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的故事
篇一:张衡的故事
1. 回答人: 匿名时间: 07-28 16:30:34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
南省南阳县. 他年少时好学, 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 他离开家乡, 来到长安, 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 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 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 几次请他做官, 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 担任太史令, 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 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 他淡薄名利, 曾经两次辞去官职, 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 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并开始着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 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 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 即盖天说, 浑天论和宣夜说, 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 地好比鸡蛋黄, 天大地小, 天地各乘气而立, 载水而浮. 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另外, 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 他认为, 天地没有分开之前, 混
1
混沌沌, 分开以后, 轻者上升为天, 重者凝结为地. 天为阳气, 地为阴气, 二气互相作用, 创造万物. 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 近代科学证明, 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 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 而且注重实践, 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公元138 年, 张衡用它成
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 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作了一些改进, 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 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 一天刚转好一周, 这样, 人在屋子里看浑象, 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 他统计出中国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大约有2,500 颗, 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 张衡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
也是相当准确的. 张衡认为, 早晚和中午的太阳, 其大小是一样的, 看起来早晚大, 中午小, 只是一种光学作用. 早晚观测者所处的环境比较暗, 从暗处看明处就显得大, 中午时天地同明, 看天上的太阳就显得小. 好比一团火, 夜里看就大, 白天看就小. 张衡的这种解释, 尽管不很全面, 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张衡不仅是天文学家, 他还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 他
2
的绘画也相当出色,被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 据中国的史书记载, 张衡一生共留下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着作三十二篇, 其中表明了张衡的为人和治学态度, 而则是人类到星际旅行的畅想曲, 是中国早期的科学幻想文章. 另外,、被称为张衡的代表作, 一直流传至今. 在这两篇作品中,张衡细致地描写了东京、西京的景致( 东京, 指现在陕西省的西安; 西京指现在河南省的洛阳), 娓娓地叙述了这里的风俗民情, 手法浪漫夸张, 其中叙述各种民间技艺的表演, 是极其珍贵的中国古代杂技艺术史料。

2. 回答人: 匿名时间: 07-25 13:20:05 张衡和地动仪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

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着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

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

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

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

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

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

3
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

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

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

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

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

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

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

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

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
4
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

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

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

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

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

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

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很多坏话。

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

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回答者:血祭天翼 - 经理四级 9-10 20:19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

5
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

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

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3. 回答人: 匿名时间: 07-22 20:50:01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6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

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4. 回答人: 匿名时间: 07-15 17:05:46 这是关于地动仪的小故事也是最出名的之一
张衡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突破重重的阻力才得以实现的。

地动仪研制成功的消息传开,洛阳城里的居民百姓都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可是无视科学的统治阶级,那些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不关心群众生命财产的封建官僚们,为了麻痹人民,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却把自然灾害说成天意,极力炮制一种谶纬神学(谶纬是汉朝统治阶级向人民施行欺骗的一种极端荒诞迷信的东西,它在东汉时已成为皇帝崇信的重要国典之一),宣传迷信,由于张衡反对谶纬神学,因而朝廷对张衡恨之入骨。

一次,几个谶纬神学的信奉者,恶毒攻击张衡,说:“你发明地动仪是‘屠龙之术’、‘雕虫小技’。

”张衡愤怒地斥责他们:“你们这些虚伪之徒,歪曲历史。

附和谶纬,献媚权贵,逢迎求荣,借以窃取个人利禄。

”他们听了张衡切中要害的揭露,老羞成怒,
7
猖狂攻击:“你的候风地动仪算不了什么发明,没有大用,做水运浑象,徒劳无益~”张衡听了这些谬论,哈哈大笑,反击道:“你们这些不学无术的笨蛋,靠谶纬吃饭,是一伙守株待兔的歹徒~”张衡连夜奋笔疾书一篇《应间赋》,批驳这些流言蜚语,他毫不退缩,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心反而增强了,决心在斗争中前进。

公元,,,年,月,日,张衡正在喝酒,地动仪上头朝西那条龙嘴里的铜球,突然“当啷”一声,落了下来,但洛阳城却十分平静,没有地震感觉,连酒杯里的酒都纹丝没动。

于是,封建官僚们议论纷纷,认为攻击张衡的时机已到,他们狂吠张衡是吹牛,造谣说候风地动仪不准。

可是,张衡却坚信说:“咱们等事实说话吧。

”过了几天骑马送信的驿官,果然从千里以外的陇西,带来了甘肃兰州、临洮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正是候风地动仪指示的方向,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封建官僚等反对的人,哑口无言,皆服其妙了~但在封建社会里,科学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架仪器早已失传了,直到我国解放后,才把它复原出来。

(以上观点仅代表回答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篇二:张衡的故事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
8
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

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9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

