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县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莆田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
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 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 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D.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和”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 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虽然促进了自身的革新,但是并没有丰富传统饮食文化内涵。

C.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
而创新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
的本土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李公著明,睢宁令襟卓先生公子也,为人豪爽无馁怯,为新城王季良内弟。

季良家多楼阁,往往见怪异。

公常暑月寄宿,爱阁上晚凉。

或告之异,公笑不听,固命设榻,主人如言。

嘱仆辈伴公宿,公辞曰:“生平爱独宿,不解怖。

”主人乃使炷香于炉,请衽①何趾,始息烛覆扉而去。

公就枕移时,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倾侧旋转,不坠亦不休。

公咄之,铿然立止。

又若有人拔香炷,炫摇空际,纵横作花缕。

公起叱曰:“何物鬼魅敢尔!”裸裼②下榻,欲就捉之。

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不暇冥搜,赤足挝摇处,炷顿插炉,竟寂无兆。

公俯身遍摸暗陬,忽一物腾击颊上,觉似履状,索之,亦殊不得。

乃启覆下楼,呼从人爇③火烛之,空无一物,乃复就寝。

既明,使数人搜履,翻席倒榻,不知所在。

主人为公易履。

越日,偶一仰首,见一履夹塞椽间,挑拨而下,则公履也。

公益都人,侨居于淄川孙氏第。

第綦阔,皆置闲旷,公仅居其半。

南院临高阁,止隔一堵,时见阁扉自启闭,公亦不置念。

偶与家人话于庭,阁开门,忽有一小人面北而坐,身不满三尺,绿袍白袜。

众指顾之,亦不动。

公曰:“此狐也。

”急取弓矢,对阁欲射。

小人见之,哑哑作揶揄之声,遂不复见。

公捉刀登阁,且骂且搜,竟无所睹,乃返。

异遂绝。

公居数年,平安无恙。

公长公友三,为余姻家,其所目睹。

异史氏曰:“予生也晚,未得奉公杖履。

然闻之父老,大约慷慨刚毅丈夫也。

观此二事,大概可睹。

浩然中存,鬼狐何为之哉!” (选自《聊斋志异·捉鬼射狐》,有删改) 注:①衽(rèn):睡觉用的席子。

②裼(xī):衣服。

③爇(ruò):点燃。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下划线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B.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以手抚膺坐长叹
C.浩然中存,鬼狐何为之哉开国何茫然
D.公俯身遍摸暗陬寻声暗问弹者谁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低于县级考试,中试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B.中官是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或官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太监、宦官。

C.里甲是明代社会基层组织,里甲设里长,里长负责征收粮税、监督生产等事宜。

D.九庙是古时帝王的祖庙,本为七庙,王莽当政时又增加两庙,后历朝皆沿此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告诉李著明阁楼上有怪异的事,他笑笑,不听,依旧叫人在阁楼上铺上床。

B.月色中桌子上摇晃的茶杯和在空中摇晃、横七竖八地划出花纹的香,李著明起身呵斥,朝香
头摇晃的地方扇了一巴掌,香立即回到远处,一点动静也没有。

C.鬼怪捉弄李著明,在黑暗中把一只鞋子扔到李著明的脸上,还把这只鞋子扔到床下。

D.李著明的大儿子李友三是“我”的姻亲,关于李著明的这些故事都是他亲眼看到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既明,使数人搜履,翻席倒榻,不知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鉴赏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8.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
9.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充下列空缺处(12分)
(1)《蜀道难》中用夸张和神话表现山高的句子:,。

(2)白居易在《琵琶行》写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陌生人时,往往会发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感叹。

(4)《秋兴八首》以长江和塞上风雨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前途暗淡的诗句:,。

(5)《登高》中借落叶和江水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6)《咏怀古迹》凝练写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

也是冬天。

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

脸色蜡黄。

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

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

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

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

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

我不是叫花子。

我只要点米。

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

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

哪,你看。

”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

“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

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鬓,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

