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C.振幅D.音色
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父母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声音的音调不同
B.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
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A.夏天,剥去冰棍的包装纸,看到白气B.撒在教室地上的水变干了
C.放在冰箱冷室的矿泉水结成了冰D.冬天,室外冻冰的衣服干了
4.以下估测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一张课桌桌面的宽度是5m
B.某同学正常的体温是47℃
C.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
D.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大约是4dm
5.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都是晶体
B.甲的熔点是50°C
C.2~6min时,甲温度不变,所以没有吸收热量
D.8min时,甲和乙的熔点相等
6.如图所示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树在水中的倒影B.景物在凸镜中成像C.筷子在水面处折断D.地面上树木的影子
7.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MN为透镜的主光轴,O是透镜光心,a(双箭头)和b (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已知光线a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P点,光线b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Q点.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小于焦距
B.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大于焦距
C.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小于焦距
D.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大于焦距
8.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以下生活用品和与其对应的光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近视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放大镜——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C.穿衣镜——平面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手机刷脸支付——凸透镜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9.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B.桥C.人D.地面
10.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3s时乙的速度比甲快
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D.甲、乙相遇时,他们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

这说明声能传递______,“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______产生,通过______传到人耳的。

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即声音的______越高。

12.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_____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_____(增大/不变/减小).
13.“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红花是花__(选填“吸收”或“反射”)红色光;“鱼戏莲叶间”;看见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选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像。

14.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我们的医护人员始终勇敢的战斗在第一线。

如图所示,医护人员的护目镜上的水珠,就是他们的汗水分别发生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若该名医护人员是近视眼,她护目镜的镜片应该用___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成。

15.如图,是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一些人形成近视是因为他们的晶状体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______(选填“强”或“弱”),因而需要佩戴凹透镜制成的近视镜加以矫正,这是因为凹透镜可以______光线(选填“会聚”或“发散”)。

16.如图甲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______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左右两侧分别为小、大表盘的局部放大图,则该停表的示数为______。

17.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道,该晶体的凝固点是
______℃,在时间段15min~20min内物体处于______状态。

18.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s-t图象,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的速度为_______m/s;以甲为参照物,乙是的_______(静止/运动);当时间t=_______s时,两车相距8m.
三、作图题
19.(1)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及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如图所示P是物体的像位置,“O”是透镜光心的位置,请作图确定“O”位置并画出所需要透镜并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题
20.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和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

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该控制琴弦的粗细、______和松紧程度相同,
改变______;应选择琴弦______(选填符号a、b、c或d);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______的关系?
(3)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
结论。

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______的问题。

(4)他们还可以选择琴弦______(选填符号)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21.小亮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按规范要求,在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调节铁圈2的高度时,________(选填
“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_____热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
底部或侧壁;
(2)当水温升到92℃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当观
察到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时,表明水正在沸
腾;
时间/min012345678910水的温度/℃9293949596979898989898
“升高”“降低”或“不变”),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
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空气中出现了“白气”,这是
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小水珠。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注意不要被水蒸气烫伤,这是水蒸气
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所以实验
时要注意安全。

22.小明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探
究,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1)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小凡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如图乙),并控制使他们的___________相同。

结果发现b图中酒精先蒸发完,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________有关;
(4)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________。

23.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
(1)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以沿ON向前、向后折的纸板 ______ 放置在平面镜上。

(2)让一束红光贴着纸板沿AO射到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为了便于探究,需要在纸板上记录的是 ______ 。

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ON向后折去,则在折过去的纸板上______ (填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 ______ 在 ______ 。

(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还应该多做几次实验,这是为了 ______ 。

24.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EF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 折转,ON垂直于镜面。

(1) 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______;
(2) 如果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硬纸板的右半面
F______;
(3) 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反射角为______度;
(4) 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______。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cm;
(2)当烛焰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能成倒立、______的实像,相当于一台 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当烛焰向左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______(选填“左”
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6.某实验小组用硬纸板搭建了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用___________测量出小
球各段的运动时间。