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感兴趣的目标,一定不要轻易错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于追求,不断克服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一步步地攀登,最终会向目标不断靠近。

这就是追求的魅力,这就是追求的动力,这就是追求的教益。

张衡的故事:张衡与”地动仪”的故事
中国东汉时期,首都洛阳及附近地区经常发生地震。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89年到140年的五十多年内,这些地区发生地震达三十三次。

其中119年发生的两次大地震,波及范围达十多个县,造成大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人们对地震都十分恐惧。

皇帝以为这是得罪了上天,因此增加人民赋税,用来举行祈祷活动。

当时有一位科学家叫张衡,对天文、历
10
法、数学都有很深的研究。

张衡不相信关于地震的迷信宣传,他认为地震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太少了。

鉴于这种情况,他加紧了对地震的研究。

张衡细心观察和记录每一次地震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了发生地震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公元132年,张衡制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取名”地动仪”。

这架”地动仪”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形状象一个圆圆的大酒坛,直径近一米,中心有一根粗的铜柱子,外围有八根细的铜杆子,四周浇铸着八条龙,八条龙头分别连着里面的八根铜杆子,龙头微微向上,对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个小铜球,每个龙头的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它们都抬着头,张大嘴巴,随时都可以接住龙嘴里吐出来的小铜球。

哈蟆和龙头的样子非常有趣,好象在互相戏耍。

人们就用”哈蟆戏龙”来形容”地动仪” 的外貌。

()按照张衡的设计,如果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地动仪”的铜杆就会朝哪个方向倾斜,然后带动龙头,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小铜球就会从龙嘴里吐出来,掉到蛤蟆嘴里,发出”当”的一声,向人们报告那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以便政府做好抢救和善后工作。

公元133年,洛阳发生地震,张衡的”地动仪”准确地测到了。

此后四年里,洛阳地区又先后发生三次地震,张衡的”
11
地动仪”都测到了,没有一次失误。

但是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等人发现,向着西方的那条龙嘴里的小铜球,掉进了下面哈蟆的嘴里,但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动,于是一些本来就对”地动仪”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就说”地动仪” 不准,只能测到洛阳附近的地震。

过了三、四天,洛阳西部甘肃省的使者来了,报告那里发生了地震。

这时候,人们才真正相信张衡的”地动仪”不仅是”哈蟆戏龙“,而是真正有用的科学仪器。

从此以后,中国开始了用仪器远距离观测和记录地震的历史。

张衡的故事: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

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

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

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么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
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这让他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无数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的好奇的问号。

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希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12
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

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

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

不久,小张衡开始作诗了。

他作的诗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呢。

为增长知识,小张衡博览群书。

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鹗冠子》的书,被书中按北斗星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吸引住了。

从此,他常常仰望着星空,观察北斗星的变化,日积月累,发现北斗星在围绕着一个中心转,一年转一圈。

他自言自语地说:”啊,我终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由于勤学好问,随着一天天地长大,张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终于成为了科学家。

篇三:张衡的故事
故事简介:
公元七十八年,在荆州南阳郡西鄂县,张衡出
生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他就是东汉时期
伟大的天文学家。

张衡从小就聪慧过人,对日月星辰特
别感兴趣,他非常着迷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他总是会想为什么,比如说,为什么天空
中会有太阳,月亮河星星;为什么有白天
和黑夜交替;为什么会有刮风下雨的天气
变化等等。

有一次,在夏天的夜晚,小张
13
衡和爷爷一起在院子里乘凉,他注视着满
天一闪一闪的星星,想着天上到底有多少
篇四:张衡的故事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

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

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

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

他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

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

他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

他想,我要是长得
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

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

咦~影子哪里去了呢, 他惊奇地叫道。

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

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

他发现真
14
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

他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

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

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过家家。

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 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

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

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望着天空。

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

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 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

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

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

那我问你,数清了吗, 那位大哥哥问。

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 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

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
15
爷爷的话: 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

老爷爷被张衡的执着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 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

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

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

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 衡儿,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

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

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

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

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

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

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

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

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

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

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
16
的数据。

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

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间世了。

相关推荐篇五:张衡的故事
张衡
张衡
(78,139),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

字平子。

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

少游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通五经,贯六艺,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

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两次为太史令。

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

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

他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认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蚀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

他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
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

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着作收集在清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东汉着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平子。

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

十六七岁时曾游三辅(今陕西
17
西安及附近一带地区),观察社会历史情况。

不久到洛阳,读《五经》,学六艺。

永元十二年(100),为南阳太守鲍德主簿。

永初二年(108)拜郎中,后迁尚书郎。

元初二年(115)任太史令等职。

永和元年(136)为河间相,后又拜尚书。

永和四年卒于官。

张衡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是天文学。

他是古代浑天说代表人物之一。

在相传为张衡所作的《浑仪图注》中,具体阐述了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