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模拟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模拟试题答案
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手
林少华
①父亲病倒了。

突然之间。

脑溢血。

②急救室。

我坐在他的病床前。

他闭目合眼,昏迷不醒。

但他的手仍在动,似乎只有手是清醒的。

我握住他的手,叫了声“爸爸……”他的手明显回握了我一下。

我再叫一声,他又回握了一下。

③我低头看着我手中的他的手。

毕竟父子,他的手和我的手差不多。

④不是典型的男人的手。

手掌不宽、不厚。

手指不粗。

手背没有老人斑。

青色的血管在又白又薄的皮肤下十分清晰。

整只手暖暖的、软软的。

⑤我看着、攥着、抚摸着。

忽然察觉,我还是第一次接触父亲的手——自懂事以来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我居然从未接触过父亲的手!我感到惊愕。

事情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是父子,见面或分别固然不至于握手,但此外就没有接触的机会吗?没有,没有,是没有。

我疏远了父亲的手。

想到这里,我心疼地把父亲的一只手捧在怀里,注视着,摩挲着,眼睛随之模糊起来……
⑥尽管生活工作在乡下,但父亲这双手几乎没做过农活,更没做过家务,也不会,甚至侍弄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都不太会。

但我必须承认父亲是个很聪明也很努力的人。

父亲解放初期只念到初一就工作了,由乡供销社到县供销总社后来转到人民公社即现今的镇政府。

⑦同样这双手,却打得一手好算盘,写得一手好钢笔字和好毛笔字,写得一手好文章,下得一手好象棋。

别说十里八村,即便在整个县当时都是有些名气的。

⑧可惜他脾气不好。

同样一句话,从他口中出来往往多了棱角,尤其让领导听起来不大舒坦。

所谓手巧不如口巧,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辈子都没升上去。

⑨我继续搜寻记忆,搜寻父亲的手在父子感情之间留下的痕迹。

记得大学三年级那年初夏我得了急性黄疸性肝炎,住在长春偏离市中心的传染病医院里。

“文革”尚未结束,物资奇缺,连白糖都凭票供应,平时喝口糖水都不容易。

而对肝炎患者来说,糖是最基本的营养品。

⑩一天中午,我在医院病床上怅怅地躺着。

几个病友都睡了,我睡不着,想自己的病情,想耽误的课,想入党申请能否通过。

正想着,门轻轻地开了。

进来的竟是父亲。

依旧那身半旧的蓝布衣裤,依旧那个塑料提包,依旧那副清瘦的面容。

⑪我爬起身,父亲在床沿坐下。

父亲平时就沉默寡言,这时也没多说什么。

只是简单问了问病情,然后一只手拉开提包,另一只手从中掏出一包用黄纸包的白糖,又一个一个小心摸出二十个煮鸡蛋,最后从怀里摸出二十元钱放在我眼前的褥单上。

⑫父亲一个月四十七元五,母亲没工作。

八口之家,两地分居。

作为长子,我当然知道这二十元钱意味什么。

我说钱我不要。

父亲没做声,一只手把钱按在褥单上。

而后打量了一下病房,又往窗外树上看了片刻,说:“我得走了,你好好养病。

”说着,拎起完全空了的塑料提包。

我望着他走出门时单薄的身影,鼻子有些发酸。

⑬我家在长春东边,他工作所在的公社在长春北边,各相距一百里——父亲是从百里外
的家赶来,又赶去百里外的公社的。

他在那里做公社党委宣传委员。

我更紧地握着自己从不曾握过的父亲的手。

我知道,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双手再不会为我做什么了。

⑭是的,父亲是个不善于用话语表达自己正面感情、尤其对子女感情的人,这双手也就给了我更多的回忆。

⑮时间迅速向后推进,也就在一年半以前,父母在我所在的青岛生活了两年,两人的身体都还好,我就在市区较为热闹的地段租了房子给他们单住。

每星期去看望一两次。

⑯客厅有个不很长的长沙发,父亲总是坐在沙发一头看电视、看报。

我去的时候也坐在长沙发上,有时坐在另一头,有时坐在稍离开他的中间位置。

一次无意之间,我发现原本父亲靠着的靠垫正一点一点往我这头移动。

细看,原来他用一只手悄悄推着靠垫。

我佯装未见,任凭靠垫移到我的身旁。

显然,父亲是让我靠这靠垫。

但他没有说,也没有直接递给我,而是用手慢慢推移,生怕我察觉……
⑰如今,父亲的手永远地去了,去了三四个月了。

化为青烟,化为灰烬,留在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故乡一座荒山坡上。

那里已经飘雪了,风越来越冷。

⑱世界上还会有一双男性的手为我从塑料提包里一个一个摸出煮鸡蛋、一点一点往我身旁推靠垫吗?
(1)诵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父亲的手”的妙处。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⑤段画线句。

想到这里,我心疼地把父亲的一只手捧在怀里,注视着,摩挲着,眼睛随之模糊起来……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⑯段中划线词语。

细看,原来他用一只手悄悄推着靠垫。

(3)文末说“世界上还会有一双男性的手为我从塑料提包里一个一个摸出煮鸡蛋、一点一点往我身旁推靠垫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2.文学作品阅读
老赛与瓦子
蔡楠
①这个夏季的傍晚,每当白洋淀上的太阳没入莽莽苍苍的芦苇尽头,一群瓦子(方言,学名“须浮鸥”)就互相招呼着飞到老赛的农家院休闲岛。

瓦子先是在他养蟹池的上空像海鸥一样振翅飞翔一番,接着就在农家院环场一周,飞过菜园,飞过草莓园,飞过果园,飞到点菜的食客面前“哦——哦——”长叫一阵,然后,就飞到休闲岛厨房后窗口对面的核桃树上歇了,唧唧短叫。

