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叙事《这里,是一个新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教学叙事——
这里,是一个新的开始
种子能在阳光雨露中成长,发芽,长叶、结果、而我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路上不断地汲取的养分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花,结果,让我的群文阅读之路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美妙。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将几个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教,用“议题”来贯穿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许双全老师说“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导引下,侧重培养阅读兴趣,练习读议能力,深化语文知识,积蓄阅读素养的实践性读议课。
”
一、结缘——因为名字
我和群文阅读的结缘是因为它的名字。
“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众多。
”《论语》中提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是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和他人争强斗胜,聚集在一起团结却不结党营私。
在《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问污鬼说:“你名叫什么?”回答说:“我名叫群,因为多的缘故。
”这让我想到“三人为众”,《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群,代表多,既然多,肯定好玩,肯定有看头。
而“文”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文,错画也。
今字作纹。
”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而《左传》说“文”是“五章以奉五色”,文是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
“群文”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十分有意思,它的名字真正体现了他的内涵,但我当时并不了解,不知道群文其实就像许慎所说的文,是整体素描,是一种整体的教学,不是一篇一篇的学习,只是当时一听他的名字,就觉得是一个有内涵,有故事的“群文”,好玩的群文,所以学校要成立群文阅读的子课题时我便义无反顾地向它奔去了,这应该算我们的缘起。
二、接触——雾里看花
因为名字的吸引,让我希望去进一步了解他,知道“群文阅读”课题研究最早就起源于四川德阳,老师们最先将一个有主题的单元进行整组教学,然后师生
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多元共识。
当时对群文阅读有了初步的印象,把它同单元整合教学联系了起来,我想,群文就是把主题相同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在一堂课教完。
可是后来看了一些课例,发现又不是我想的这么简单,德阳教科所冯学敏老师提倡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有一定的策略:课前,在单元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填写“群文略读记录表”。
第一步是在上课时,“主题回顾”的形式,简单回顾课内的几篇课文,提炼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并以“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呈现。
第二步是“阅读概览”。
学生对同步阅读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
第三步是“片段分享”。
这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关注学生多元的理解,让学生来说。
第四步是“精彩赏析”。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在一两个点上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
教师设置一定的话题。
话题是讨论的灵魂,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
第五步是“主题拓展”。
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
这样,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扎下的根,又有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生发出的枝和叶,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
当时看了x老师他们提出的阅读策略以后,也只是相当于雾里看花,正当我在纠结群文阅读教学到底是怎样开展的时候,我接到通知,要和群文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上一堂群文阅读教学的课。
那个时候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虽然我自己上课也喜欢把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给孩子们开开眼界,但比起群文阅读教学来,我只能算是业余爱好者,所以不敢怠慢,就赶紧翻翻教材,读读文章,看看能不能找到些灵感。
当时想选许地山的《落花生》来组文,一开始有很多的想法。
第一个想法是
想选几篇许地山的文章来让孩子们了解许地山,但是许地山是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品的特点是有宗教情怀,具有异域情调,探讨女性的命运,情节上多贯穿爱情主线。
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他的作品的内容又不适合孩子们,于是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后来又想把许地山的《落花生》和老舍写的《落花生》对比来学,可是两篇的量又太少,而且老舍的作品又担心孩子理解不了,所以这个想法就被我思来想去地否定了。
再后来又选了一篇四年级主题是“收获”单元的语文天地里的《柚子树下》,这是写孩子在乡下的收获,也可以看作是写趣事的作品,六年级上册的《荷塘旧事》也是写乡下趣事的,就想定一个主题“趣事”,再根据这个主题来提炼议题,因为这个有趣的事儿应该会吸引孩子们,让他们有话可说,可是想再去搜罗其他的关于趣事的作品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另外觉得六年级的这篇《荷塘旧事》太长了一点,一篇是四年级的课文,一篇是六年级的课文,再确定年级重点和教学要点的时候又不好确定。
最后前三个想法都被一一否定,又想选一个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最后选了“走进母亲”这个主题,让孩子通过阅读了解母亲对孩子的爱。
选文是这么5篇:《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三次家长会》、《孟母三迁》、《学会看病》、《秋天的怀念》,当时不知道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怎么操作,想用知识树,可知识树又是主题单元的回顾,我选的这些文章不是教材上的,又怎么进行回顾呢?如果要这样做的话,是不是还要去选几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组成一个“母爱”主题的单元,再把这个自选的母爱单元教学完后,再上“走进母亲”群文阅读教学课,这就意味着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铺垫,所以最后确定用“群文阅读记录表”,在课上阅读填写,教给孩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填写表格,结果一节课完成五篇文章的阅读和填表都很难,没有完成,学生在课上说的很少,多数时间都是花在默读、勾画上,展示的时间也少,没有起到训练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作用。
