诗人”“两者”的指代,判定前面一定要出现②“李白”,到此也可排除AC。

①句末强调突出“狄金森”,第⑤句中“这位终身未嫁的女诗人”紧承①句末,③开头“生活空间的
狭窄”是对⑤的小结。

所以选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庞大的市场缺口和较高的薪资吸引着众人投身快递行业,因此“北大才女”送快递也就“________”。

②这个骗局的高明之处就是让人不设防,让人动________,因为以往的骗子都是主动向人借钱。

③她说“人民赋予了我人大代表的权利,我无法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我可以为人民做________的事情。

” A.不足为奇恻隐之心力所能及
B.司空见惯于心不忍力挽狂澜
C.司空见惯恻隐之心力挽狂澜
D.不足为奇于心不忍力所能及
【答案】A
【解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

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司空见惯”形容经常见到,不足为奇。

“恻隐之心”指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于心不忍”从心里常觉得忍不下去。

多表示对受害者的
同情。

“力所能及”指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

“力挽狂澜”指用力阻止巨大的波浪。

比喻竭力扭转险恶危急
的局势。

点睛: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
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

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情色彩、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
的感情色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不同,人情小说中的故事,不再是战争、武功____①_____神魔斗法,
____②_____趋向于平凡、散漫、没有多少激烈冲突的日常生活图景。

因为不能“出奇制胜”,____③_____相关的
细节描写也就增加了,这些细节涵盖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乃至心理刻画,以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这些细节描写,____④____会显得拖沓冗长,____⑤_____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____⑥____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②处由前文的“不再是”可知,应填“而是”,排除A、D两项;⑤处与前文应是转折关系,应填“但”,排除B 项;因此选择C项。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拆围过后的洪湖生态环境依旧脆弱,为了使被破坏的植被和鱼类资源尽快恢复,一场生态恢复战渐次打响。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堤保护站副站长曾祥新说,保护区一方面移植水草,进行生态恢复;另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

此外,每年还设置休渔期、人工投放鱼苗等,促进水生物种休养生息。

A.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
B.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
C.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
D.将长江大闸打开,在鱼汛期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
【答案】C
【解析】“一方面”与“另一方面”属于并列的关系,应该按照先行动后目的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是一个行动,目的是通过江水和湖水的相互置换,把长江中的鱼类资源带进来,故C项正确。

三、其他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全球最快的轿车车型问世!奔驰官方改装商Brabus声称,其基于奔驰顶级轿车S级打造的新款SV12 R Biturbo 800轿车的最高时速将能够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左右,这将使该车成为全球最快的轿车。

B.《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一书讲述了王石的风雨人生历程,其中既有对商业法则的探索,也有对职
业经理人道德底线的思考。

C.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的措施,也是中国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D.美国研究人员使用硅胶材料成功地仿制出新型的黏附装置,巴掌大小面积的这种材料不仅能支撑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在玻璃幕墙上攀爬,而且双手可以自如切换。

【答案】B
【解析】A项,“高时速将能够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左右”不合逻辑,将“每小时300多公里左右”改为“每小时300
多公里”。

C项,“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的措施”成分残缺,在“公祭日”前加“设立”。

D项,“巴掌大小面
积的这种材料不仅能支撑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在玻璃幕墙上攀爬,而且双手可以自如切换”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造成语句前后不衔接,可在“而且”后加上“可供”,去掉后面的“可以”。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四、语言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