瓦子们知道老赛在厨房里在给客人炒菜。

瓦子们还知道,一旦老赛发现它们来了,就会把手里的活计交给一旁的儿子,然后顾不得洗手,就会跑出来和它们相聚。

②那真是人鸟一天内最快乐的时刻。

老赛光着黝黑的膀子,晃着一身的肌肉提着一把铁锨,朝一口大铁锅走去。

他掀开锅盖,用铁锨将锅内早就准备好的饲料搅和均匀,铲出一铁锨,向核桃树下扬去,然后又是一铁锨……饲料就被老赛扬成了一张又一张的网,散落在
核桃树下。

A瓦子们翅膀铺展开,哗地从树上落下,带着一阵风,扑向了饲料,然后又收拢翅膀,伸出尖尖细细的长嘴,啄出了一地的“音乐”。

(批注:________)老赛听着“音乐”,扶着铁锨,望着鸟们愣神。

愣神间,发现一只瓦子被挤出了啄食的“音乐”圈儿。

他近前一看,是一只翅膀受了伤的瓦子。

别的瓦子都长着淡紫色的嘴,而这只瓦子的嘴却是醒目的红。

红嘴儿瓦子抢不上食物,望着老赛沙哑地低鸣。

老赛就进了厨房,端来了满满一碗小河虾,送到了那只受伤的瓦子面前……
③本来老赛的农家院就是在千里堤上的,只是后来搬到了淀里。

按他儿子赛舟的话说,这叫人挪死,院挪活。

儿子整个春天都没闲着。

他在老赛承包的五亩苇地上大兴土木。

刨了苇根,挖了一个大池子,筑土为台。

池子里蓄水养蟹,台子上搭起了一排钢结构板房,建起了淀上农家院休闲岛,有吃有住有玩儿的。

院子里种了蔬菜,种了果树,种了草莓,美其名曰采摘园。

休闲岛与千里堤有一道壕沟相隔,儿子空出十只柴油桶,上面焊上一块厚厚的钢板和护栏,中间设计两条长长的锁链,一个轮渡就制成了。

有客人来,只要在对面用力拉锁链,轮渡就会慢慢地摆到农家院了。

说来也怪,就是这样一捣鼓一变化,景致别有不同,休闲岛的生意自然比在岸上火爆。

④瓦子们原来就栖息在他的苇地里。

苇地变成了农家院,瓦子们就散去了。

看着瓦子鸟时不时扎入水中,时不时飞上天空奋不顾身的饥饿样子,老赛拿起铁锨,试着将铁锅里剩下的喂蟹的饲料,向一片空地扬去。

然后,他冲鸟们招招手,指指饲料。

鸟们呼啦一下就扑了上去,伸出尖尖细细的长嘴,滴滴答答地啄食,啄出了一地的“音乐”。

⑤赛舟又有了新的计划。

他在养蟹池里搭起了十几个凉亭和一个大戏台。

戏台上摆上了卡拉OK设备。

一条水上木板长廊将饭桌从屋里延伸到了水上。

老赛对儿子说:“这哪是吃饭哦,这是摆花架子。

”赛舟就对老赛说:“你不懂,客人喜欢一边欣赏着,一边浪漫着,一边让蚊子咬着吃饭!”
⑥儿子说的还真对,凉亭上和戏台上的人的确比屋里多。

