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表征的解析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绘画表征的解析路径
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黄翠萍窦海芳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总是习惯地以示范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幼儿进行临摹练习,把“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这直接导致大多数幼儿关闭了心灵之门。

当幼儿拿起画笔自由绘画时,他的大脑已经做起了思维体操,他跟这个世界的对话也由此开启了。

这种独有的视觉语言中暗含着各种密码,其中放入了能够触动幼儿心灵的事物或情境,尤其是意愿画,将幼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情绪、欲望等内在经验慢慢显现出来。

幼儿需要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结,渴望成人去读懂他们,也愿意引领成人走进自己的内心。

因此,在幼儿进行绘画表征时,教师需要通过运用观察、倾听、调查、分析等解析策略,准确地探析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静心观察,关注幼儿绘画表征过程
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关注孩子最后的作品,而忽略了对其绘画过程的跟踪观察。

美国艺术教育家凯西·玛考尔蒂指出,儿童绘画过程和绘画内容都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每个孩子在进行绘画表征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表现,静心观察幼儿的绘画过程,能够完整地了解幼儿的思维走向,同时也能读出许多画外的信息,而这些重要信息是解析幼儿绘画表征的有力依据。

1.速度快慢:在绘画过程中,从每个幼儿创作速度的快慢中可见其与众不同的个性。

如宁宁在动笔前,坐在那里左顾右盼,半天不动笔,她是不想画得与别人一样,这是一个做事喜欢另辟蹊径的孩子;一舟虽然喃喃自语“我要画葫芦娃”,可他看见苗苗画了美人鱼,马上也模仿着画起了美人鱼,这是一个喜欢从众的孩
子;滔滔总是一边画一边问老师:“我画得对吗?”“不好,我画错了,重画吧?”这是一个有些自卑的孩子;准准没有看别人的,只是自己在思考,过了一会儿他画出一条鲸鱼潜艇,里面住着猪八戒……慢慢出现了丰富的内容,这是一个计划性较强的孩子;培培拿起笔很快画了一个奥特曼后,边出拳边喊出“哈哈”,便放下笔跑到别的游戏区去了,这是一个缺乏耐心孩子;蕊蕊每次到绘画区去,总是毫不犹豫地画出较为丰富的内容,这是一个大胆自信、做事干脆利落的孩子。

2.思维变化:虽然有些孩子在绘画前也已经想好了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他们的想法会发生改变,有时是因为自己思维的变化,有时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如瑶瑶画了一棵苹果树,她先在左上角先画上太阳,然后画了一只硕大的苹果,说苹果把太阳都挡住了。

接着在树干上画了一只鸟窝,但没有一只鸟,说鸟儿都飞到天上去了。

随着丰富情节的展开,孩子思维的火花在不断迸发,可见孩子是边想边画的。

3.情绪表现:幼儿在绘画时的情绪表现也是对绘画表征进行解析的佐证内容。

如晖晖和俊俊在一起作画时表现得非常兴奋,他们都快速描绘着自己的设想。

这类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乐于表达,尽情徜徉在绘画的游戏空间中。

俊俊说:“我画彩虹大海。

”于是,他选择了七种颜色的笔放在一边儿,用一支笔涂色后,再用另一种颜色把前一种颜色覆盖上去。

结果,当他把七种颜色都画上去以后,却发现大海变成了黑色。

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其绘画过程,就会误以为该幼儿的心情沉重压抑。

其实,他在整个过程中非常开心,只是因为缺乏对色彩特性的了解,致使事与愿违。

也有幼儿会边画边害怕地大叫:“打死它!打死这个大怪物!”这是孩子在宣泄着内心的恐惧。

二、耐心倾听,任由幼儿尽情说画
美国学者斯蒂尔曾说过:“成人在绘画过程中的作用是鼓励儿童画出自己的经验,讲出自己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感到他从自己的恐惧中走了出来。

这是一个内部控制感和能力更新的过程。

只要你对儿童画表现出好奇和探究,你就能使儿童消除可怕的感觉,并用积极愉快的记忆替换那些可怕的记忆。

”这也是人类学研究者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参与式观察中,抓住时机问幼儿一些问题,幼儿在这时候就是“信息提供者”,目的是请幼儿告诉老师他这样表征的想法。