(3)从A点开始计时,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

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
下表中。

路段距离s/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AB50.000.45
BC50.000.60
CD50.000.75
DE100.000.93
BC CD
(选填“>”“=”或“<”);③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___________点的速
度最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详解】
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故这样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A
【详解】
A.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辨别不同的发声体,A符合题意
B.用超声波清洗牙齿,是用超声波粉碎牙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B不符合题意;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能美化城市,也能在传播过程中吸收、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气体中最小,士兵枕着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D不符合题意
3.A
【详解】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体形成的小水珠,故A符合题意;
B.地上的水变干是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矿泉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冻冰的衣服干了,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
A.一张课桌桌面的宽度是5dm,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速度1s两步,大约是1.2m/s,故C符合题意;
D.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B
【详解】
A.由图可知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乙在8min后还在持续吸热,温度继续升高,无法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固定熔化时的温度是50°C,所以甲的熔点是50°C,故B正确;
C.2~6min时,甲处于熔化阶段,该过程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故C错误;
D.甲是晶体,有熔点为50°C且固定不变;乙无法判断是否是晶体,故无法确定有无熔点,故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
A.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景物在凸镜中成像和在平面镜中成像原理一样,都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筷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地面上树木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详解】
由图中可知,a(双箭头)和b(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经透镜的折射作用后光线会聚,由此可判定此透镜为凸透镜;
因为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焦点,而a光线如果不发生折射,他将射向OP的外侧,又因为a不是平行主光轴的光线,所以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一定在焦点的左侧,所以此时OP小于焦距.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焦点,而b光线如果不发生折射,将会偏离主光轴射出,又因为b不是平行主光轴的光线,所以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一定在焦点的右侧,所以此时OQ大于焦距.
故A正确.
8.A
【详解】
A.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故A正确;
B.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是实像;故B 错误;
C.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错误;
D
.手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是利用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制成的,故D 错误。

故选A 。

9.A
【详解】
A .以水的参照物,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桥是运动的,与题意相符,故A 符合题意;
B .以桥为参照物,水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水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B 不符合题意;
C .以人为参照物,因为人在桥上走,人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桥是运动的,而水与人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C 不符合题意;
D .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与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桥是静止的,水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10.C
【详解】
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2s ,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 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 .2~4s 内,乙是静止状态,故A 错误;
B .第3s 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甲的速度快,故B 错误;
C .0~4s 乙运动的路程是8m ,时间是4s ,平均速度为
4m =2m/s 2s
s v t =
= 故C 正确; D .4s 时甲乙相遇, 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甲的速度快,故D 错误。

故选C 。

二、填空题
11.信息 振动 空气 音调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详解】
[1]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这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2][3][4]“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

导盲杖距离障碍物越近,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提示音越尖锐。

【点睛】
此题考查了声音与信息、声音的传播,难度不大,认真分析即可。

12.直线传播左不变
【详解】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无水时激光沿直线射到水槽底部,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光在界面上发生折射,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光线偏向法线,故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入射角不变,所以折射角也不变.
考点:光的折射
13.反射折射
【详解】
[1]荷花是不透明的物体,在太阳光折射下,荷花只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所以看到荷花呈红色;
[2]鱼在水中,人在岸上,鱼反射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折射光线是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14.汽化液化凹透镜
【详解】
[1][2]护目镜上的水珠是医护人员身上的汗水先变成气态后变成液态形成的,即汗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3]近视眼的矫正应佩戴凹透镜。

所以她护目镜的镜片应该用凹透镜制成。

15.强发散
【详解】
[1]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晶状体无法自动调节,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2]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发散,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应佩戴凹透镜。

16.B 2.80 188s
【详解】
[1]A刻度尺,1cm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B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cm=1mm,使用B刻度尺测量更准确。

[2]B刻度尺,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8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2.80cm。

[3]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未超过一半;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8s,因此秒表读数为3min8s(或188s)。

17.固液共存
【详解】
[1]80℃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晶体的熔点为80℃,熔点等于凝固点,所以凝固点等于80℃。

