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
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该疆域图所属朝代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A”内。

(2)请将该朝代的都城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B”内。

(3)据图指出该朝代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

【答案】(1)A框元。

(2)B框大都。

(3)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疆域图所属朝代是元朝。

1271年,忽必烈改
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都城在大都。

(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是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地名:
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答案】(1)①洛阳。

②涿郡。

③余杭。

(2)605年。

(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洛阳;②是涿郡;③是余杭。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

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根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

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

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

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
(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解析】
【详解】
(1)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和“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
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和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

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可知,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5.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
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7.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 B. 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西夏。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A.辽;B.北宋;C.西夏.
(2)契丹;党项
(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解析】
【详解】
(1)由图分析可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
都城兴庆。

辽在北宋的东北方向,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向,所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所以辽由契丹族所建,西夏由党项族所建。

(3)依据所学可知,辽和北宋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君和人民的关系;
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华:汉族,夷狄: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和亲、会盟;藏族
(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
巨大力量。

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

(2)材料二“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

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

(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9.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1)清政府后来实行的政策是什么?
(2)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3)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的表现。

【答案】(1)闭关锁国。

(2)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3)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清朝统一台湾后……关闭了其他海港。

”结合所学知识,闭关政策: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规定外国商人一切商务均需通过少数特许“行商”之手,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实行限制等。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依据题干“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闭关锁国政策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0.认识历史名人,知道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1)图一中的人物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故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什么?这一政策有什么表现形式?并举一例说明。

(2)唐朝的对外交往可归纳为“一取一送”,图二中人物的东渡,此举有何意义?
(3)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给我们当今留下什么启示?
(4)图三中的人物是谁?有何发明?此发明有何意义?
(5)图一、图四中的人物都认为: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

都注重农业的发展,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请各举一例说明他们的具体做法。

【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

天可汗。

形式:实行和亲政策。

如文成公主入藏。

(2)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民族方面:重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分裂。

对外交往:保持开放心态;注重对外友好往来;反对战争行为。

(4)毕昇。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意义:①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图一: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

图四:①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②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③召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

(三个例子任选一个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的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人物是唐太宗。

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

其表现形式是实行和亲政策。

松赞干部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中的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人物是鉴真。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给我们当今留下的启示是:民族方面:重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分裂。

对外交往:保持开放心态;注重对外友好往来;反对战争行为。

(4)根据材料中的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人物是毕昇。

北宋时,毕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生将粘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唐太宗的措施是: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的
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

图四忽必烈的措施是:①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②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③召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

(三个例子任选一个即可)。

11.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若边镦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世祖”指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4)台湾在元朝称为什么?它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机构是什么?
【答案】(1)行省制度;忽必烈。

(2)枢密院;御史台。

(3)(最高)行政机构;腹里;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琉球;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

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

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2)依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

元代,御史台是监察事务的机构。

(3)材料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被称为“腹里”的地区(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就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用下来,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在元朝称为琉球,元世祖灭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是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
正式建制的开始;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

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嘎尔尼访华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第一个派到中国的使团由马嘎尔尼率领浩浩荡荡的来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1793年,已经战胜荷兰取得世界霸权地位的英国,派其驻俄公使马嘎尔尼为特使,在承德面见乾隆。

乾隆知道英王派出这样一个使团就非常重视,当时负责谈判的是和珅,和珅坚持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一定要按照中国的礼节。

英国人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行三跪九叩大礼,就表示英国成了中国的臣子了,臣服于中国了,英国不可能臣服于中国,所以绝对不能行三跪九叩大礼。

中国也不让步,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的协商结果是马嘎尔尼在觐见的时候行的是单膝下跪礼,免去三跪九叩。

8月10日乾隆在万树园接见马嘎尔尼。

这次访华并没有给马嘎尔尼带来满意的结果。

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但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

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一无所获。

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

马嘎尔尼这趟“失败”的中国之行,让他对中国有了一番经典的判断和论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

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从那时起,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远离“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从世界的一等公民开始滑向二等公民。

(1)马嘎尔尼访华说明清政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外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闭关锁国。

(2)参考的论述观点:
①开放进取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封闭保守的对外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表明观点,能列举史实论证观点且表述完整、准确)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包括乾隆皇帝在内的清朝统治者对于工业革命成果不屑一顾,
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这些都体现了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内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后,对于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主动割断了与世界的联系,不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世。

最终国门被强行打开,沦为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

也可以从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具体的例子可以从中国的唐朝,宋朝和元朝中选择,可以例举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使文化更加繁荣。

1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国防形势的演变,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

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历程。

最终在东南地区结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地位。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事件。

(1)依据材料,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

论述: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

隋唐时期尤其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

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结论:以上说明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材料“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环境相对安定;许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中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

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以上说明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

【点睛】
此题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

隋唐时期,尤其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

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