三、深入——拨开云雾见月明
上完课后,教研室老师给了我许多的指导,让我重新对群文阅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后来经过种子教师的培训,让我回过头来看就能更深更细地走进群文阅
读。
(1)关于议题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DNA,是我们选文的关键或中心,是组文的线索,是教学的依据。
议题特征有具可讨论性和关键性,要焦点集中,有贯通性,这就要求议题切口小,是几个文本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话题,这样才知道从哪里议论起,并且议题要贯通整组文本。
之前定的议题“走进母亲”涵盖的内容有点多,范围太广,到底是走进母亲的人生?生活?心理?在议题上都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无从讨论,指向性不明显,也不具有可讨论性,可以将议题重新定位为“感悟母爱”。
(2)关于选文
之前的选文是《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三次家长会》、《孟母三迁》、《学会看病》、《秋天的怀念》这样五篇,其中《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和《三次家长会》都是母亲用善意的谎言鼓励孩子,引领孩子成功的例子,比较简单又有重复,而《秋天的怀念》、《孟母三迁》,《三次家长会》,文章有从名人的视角看母爱的,有古代的,有平凡母亲的爱的,后来觉得孩子们对动物一定很感兴趣,最后选了一篇《藏羚羊的跪拜》,所以我们选了四篇有易有难的文章,有古代,有现代,有人,有动物的文章,显现了选文的梯度性和多元性。
《孟母三迁》中是包含古文和译文,孟母的行为的确值得称颂,但是孩子们单单从古文和译文来要说感受时会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把《孟母三迁》改成了刘墉《忍着不死》中的两个小故事。
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选文应该注重多元化,有梯度的呈现,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3)关于阅读的环节
教科所x老师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一个精辟的总结:群文就是共读,共议,共享。
群文的基本形态有a、创设情境,导入议题;b、共读共议,形成能力;c、达成共识,搭设桥梁。
群文的课堂是需要孩子们的阅读、思考、表达来进行思维的碰撞,所以需要设计好每一个环节。
课例《走进母亲》,用阅读表花费时间太多,可以设计成五个环节:1、谈话导入母爱。
2、通读四篇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母爱是什么?生读,
汇报。
3、把感悟最深的句子勾出来,批注。
生交流汇报。
4、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母爱的?这里主要是想让孩子了解人物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有纵深的思考。
5、推荐阅读。
群文就是要激起孩子的兴趣,为孩子的课内外阅读搭设桥梁,所以引导学生去读相关的文章,让孩子不会盲目地去读书。
在后来参加四川省首届群文阅读种子教师培训会上,听了成都锦西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海容的《万花筒中看老鼠——用“范恩图”比异同》,感受到李老师的设计环环相扣,而且她非常地关注孩子,以生为本,孩子在她的课堂上得到了尊重,得到了展示。
李老师用谈话导入,看到老鼠,你想说什么?再请孩子们阅读《田鼠阿佛》,说说故事中的老鼠和生活中的老鼠的不一样的地方,说说我们每一只老鼠身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接着就全班共读共议:你想做哪只老鼠,交流理由。
在共读共议时,每个小组发一张老鼠模样的白纸,阅读其他文章后,请孩子们把文章中老鼠的特点写出来,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贴在黑板上,对比生活中的老鼠和故事中的老鼠为什么不一样呢?在课的最后拓展读写结合和推荐阅读。
老师在总结的时候,她说人的选择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虽然这句话我们常常听到,但是在那样的课堂,那样的情境听到,我觉得非常令人感动,语文并不是教给孩子知识,而是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李老师的课堂是深受孩子喜爱的课堂,这无疑也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搭设了桥梁,让课内的阅读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阅读的视野。
这样的群文阅读课堂让孩子们喜欢,让他们在课堂上看到了自我,看到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研究——绽放精彩
有了自己对群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尝试,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观摩了优秀的课例,对群文阅读教学更加喜欢,也更涌出了许多思考。
比如关于议题,“典型事例,凸显父爱“,这个议题显得太专业了,跟学生的生活不贴近,无法融入这样的议题去畅所欲言;议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一种结论性的议题,不需要去探讨结果就显而易见了,这样的议题不具有探究性,也就是可讨论性,学生的兴趣应该不会太浓;议题“童话故事的反复结构”不够明确,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究。
比如课例《寻找那条神奇的线》,议题定位”寻找那条神奇的线”,由孟姜女的故事引入,共读《游览孟姜女》,师相机画出游览图的路线,请生在三篇中选择一篇喜欢的文章阅读,写出欣赏过程图,明确那条神奇的线是什么?在读文的同时,了解了游览的路线,更欣赏了文章所描写的美景,激起孩子去阅读美文的兴趣。
最后,请生比较几篇文章的异同——同:写景,都有神奇的线;异:有的以时间为线,有的以方位为线。
然后进行推荐阅读并运用这样的方法习作。
课例《飘在故事里的雪——那是一片怎样的雪花?》,议题定位“那是一片怎样的雪花?”以雪为线索“我眼中的雪——故事中的雪——畅游雪中”,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有话可说,通过了解故事中的不一样的雪,再回到生活去了解“雪”不同的含义。
五、陪伴——这只是另一个开始
对于群文阅读,看起来比较陌生,但它是充满着魅力,如果我们真正走进它,一定会被他的独特之处吸引,因为他不像传统的语文教学需要列出一系列的问题并且逐个击破,老师累,学生也累,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只需要找准一个点也就是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阅读文本,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思考力,形成思考并且表达分享,进行集体建构和升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得到发展,才会有存在感,幸福感,而老师也在放手的过程中更加幸福。
今天的群文阅读研究之路是充满了砂砾,但我们可以在砂砾中寻找最珍贵的珍珠,在群文阅读教学之路上,我们开始了从未走过的路,我们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新的开始,这里,只是另一个开始的开始……愿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之路上的所有种子们都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