[2]15min~20min内物体正在熔化,所以为固液共存状态。

18.运动 4
【详解】
[1]由图象知,4s时,甲通过的路程是24m,乙通过的路程是16m,甲的速度
v甲=
24m
=
4s
s
t


=6m/s,
v乙=
16m
=
4s
s
t


=4m/s;
[2]因为
v甲>v乙,
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3]设t时两车相距8m,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有
v甲t-v乙t=8m,
6m/s×t-4m/s×t=8m,
t=4s。

三、作图题
19.(1);(2);(3)
【详解】
(1)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然后在空气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入射角为60°,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再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3)像物在两侧,故是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O”是凸透镜光心的位置,从烛焰像的端点S发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烛焰像的端点S',通过光心的折射光线过烛焰像的端点S',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材料长度ad粗细没有控制材料相同ac
【详解】
(1)[1][2][3]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该控制琴弦的粗细、材料和松紧程度相同,改变长度,故应选择琴弦ad。

(2)[4]琴弦a和b的材料、长度和松紧度相同,粗细不同,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3)[5]琴弦c和d的粗细和松紧度相同,但材料和长度都不同,若选择c和d
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是不科学的,该同学探究过程中没有控制琴弦材料相同。

(4)[6]琴弦ac的长度、粗细和松紧度都相同,材料不同,故可以选择琴弦ac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21.需要浸没在变大 98 不变液化放热
【详解】
(1)[1]在调节兜圈2时,需要点燃酒精灯,才能确保用酒精灯有外焰加热物体。

[2]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3]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3)[4]由图乙知,水在第6min温度保持不变,为98℃,即此时水开始沸腾,所以水的沸点为98℃。

[5]水在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6]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7]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差不多,但被水蒸气烫伤会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则传递给人皮肤的热量会更多。

22.水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A、C 温度、表面积液体的种类夏天在地上洒水降温、擦酒精退烧等
【详解】
(1)[1]通过A、D两图的对比,D图上方有空气流动,由此可分析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2)[2]要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实验中应有温度不同的情况比较,控制其它因素不变,C图有酒精灯加热,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3]通过控制变量法知,控制了水和酒精的质量相同以外,温度、表面积也是影响蒸发的因素,故还要使它们的温度、表面积相同,再进行实验探究。

[4]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因为水和酒精属于不同种类的液体,因此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4)[5]生活中夏天在地上洒水降温、擦酒精退烧等都利用了液体蒸发吸热。

23.垂直反射光线OB不能法线同一平面上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的规律【详解】
(1)[1]因平面镜水平放置,为了便于探究,故纸板应垂直于平面镜放置。

(2)[2][3][4][5]为了便于探究,需要记录入射角与折射角的读数,即需要在纸板上记录反射光线OB,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ON向后折去,则折过去的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因为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不在同一平面上,故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6]
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还应该多做几次实验,原因是可以对多组数据进行处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的规律。

24.入射光线AO 和反射光线OB 沿ON 向后折 0 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
【详解】
(1)[1]实验时,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要让光贴着纸板入射。

(2)[2]如果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硬纸板的右半面F 向后折,让F 和E 不在同一平面。

(3)[3]当光与法线NO 重合时,入射角为0°,故反射角也为0°。

(4)[4]为了使结论根据有普遍性,应当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

25.0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详解】
(1)[1] 如图甲可知: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 。

(2)[2][3]当蜡烛放在光具座35cm 刻度处时,物距
50cm 35cm 15cm u =-=
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 ,所以此时满足2f u 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台投影仪。

(3)[4][5]当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变大,所以此时像距也变小,需将光屏向左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小。

26.s v t
= 秒表 dm > D 【详解】
(1)[1]该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s v t
=。

(2)[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体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用秒表测量出小球各段的运动时间。

(3)[3][4]长度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为估读,所以使用的钢卷尺的分度值是1dm ;BC 段与CD 段的路程相同,但后者的运动时间较大,则根据s v t
=可知v BC >v CD 。

[5]小球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将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小球的重力势能,小球速度变小,而从B 点到D 点的过程中,由于阻力作用,小球的速度又逐渐变小,当小球从D 点到E 点的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小球的速度逐渐变大,因此D 点的速度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