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

我就一个人带着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

我只要米,不要钱。

我不是叫花子。

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

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

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

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

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

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

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得神情了。

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

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

是金属落地的声音。

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

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

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正确不全面的两项是 [ ] (5分)
A.三年前,那个女人乞讨时,不等我作出任何表示就说个不停,表明她不想被人误解,视作贱人,想努力地保持人格尊严的完整。

B.对中年女子照片的描写,为了告诉读者她以前的生活,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更为了让人们引起思考,是什么让她发生了变化。

C.三年后她乞讨时金属落地声及吆喝声的描写很具有典型性,言简意赅,其用意在于展示人们冷酷的一面。

D.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E.对女人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直接表明,并且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1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4分)
13.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

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

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

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

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

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

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

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

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

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

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

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清玄小时候的坎坷经历培养了他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他成为台湾最高产作家的主要原因。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和写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爱玛仕是名牌,就值这个钱。

D.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是让他们的心灵美丽起来的唯一途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看到的世间的一切都美。

15.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分)
16.在林清玄看来,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额优雅?(4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18分)
17.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①明年秋②委身为贾人妇事实③曲罢悯然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整顿衣裳起敛容⑦恬然自安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⑩曲终收拨当心画
A.1256 B.2347 C.1389 D.45910
18.下列句中粗体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侧身西望常咨嗟
B.歌以赠之
C.浔阳江头夜送客
D.朝避猛虎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选项是()
A.周立波在他主持的节目中批评了很多人。

虽然他的言辞尖刻甚至偏激,但是谁也不能不否认他说的没有道理。

B.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潜力不言而喻。

C.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表示,要查处部分地区加油站超价销售或变相涨价等价格违法。

D.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20、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B.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C.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D.他是这件坏事的始作俑者,从此,厂里不时有人效仿,造成极坏影响。

21.以下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他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他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 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
2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

太阳怨云:“你问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追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不下来,禾苗干死了。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60分)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及长辈超过30次,就可以获得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

据媒体报道,自从“奖孝金”制度推出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成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

然而在一家门户网站所做的调查中,近半数的网友认为护理院没有必要设立“奖孝金”制度。

面对护理院此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想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毎小题 3分)
1.()(3分)
2.()(3分)
3.()(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5分)
4.()(3分)4.()(3分)6.()(3分)
7.(1)(3分)
(2)(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8.(4分)
9.(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1),。

(2),。

(3),。

(4),。

(5),。

(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1.(5分)()()
12.(4分)
13.(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4.(5分)()()
15.(3分)
16.(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7.()(3分) 18.()(3分)
19.()(3分) 20.()(3分) 21.()(3分) 22.
五、写作(6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A(3分)
2、C(3分)
3、B(3分)
二(一)古文阅读
4、B
5、A【解说】高于县级考试
6、C
7、翻译
(1)天亮以后,他叫几个人来找鞋子,翻遍了床上床下,都没有找到
(2)连绵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倒挂的枯松倚着陡峭的山崖。

(二)古诗鉴赏
8、“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9、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三)10、名句名篇背诵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C E 导解:C.同“她的笑”形成对比,突出她人格的沦丧。

E.并未直接表明。

12、原因不同。

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13、参考答案:女人人性扭曲,已成行尸走肉,丧失了“人”的价值。

而一个“又”字,表明了不断有人“少”掉,使作品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

解析:要注意“少”和“又”。

女人并没有死,但其作为“人”的个性正在扭曲,而“又”字说明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的,也不是第一个,则使文章的社会意义更加广泛,更具有批判意义。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4、BE 解析:A成为作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小时候坎坷经历的主要作用是让他对欲望不太敏感;C例子的作用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E不是唯一的途径
15、文思泉涌,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练;勤奋读书,坚持积累;对欲望不敏感。

(答出三点即可)
16、克制欲望;让自己的心灵放松、充实;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

五、语言文字应用
17、B
18、B解析:ACD为名词作状语
19、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