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国内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81期2014年6月(中)Total.281
June 2014(B)
摘要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类,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对人类社会进行了描述和批评。
本文分三个阶段总体评述国内研究现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空间,指出了之后的研究方向,希望能给予当今的研究者启示。
关键词乌托邦反乌托邦文学An Analysis of Utopian and Dystopia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Yang Linyan Abstract Utopian and dystopian literature is a specific genr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they describe and criticize the human society by unique perspective.This essay summarizes three stage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utopian and dystopi-an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further study space,hoping to give some enlightenments to the later researchers.Key words utopia;dystopia;literature 1引言人类自诞生起一直在寻找建立一种美好的国度。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象征着人们寻找理想新国度的期望
得到了实现。
1516年,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利用希腊文字创造了乌托邦一词,意指一个美好的但并不存在的地方。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
乌托邦文学
一般是以游记形式出现,描述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国家或集团,借以讽刺当时的社会。
反乌托邦是文学是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大多出现在科幻文学中。
反乌托邦主义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
这是一种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的社会,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这一类文学作品表面上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而本质上是在掩饰空虚的精神世界。
21世纪以前,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一直处于边缘位置,未受国内学者的重视,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得到认可。
表面上来看,乌托邦文学是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反乌托邦文学则是否定美好未来。
实际上,乌托邦文学从西方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出现,其重要价值不可否认。
本文将总结近三十年来对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概况。
220世纪80年代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研究概况国内对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第一阶段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的乌托邦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乌托邦》、《太阳城》等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经典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有《莫尔〈乌托邦〉伦理思想述评》(1984),《〈乌托邦〉〈太阳城〉比较论略》(1988)。
王蒙于1989年发表了《反面乌托邦的启示》,这是反面乌托邦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反乌托邦研究中。
文章主要从内容上分析了20世纪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结合中国80年代的社会给出了一定的启示。
总体来说,80年代国内对乌托邦文学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的研究的对象也是早已被奉为经典的乌托邦早期小说。
320世纪90年代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研究概况
第二阶段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仍然延续了80年代的主题,大多还是以单篇期刊为主。
但是可以看到逐渐有作家开始分析新的乌托邦小说,以及总体概述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
在90年代,对整个乌托邦文学的总结阐述,主要有李霞的《西方乌托邦文学的发展与变异》(1999)。
从神话开始,简介了乌托邦文学在西方的发展如何由乐观的乌托邦转为悲观的反乌托邦,并阐述了这种转变的原因所在,提出“神
界就是最早的乌托邦,神话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乌托邦文学”
的观点。
90年代对反面乌托邦小说的研究也逐渐开始,其中不
仅仅有单独评论某部反乌托邦小说,还出现一系列对反乌托邦小说的总结,代表作是刘象愚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上的《反面乌托邦小说简论》(1993)。
这篇简论可以说是当
时这类综合评述的代表之作。
文章对比研究了20世纪的反乌托邦三部曲,详细分析了这三篇代表作中的讽刺对象,对乌托邦与反面乌托邦小说的关系、特点以及反面乌托邦小说的主题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评价,他的评价后来被很多研究者认同。
但是,刘象愚这篇文章中仍有不足之处,文中写道:“如果说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未来的天堂的话,反面乌托邦小说描写的就是黑暗的地狱。
”(刘象愚86)这里直接用天堂和地狱来明确分化乌托邦和反面乌托
邦值得商榷。
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讨论要比前一个阶段多,特别是90年代后半叶,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得以发表,可见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421世纪至今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研究概况第三阶段主要是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研究开始爆炸似的增长,以其为主题发
表的期刊文献和论文逐年递增,学者也开始把乌托邦和反
乌托邦综合起来一起研究,还出现了一些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综述。
在单篇期刊文献中,姚建斌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乌托邦文学的期刊,其中发表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上的《乌托邦文学纲论》(2004)主要介绍了乌托邦、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文学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要研究乌托邦。
文章的优点在于详细总结了21世纪之前出现的乌托邦文学
作者简介:杨林燕(1990—),女,四川通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简述国内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研究
杨林燕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17-0041-02
(下转第162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41页)
的特点,并且结合现代中国的社会现状,给出了研究乌托邦文学的意义,对现代社会有很强的启发性。
但是,文章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对《美丽新世界》的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分类上出现的自相矛盾。