比如教师问:“你画的这个是什么?你在哪?”
在绘画时,有的孩子喜欢边画边说;有的却一声不吭,画完再滔滔不绝地讲给教师和同伴听;也有的孩子画完后如果老师不去询问,他也不会主动说;还有的孩子无论教师怎么启发,就是不愿意说自己画面上的内容。

但无论是哪种表现,教师在倾听幼儿说画过程中,会捕捉到很多画内与画外的信息,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客观地解析幼儿的绘画表征。

1. 倾听在幼儿绘画过程中的对话
加德纳把孩子分成“模型家”和“剧作家”两类,这两类孩子都喜欢画画,但“模型家”不喜欢评论自己的作品,除非教师非要他说不可。

而“剧作家”则非常喜欢跟他人介绍他的作品,并且说得比作品上表现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笔者发现,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以旁观者身份不露声色地倾听幼儿对话,会更为全面地了解其想法,这对解析幼儿的绘画表征帮助很大。

很多孩子喜欢边画边说,有时是自言自语,也有时是与同伴对话。

小班幼儿在作画时互动不多,到了中班
幼儿在绘画时会出现较多的沟通行为,他们很喜欢跟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会求得同伴的帮助。

教师可以边倾听边记下孩子对话的内容。

如亿亿在班上是个漂亮的小公主,人缘很好,班上不少男孩宣称长大了要和亿亿结婚。

这天,辉辉画了一个人物侧像,说:“亿亿呀,这是你,你是公主,你带着宠物蜗牛到森林里散步。

”亿亿瞟了一眼,气愤地说:“哼,难看死了,只有一只眼睛。

”“从侧面看你,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呀。

你看着巫婆的城堡,因为我在这个城堡里。

”辉辉解释道。

“哼!画得一点儿也不好看!”亿亿不屑地嘀咕着。

辉辉继续边画边说:“这只苍蝇要吃你的肉,这是女巫的房子,女巫把我变成了一只青蛙,压在了城堡的最下面,我好可怜啊!”“你可怜怎么没见你流眼泪呀?”亿亿边画边说。

辉辉马上拿了支蓝色画笔边画边说:“你看,眼泪都流到脚后跟了。

”说着他又在公主的手上加了几笔:“哎呀,女巫把亿亿的手打肿了,不能动了。

”“你才不能动呢。

”亿亿说道。

“我派蜘蛛驮了六粒熟米给你吃。

”辉辉边说边快速地画着。

“才六粒?哪儿够?”“没吃饱?我再派只大蜘蛛驮八粒米给你吃,放心,米都是熟的。

”“我才不吃呢。

”“你身上流血了。

”辉辉边说边选了支红笔画了起来:“哎呀,血越流越多了……女巫把你给杀了,把蜗牛也杀了……”“那你流泪了没?”亿亿慢悠悠地问道。

“流泪了,苍蝇、蜘蛛都流泪了,它们的泪水像小河一样,一直流到你的脚下……”辉辉边说边用蓝色的笔画了长长的“泪河”,并开心地笑了起来。

亿亿仍然只是轻蔑地哼了几声,专心地画着自己的美丽城堡。

如果仅看辉辉的作品,线条简单,色彩单一,并无出奇之处,但结合两人的对话再来分析,就会发现辉辉各方面的发展状态及内心需求。

辉辉在整个表征过程中语言表达生动流畅,词汇丰富,故事情节的构建显现出超强的想象力与创造
力。

此外,他的方位感强(城堡上下,人物侧脸等),数概念清晰(6粒米,8粒米……)。

然而,亿亿公主持续不屑的态度彻底激怒了他。

于是,辉辉借巫婆的手杀了亿亿公主,他的怒气得到了宣泄,这也是他边画眼泪边开心得直笑的原因。

其实,程辉很想赢得亿亿的“关注”,但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

如果孩子在交往中产生的不良情感得不到及时渲泄,那么就有可能转化为攻击性行为,而对其他孩子造成伤害。

2. 倾听孩子画完以后的说画
以往,教师会把幼儿完成的作品贴到作品墙上,就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了,其实这远远不够,教师还必须通过让幼儿相互交流来读懂对方的画,这样的欣赏才能真正见效。