⑦瓦子鸟却变得胆怯了。

那棵核桃树离木板长廊很近。

老赛再喂食的时候,瓦子鸟啄出的不是一地“音乐”,而是一地惊恐和慌乱了。

终于,在一个食客逮住那只受伤的红嘴瓦子之后,鸟儿再也不来了。

⑧老赛没能及时救出那只红嘴瓦子。

他赶到凉亭餐桌的时候,那只红嘴瓦子已经被炖成了一盆汤。

B老赛拨拉开客人,将汤盆抢了过来。

他脚步蹒跚,端着汤盆,来到了核桃树下,挖出了一个坑,将汤倒了进去,掩埋了红嘴瓦子被煮烂的小身体。

(批注:________)
⑨赛舟急扯白脸地跑了过来,用脚跺着核桃树下的新土说:“你疯了吗?难道一桌客人还不如你的一只破鸟?”
⑩“不如!”老赛硬硬的说。

⑪“像你这样,这休闲岛早晚得黄!”儿子又说。

⑫“黄了才好,黄了才叫休闲!”老赛扔下这话,又扔下五百块钱,“给,那桌的饭钱我付了!”
⑬儿子没接,红红的钞票像只瓦子一样,飞了起来,又飘落在地。

⑭老赛上了岸,和老伴儿在千里提上的旧址又开起了农家院,取名叫瓦子家园。

⑮在厨房对着后窗的空地上,老赛也种上了一棵核桃树。

那口铁锅,老赛将它搬到了千
里提上。

每到傍晚,他搅拌好饲料,像在淀里那样,铲出一铁锨,向核桃树下扬去,然后又是一铁掀……
⑯瓦子鸟们就都飞到了瓦子家园。

⑰一年后,雄安新区设立。

白洋淀开始水域生态修复,赶上退耕还淀、退商还水,赛舟的农家院得到补偿后,被水填平了。

⑱赛舟带着媳妇儿来到了老赛跟前。

赛舟不说话,他让媳妇和老赛说:“爹,瓦子家园算俺们一份呗!”
⑲老赛也不看儿子儿媳,一边给瓦子喂食,一边轻轻地嘟囔:“瓦子,又叫淀鸥,学名‘须浮鸥’,喜欢在辽阔的水面迎风飞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11月第21期,有删改)(1)〖任务一:整体把握,理清情节〗阅读小说要注意理清情节。

通读全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完成下面的空格。

老赛在堤上建农家院,①________→②________,瓦子失去美好家园→老赛精心喂食瓦子,瓦子按时飞来就食→赛舟在池上搭凉亭戏台,③________→老赛旧址重开农家院,④________→雄安新区设立,赛舟农家院被水填平。

(2)〖任务二:赏析语言,添加批注〗品读第②段、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写批注。