论文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小青的博士论文《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这是近年来关于乌托邦文学与反面乌托邦文学研究的专著,系统阐释了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对学者研究乌托邦文学和反面乌托邦文学提供了一个平台。
但是其反面乌托邦文学的研究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还有待进行更加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1世纪也逐渐出现了对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综述,其中的代表作是白晓荣的《乌托邦与反面乌托邦小说研究综述》(2011)。
这篇文章是最新的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小说的综述。
这篇文章给国内外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的文学做了一个归类。
文章分为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两大部分,国内研究是根据时间分为不同的阶段来研究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十年为一阶段,划分了三个阶段。
国外研究主要是从文献类别来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单篇论文,二是论著。
文章利用了新世纪的综述写作方式,总结了国内外对乌托邦的研究,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小说的研究经典之作。
但是,文章中的国外研究部分,资料比较少,大多还是使用的国内的二手资料,对于现当代的反乌托邦小说总结评论较少。
5国内研究特点及变化
中国对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线,进入21世纪后开始飞速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许多学者的努力,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具体特点如下:
首先,关于文本,从单纯的《乌托邦》、《太阳城》等老旧的经典著作过渡到《鲁滨逊漂流记》、《格里夫游记》以及20世纪反乌托邦三大小说等较出名的小说上。
其次,研究也从单一的某一类别作品过渡到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比联系,逐渐出现了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献研究的文献综述。
再次,新类别的乌托邦作品开始出现,比如说女性乌托邦、生态乌托邦等,如新时代的乌托邦小说《羚羊与秧鸡》,就是生态乌托邦的新作。
当然,国内对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近年来,研究文献增多,但是重复扎堆的现象层出不穷,很难实现文献的写作价值;大多文献缺乏新视角,仍然集中在经典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作品的文本研究上;研究者参考的资料大多集中在国内的文献,仍然需要扩宽视野,走向国际。
热切期待更多更好不仅有研究深度而且体现中国学者学术视野的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白晓荣.乌托邦与反面乌托邦小说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1(5):
165-166.
[2]曹植福.莫尔《乌托邦》伦理思想述评[J].黄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84(2):90-98.
[3]李霞.西方乌托邦文学的发展与变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9,21(6):83-85.
[4]李仙飞.国内外乌托邦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评论,2008(3):119-
123.
[5]李小青.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D].四川大
学,2006.
[6]刘象愚.反面乌托邦小说简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3(12):85-92.
[7]宋伟杰.乌托邦简论[J].艺术广角,1998(6):40-45.
[8]王蒙.反面乌托邦的启示[J].读书,1989(2):44-47.
[9]王启民.《乌托邦》《太阳城》比较论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88(8):107-112.
[10]姚建斌.乌托邦文学纲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3):57-66.
[11]姚建斌.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5-114.
编辑李少华
文中德育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规范,而不是像政治思想的直白灌输。
诸子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不是外加的东西,而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感悟。
学生虽然不透彻理解语言文字中的感情,但能通过上下文意思,了解文中大概内容。
情感代表作品的生命动向,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文中情感因素的语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指导。
《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通过文中的“寡欲”就可以感悟出美德最基本的事物,现实社会中对自然的破坏、为个人利益而产生的不道德行为多是因为“欲望”,因此为解决道德困惑,需要学生对文中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文心雕龙》指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因情是理的表现方式,理性是情感的基础,所以在高中的德育教育中要加入寓情于理的思维方式,需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进行引导,增强高中诸子散文的德育效果。
在《秋水》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应只是停留在对河伯举止的嘲讽,而应结合生活实际,审视自己,并对今后如何端正自己进行讨论。
诸子散文中不仅具有深层思想,还具有优美的艺术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应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找出学生真挚感情融合进课文。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描写学生们嬉戏玩闹在大自然中,沐浴春风,享受阳光的纯净思想,让学生充满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净化精神世界,感悟儒家的道德品格。
3结语
将诸子散文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能力,使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以持之以恒的态度看待今后的学习。
从课文中,明白人性的不同观点,学生在诸子百家的人格魅力下,让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教育学生为追求高超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格,需对生活进行向往,使学生在高尚的情感熏陶下,明白高尚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敬他人的高尚思想品德,并结合传统美德对现代生活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1]苏丽娜,郑佳琳.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
示[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鲍灵美.浅谈孟子的德育思想对当代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黑
河学刊,2010.
[3]樊云飞,张维.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J].河北农
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2).
[4]王芳.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魅力
中国,2010(17).
[5]昌灯圣.以德育视角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8(8).
[6]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西华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编辑李少华
基础教育
162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