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
1.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
(1)主要原因
①整顿税务。
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②控制金融。
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③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
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2.全国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937~1945年)
(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2)国统区经济政策的调整
①调整表现
a.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
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b.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c.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
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励等政策。
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②作用
a.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抗战,发挥着重要
作用。
b.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西南、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
3.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1946~1949年)
(1)原因
①美国商品的排挤:蒋介石集团为取得美国援助以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的垄断。
③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④苛捐杂税不断增加。
(2)表现: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二、毛泽东思想
1.形成与发展
2.地位与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考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定位
1.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
(1)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2)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
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1.论从史出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史料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
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
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 600余吨。
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
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 825吨。
结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内迁的路线: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2.史由证来
阅读下面史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史料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
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国民党发动内战,极大破坏经济发展;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考点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5)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积极影响。
2.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1.论从史出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
史料一“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
结论理解史料关键是围绕“先导”和“借鉴”理解“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的重要成就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和措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召开中共八大会议。
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要是注意防止“左”倾错误。
史料二邓小平曾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
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
结论理解邓小平论证的关键点:多次从危机中挽救党。
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次史实,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二是遵义会议使得革命转危为安。
2.获取材料信息
分析材料,解读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之处。
材料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
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新式的农民战争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创造性地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与依靠力量。
主要表现在:
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性:国民革命失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受挫,毛泽东正确分析形势,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的特殊性:与旧式农民战争和辛亥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于是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农民阶级作为革命力量,让农民发挥出其巨大的潜力。
1.法币改革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
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
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发现问题1935年的币制改革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意义巨大。
命题角度1935年币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法币改革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
2.实业家宋棐卿的实业救国之路
著名的实业家宋棐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
……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发现问题民族工业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的艰难发展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命题角度东亚企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及衰落的原因;“实业救国”的实践与评价。
3.从留俄(苏)的人数看中国革命的变化
——《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发现问题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留俄(苏)的人数有了较大增长。
命题角度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的关系;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转折。
4.毛泽东的民族主义观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发现问题毛泽东的祭文对于团结抗战,凝聚民族力量起了重要作用。
命题角度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毛泽东的祭文对抗战的作用。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1.命题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
(2016·课标全国Ⅱ,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 D
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衰落的,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D项正确。
2.命题点:抗日救亡与民族工业发展的关系
(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D
解析由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局部抗战时期,又由图片中“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字样,可知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择D项。
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在此之前就有,不是新的营销方式,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故B、C项错误。
3.命题点:从经济角度考查日本侵华的目的
(2015·课标全国Ⅱ,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
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分析。
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经济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4.命题点: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017·天津文综,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来看,毛泽东这段话发表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完成后。
《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故A、B两项错误。
《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
正确答案为D项。
1.命题点:抗日救亡运动与民族工业发展的结合
(2017·宣城二模,29)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刊登在《申报》上的整版广告。
以下对这些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
B.体现出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D.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的广告都有爱国内容,故不能体现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当时中国局势相联系,是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广告反映的是东北沦陷的内容,不是日本威胁民族工业的体现,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建立的,不是爱国商人推动的,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国民政府前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视
(2017·威海二模,30)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答案 C
解析在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可知,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C项正确;该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在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故D项错误。
3.命题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017·保定、唐山高三摸底,29)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这一时期( )
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
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答案 A
解析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 项正确;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特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抗战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国民大革命时
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命题点: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的贡献
(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30)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表明毛泽东( )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 D
解析农民阶级只是毛泽东认为的中国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而非单单依靠农民,这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毛泽东并没有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非全盘吸收,故C 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928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
”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B.提倡国货是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之一
C.国民政府将发展民族工业放在首要地位
D.西方文明传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结构变化
答案 C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较快发展阶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提倡国货,实业救国是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28年国民政府正在南方围剿红军,将军事斗争放在首要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啤酒公司的广告反映出西方生活方式传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结构变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下图为1922~1936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1922~1930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
B.1930~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
C.1931~1936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
D.1922~1936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
答案 D
解析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1929年华商纯利率高于日本,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企业也受到了影响,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纺织企业发展受到日本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制,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3.(2018·菏泽一模,9)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
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
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
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答案 A
解析1928年处于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为了围剿红军,对苏区进行围剿,根据地物资供应十分困难,材料中的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是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根据地的贸易政策,没有涉及农民问题,故B项错误;1928年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根据地的贸易政策,没有涉及地方土豪劣绅,故D项错误。
4.1929年日本片仓日华蚕丝会社派人到无锡抬价收茧,“较诸本县(无锡)茧业协会议决之限盘每担五十元,竞超过三十元”。
此次茧价上涨( )
A.保证生产原料来源充足
B.影响民族资本发展壮大
C.反映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D.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