如田田小朋友画了五只一模一样的蝴蝶,画完后,苗苗叫道:“咦?你画了五只蝴蝶!”田田着急地说:“没有五只,只有一只蝴蝶。

”苗苗不解地问:“为什么只有一只呢?我明明看到有五只啊。

”田田边比画边说道:“这只蝴蝶从这里飞到那里,又从那里飞到了这里,它在城堡的上空飞来飞去。

你看它们长得完全一样,所以其实只有一只蝴蝶。

”要不是田田自己说出来,大家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她的画面内容,更令人惊讶的是,幼儿的这种思维跟拍电影中的一桢一桢地向前推进是一个原理,而且田田把五只蝴蝶画得一模一样,手画出来就像用印章印出来一样,充分显示了其严谨与细致。

佑佑画完以后,向伙伴们讲解着自己的作品:“中间这颗是我的心,左边这颗是爸爸的心,右边这颗是妈妈的心,我希望我们三个人心连心。

”同伴们似乎听明白了,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但其实只有在一边倾听着的教师最能理解佑佑的心思,这是佑佑在父母离异后对父亲本能而刻骨的思念。

幼儿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同伴和成人的理解,这种理解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被接纳,让幼儿感到安全,感觉受到了重视。

因此,每个幼儿都应当有机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作品内容,教师都要认真倾听并记录,这不仅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意味着他们向这个世界敞开了心扉。

同时,在不断行进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分析出幼儿认知、情感和行为变化的事件特点和时间节点。

看看孩子的画,再看看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美学动物,他们拿着画笔,正在忙着绘出多姿多彩的自己。

三、多方调查,了解幼儿绘画的经验背景
幼儿画出来的东西一定会是某种经验的表征,但他们画出的内容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赋予了其独特的理解。

幼儿绘画的经验背景包括家庭背景、知识背景、经历背景等,能够进入到幼儿绘画表征中的经验,足以说明这件事情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发音严重不清的一舟在一幅画上画了五个人物全部没有嘴巴,且人体比例严重失衡,没有手,没有眼球。

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一舟母亲属于高龄产子,一舟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滞后,因为说话不清,总是受到母亲总是不断的责备,让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和自卑心理,画面中的人物都没有嘴巴透露出一舟希望妈妈没有嘴巴就骂不了人、大家没有嘴巴都说不成话的愿望。

同时,也折射出一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

四、用心揣摩,理解幼儿的独特表达
幼儿的绘画与成人完全不同,哪怕是一根简单的细线,也是他内心的独特表达。

1.顺序:人物出现的先后次序恰恰显示了其在孩子心中的重要程度。

如果孩子先画出妈妈,那说明他对妈妈非常依恋。

2.用色: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具有共同的认识,比如一般用蓝色画出水、云朵等,用红色画出血、火等,用绿色画出草地、大树等。

3.透明画法:幼儿作画时,经常出现透明画法,也称“X光画法”,如柠柠先画了一个大大的圆,接着画出了妈妈的五官,然后分别用蓝色和粉色画出了两个小蝌蚪人,说是妈妈肚子里有两个宝宝,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事实上妈妈肚里的宝宝是不应该被看见的,但孩子画出的画就是在进行X光透视一样清晰可见。

但到了大班下学期时,幼儿的透视表达会有所改变,如俊俊画的“我跟外公捉迷藏”,他把自己的身体只画出了一半,说另一半被门挡住了。

4.比例:幼儿作品中形象的大小也具有典型意义,他认为重要的东西会画得很大,并不顾及其真实的比例,图1中辉辉把亿亿公主画得跟城堡一样高大,足见亿亿在辉辉心中的地位。

图4中,一舟把自己画得跟所有成人一样高大,显现其内心想跟所有成人一样能干,一样得到尊重的渴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