(3)〖任务三:思考探究,体会写法〗小说结尾老赛对儿子媳妇答非所问,而是说:“瓦子,又叫淀鸥,学名‘须浮鸥’,喜欢在辽阔的水面迎风飞翔——”,这样写有何用意?
(4)〖任务四:深耕文章,理解主旨〗《微型小说选刊》的编辑将《老赛与瓦子》这篇小说收录在“人与自然”栏目中,请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体会,分析编者这样编排的原因。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有麦青青于野
刘新昌
①深冬,读老树画画,读到一句“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心底温泉一般,汩出一汪暖意。

悸动的心,立刻想起家乡的冬野里,那一垄垄泛着春绿的麦子。

②家乡的麦田,是冬日里最蓬勃的一抹亮色。

如果有时间,一个人慢悠悠地走在田埂上,空气清冽,视野开阔,远山近水,屋舍阡陌,如是一部黑白默片,肃穆清寒。

唯有这青青小麦,鲜亮亮地撩动你的心,那一片片嫩绿的麦叶,像绿色的火焰,在你的视野里熊熊燃烧。

③麦子耐寒,跟梅花一样,喜欢雪。

当雪降临时,梅花喜欢将孤傲写在枝头,而麦子呢,卑微地匍匐起来,跟大地亲吻。

因此,雪地里看到梅花,人会觉得冷,而看见麦苗呢,就会觉得暖,其实,这是心理上的一种视觉体验。

但父亲却将这种体验拟人化了,他说,麦子是个朴实的阿哥,它秋天发芽、冬天成长、春天拔节、夏天成熟,普通,却给人一种安全感。

而梅花呢,是个冷艳的贵妇,它疏影横斜、香冰气寒、孤傲清冷,美艳,却给人一种距离感。

④我觉得,这是父亲最诗意的一次表达,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用多年的生活体验,感悟出诗一样的语言,他也像麦子一样,用他的勤劳、朴实和坚韧,让我们五姊妹有了一种
最实在的安全感。

⑤记得小时候,父亲爱种麦。

每年秋天,农闲时节,别人已在家享受清闲,而父亲,却转入另外一个战场,他将房前屋后的土地,一寸一寸深耕细翻,然后,播麦种,盖薄膜。

父亲说,除了水稻,麦子和农民最心意相通,只要你够勤快,懂节气,能准时把它播种到土壤里,它就不会辜负你的期盼。

干旱也好、冰灾也罢,春天一到,麦苗总会生机盎然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给你长出白面馒头和幸福日子。

⑥那些年,每到三四月份,大米总是青黄不接,别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我们家总能吃到香甜酥糯的馒头、馍馍、面疙瘩。

后来,上学了,读课文,读到“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心里竟沁润出一种温润润的熨帖感和稳妥妥的踏实感。

⑦不过,雪地里也有些小“破坏分子”,总在打着麦苗的主意,比如几只田鼠,或一只野兔,悄悄地钻进麦田里,躲在积雪下,偷偷啃噬麦苗。

父亲见了,也不去赶,只是嗔怪地喊——冰天雪地的,吃点叶子赶紧回家吧。

而我,趁父亲不注意,总用弹弓射那些鬼头鬼脑的家伙。

有一年,下雪后,我在麦田四周,放了八个老鼠夹子,第二天一大早去看,我的乖乖,八个夹子,夹了两只兔子,七只田鼠,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那两只田鼠是怎么同时踏进“雷池”的。

⑧现在,我们五姊妹都已成家立业,父亲也老了,身体已不允许他再种麦田了,但每每看到有麦青青于野,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怎样艰难,前面总有一片绿油油的希望在等着。

注:老树画画,网名,又名老树,原名刘树勇,画家。

(1)文章开头引用老树的诗句“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有何好处?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3)文章不仅写麦子,还写了父亲,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有关父亲的细节。

________→父亲爱种麦子养家→________
(4)赏析下面的句子。

干旱也好、冰灾也罢,春天一到,麦苗总会生机盎然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给你长出白面馒头和幸福日子。

