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高中必修上语文12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20 世纪,鲁迅先生以一篇《拿来主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指引。
但是多年来,不少国人
_____,他们拒绝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盲目自信。
如果中国文化不能_____,与国际接轨,中国势必重演清朝灭亡的悲剧。
我国文化部门应适当开展外来文化宣传活动,促进外来文化的引进。
()。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国人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_____。
长此以往,我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式微,民族自信心必将减弱,还何谈“输出”中国文化?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文化的“拿来”“输出”与文化进步、世界交融、国家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无法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们要以_____的胸怀,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帮助世界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故步自封与时俱进不屑一顾海纳百川
B.墨守成规与时俱进置之不顾虚怀若谷
C.墨守成规推陈出新不屑一顾虚怀若谷
D.故步自封推陈出新置之不顾海纳百川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见,“拿来”外来文化非常重要
B.外国重视将文化“输出”到中国
C.“输出”中国文化比“拿来”外来文化更重要
D.“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针对这一问题,使社会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
B.针对这一问题,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C.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开展活动,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浓郁起来
D.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
2.“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
”这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比拟、借代B.借代、借喻C.借代、夸张D.借喻、夸张
3.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
以下是该展览的
版块标题:
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A.凤凰涅槃,女神再生B.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我以我血荐轩辕D.当年海上惊雷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是由于他的爱。
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
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
他所指出的“中国症结”,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翻翻看看,。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面觉得他所嘲议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5.下列对《拿来主义》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有破有立,批判否定“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拿来主义”。
B.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采取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的方法都是不利于“拿来主义”的实现的。
C.“拿来主义”的前提是吝啬一点,运用脑髓,占有,挑选,自己来“拿”;“送去”之外就得“拿来”。
D.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然后把它们驳倒,自然引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体现了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结构方法。
6.“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答:
7.下面是鲁迅先生名作《阿Q正传》中的一段文字,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
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60 字。
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痛。
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
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虽然还有些热辣辣,——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躺下了。
答:
8.按提示要求,以“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换用少量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
鲁迅和胡适最后分道扬镳,原因在于两人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作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答:
9.将下面的一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三小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
今年7 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
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
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
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
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
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
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
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
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
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
闭关主义者。
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
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曾金贵两次遭到声讨,其目的是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
作者认为,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讯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2) “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
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
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
”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
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
答:
(3) 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
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请指出作者在这里批驳“国粹派”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别
予以说明。
答: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三小题。
拿去主义
陈诏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
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人意料。
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
为走运。
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
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
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
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
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报以青睐的。
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
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
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拿来主义》都涉及“拿来”“拿去(或送去)”问题,两文中的“拿去(或送去)”实质相同。
B.从论证方法上看,《拿来主义》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上文中第三、四段也是如此。
C.文中引用了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话,这位美国汉学家希望中国作家的作品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
D.中国的文学艺术家们既要奉行“拿来主义”,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又要创作出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贡献于全人类。
(2) “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作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答:
(3)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
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
答:
答案
1. 【答案】
(1) A
(2) D
(3) B
【解析】
(1)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与时俱进: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置之不顾:放在那儿不管。
海纳百川:形容胸怀宽广,能包容切。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2) 第二段谈论的是文化“输出”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系。
A、B 两项有总结第一
段内容的作用,但没有引出第二段内容的作用,放在第二段开头不恰当,排除A、B 两项。
C 项的观点在文中找不到对应的信息,排除C 项。
故选D 项。
(3) A.语序不当,可将“针对这一问题”放到句首或“应”的后面。
C.“营造出……社会氛围浓郁起来”句
式杂糅。
D.“采取”与“活动”搭配不当。
2. 【答案】B
【解析】“枪炮”运用了借代,指战争;“大门”是借喻,指国家主权。
3. 【答案】C
【解析】由题于可知,“某位作家”是指鲁迅。
C.“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诗句。
A.《女神》是郭沫若的诗集,《凤凰涅槃》是其中的代表诗篇。
B.“流亡南洋,坚持抗日”是郁达夫的事迹。
D.茅盾曾以“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诗句热烈赞扬曹禺的话剧《雷雨》演出的成就,《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
4. 【答案】A
【解析】做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通过分析可知:第一处选②,②句式协调,内容合理;第二处选③,③与上下文联系密切;第三处选⑤,⑤符合递进关系,反映体会的深刻。
5. 【答案】C
【解析】“前提是吝啬一点”错误,根据文意,前提应是“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 【答案】①“拿来主义”的含义,文章中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
“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
②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文章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
不自私。
”而“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废物”,均是实行“拿来主义”的障碍,都在扫除之列。
7. 【答案】这段文字釆用了对比写法,用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传神地写出了阿Q转败为胜的心理过程,
有力地突出了阿Q的性格特点。
8. 【答案】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作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
注社会现实,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
【解析】原句为因果复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重组时则要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使全句形成“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的结构形式。
9. 【答案】但我们被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
的这些“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解析】该题的这一组短句很显然是总分关系,第一句是中心句,后几句是围绕着“送来的东西”展开的。
所以可以以第一句为基准句,后面的句子作为“‘送来’的东西”的定语,然后词语稍作调整即可。
10. 【答案】
(1) A
(2) “国粹派”是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
文化交流的人。
“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贬义词,是指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创新和发展;“哗然”
在文中是大惊小怪,极力反对的意思。
(3) 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法):用京剧发展事实说明交流会促进艺术发展,反驳了“国粹派”。
②对比论证(反衬法):用京剧通过交流得到发展,来对比或反衬川剧“国粹派”抱残守缺、不进行
文化交流的落后做法。
【解析】
(1) B.“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太绝对,“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说法也不正确。
C.“作者认
为”有误,从文中“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看,这不是作者的观点。
D.“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语意过重。
(2) 对于国粹派特点的概括要注意文中所使用的一些关键词语。
“敝帚自珍”与“哗然”两个词语的含
义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3) 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常用的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准确地做出判断即
可。
回答时,注意结合文本予以说明。
11. 【答案】
(1) A
(2) ①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怀疑其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②可能不熟谙西方的心理
和行情,不太明白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
③妄自菲薄,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内容丰富。
(3) ①文化交流是双向流通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②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在中
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拿去”的东西。
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虽有成就,但与
西方相比发展较慢,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走出去”。
【解析】
(1) 两文中的“拿来”的实质相同,但鲁迅批评“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