(5)说说你对下而句子的理解。

但每每看到有交青青于野,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怎样艰难,前面总有一片绿油油的希望在等着。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文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

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

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

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去。

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

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②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

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

“5元。

”车夫说。

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

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划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

”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

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
来。

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③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

”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

”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

”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

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

”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

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④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

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⑤他失去的是右腿。

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

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⑥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

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

”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⑦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

”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

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⑧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

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

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⑨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⑩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⑪我问:“怎么走那么远?”
⑫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

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

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⑬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⑭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⑮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

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

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我想,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左腿兄弟感到骄傲,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⑯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

“你下来吧。

”他说。

⑰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

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⑲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⑳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㉑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㉒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

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拢?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㉓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㉔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

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微型小说选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腿车夫在乘客坐上车后,主动向“我”解释自己要价五元的原因,这表明他不希望“我”误解自己,因为他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

B.小说中的独腿车夫不是英雄,没有壮怀激烈的事迹,然而他却用发自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光辉,让在人生中艰难打拼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C.“朋友”告诉“我”人力车的价钱,指责人力车夫不把客人送到目的地,这些小精明其实体现了他对“我”的关心。

D.“我”并没有强行多给人力车夫两元钱,是由于“我”并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人力车夫食言,从而毁坏了他做人的基本原则。

(2)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发生变化,请仿照例子在填写下表。

①我猛然间觉得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说说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②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4)车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以“独腿人生”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①表哥种了20多年桃树,有几十亩的桃园。

几年前,我从他那儿移了棵嫁接好的桃树苗,栽在院子里。

②“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农谚准得很。

桃树栽下后的第二年,料峭春寒尚未消退,它的枝丫间便冒出了一个个花骨朵。

紧接着,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一夜之间,那小小的桃树,竟“满树和娇烂漫红”了。

③我兴奋地打电话向表哥报喜,表哥却叮嘱我,每条枝上只留五六朵桃花,其余的都摘掉。

电话这端的我差点惊掉了下巴,问他为什么,表哥告诉我,不仅如此,等结了桃,还要疏掉多余的果,每个枝上只留一两只最大最好的。

因为桃树太小,枝丫太细,桃子多了怕经不住……
④就这样,在表哥的叮嘱下,我虽是万般不舍,但也只好忍痛割爱,按表哥说的办。

不过看看桃树那稚细的“胳膊”,我也的确有点儿担心它承受不了太多的重负……那年夏天,我收获了6只又大又甜的蜜桃。

⑤第二年,桃树虽粗壮了许多,但仍显得有些“身单力薄”。

我怕它还是不能承受累果之重,便主动疏掉一些繁花,摘去一些赘果,只是比去年留的要多了许多。

这一年,我收获了更多的桃子。

只是个头不太均匀,有的品相也不怎么好。

⑥桃树渐渐长大,不再担心它的承受能力,我期待它结出更多的果实。

于是,不肯再辜负每一朵花蕾,更舍不得糟踏结出的每一个果子。

可是,最终收获的桃子竟小了许多,感觉也不如原先的甜。

我以为这桃树得了什么病,打电话询问表哥。

表哥问明原委,告诉我——该疏的花一定要疏,该去的果坚决得去。

他说: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⑦我如梦初醒。

是啊,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⑧想想我们的人生,不同样如此吗?在人生的航程中,生活就如同一棵开花的树。

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很多,想做的事很多,想要的“花”和“果”很多,理想的树上花团锦簇。

可是,现实却屡屡冷酷地告诉我们:尽管世界因生命而美丽,生命因梦想而精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里都有珍珠,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焕发光彩,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

为了实现人生最大、最美好、又最接近现实的结果,我们不得不学会取舍,适时摘掉那些多余的“花”和“果”。

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精力有限而事无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诸事成功。

不然,貌似满树之“花”、累枝之“果”,却终是得不到几个像样的“桃子”。

舍弃,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有删改)(1)第⑥段加下划线词语“糟踏”中的一个错别字是________,它正确的书写应是________。

(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