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一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一月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表格中表示的是小明对7种动物进行的简单分类,他的分类依据是()
A.水生还是陆生B.有无脊柱
C.体温是否恒定D.是胎生还是卵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动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除了比较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据此答题。
【详解】
图中的蜜蜂、蚯蚓和蜘蛛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燕子、青蛙、野兔、鱼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可见对图中的动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可见B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分类。
理解掌握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放置时间久了的橘子皮上会长出青绿色的“毛”,这些“毛”是()
A.青霉B.细菌菌落C.酵母菌D.一个细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如“毛状“,可见物质的发霉长毛,应该是由霉菌等多细胞真菌引起的。
【详解】
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橘子上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等,适合微生物的生长,时间久了,使其数量大增,形成菌落,使橘子发霉,细菌的菌落较小,而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如“毛状“,可见物质的发霉长毛,应该是由青霉菌等多细胞真菌引起的。
A正确。
【点睛】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具体的真菌的作用掌握。
3.在流感爆发期间,很多人去医院注射流感疫苗以防止疾病发生,注射疫苗和在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D.抗原、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注射的流感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
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流感的流感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后天获得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是特异性免疫。
点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
4.一位古生物学家研究一个没有受干扰的岩石层中的化石,鉴定出一个物种,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变化,这位古生物学家得出的这一结论的根据是该物种化石()。
A.出现在较老的岩石中B.出现在较新的岩石中
C.出现在较老的和较新的岩石中D.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出现具有一定顺序,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晚期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
【详解】
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能够证明的是该物种可能是一种简单低等的生物,不能证明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A不符合题意;
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能够证明的是该物种可能是一种复杂高等的生物,不能证明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B不符合题意;
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和较新的岩石层中,说明该物种经历了较长的年代都没有多大的变化,C符合题意;
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就无法通过化石证据来证明该物种的进化情况,D不符合题意。
【点睛】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出现具有一定顺序,是经常考查的。
5.导致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A.生物之间相互排挤或残杀
B.有利变异的个体和不利变异的个体互相竞争
【解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
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所以说导致生存斗争的原因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有限。
6.动物的生物钟是指动物()
A.体内的一种能感知时间变化的生理结构B.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C.对阳光的强弱变化比较敏感的器官D.体内的有钟表性质的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生物钟。
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钟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
【详解】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
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通过研究生物钟,目前已产生了时辰生物学、时辰药理学和时辰治疗学等新学科。
可见,研究生物钟,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起着促进作用。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7.下列是生物生殖和发育有关的示意图,其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生物与图丁的发育过程相同,都是完全变态发育
B.图乙所示的繁殖方式可以引进优良品种,缩短繁育周期
C.丙图中的胎儿所需的营养直接由[a]羊水提供
D.图中四类生物的生殖都是有性生殖
【答案】B
【解析】
丙图中的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C错误;
甲、丙、丁都属于有性生殖,乙属于无性生殖,D错误。
8.许多农作物在春天播种,而不是冬天,提示我们温度、光照会影响种子的萌发,某同学为检验这一假设,用大豆做了如下的实验: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所加水分越多越好
B.①②组为实验组,③为对照组
C.由实验结果可知温度影响大豆种子的萌发而光照不影响
D.所用种子除数量相同以外,其余如大小、饱满度可以不作要求
【答案】C
【解析】
(1)若实验中加水过多,将会导致缺氧,影响种子萌发,A错误;①与②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①与③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②③是实验组,①是对照组,B错误;实验结论:温度影响大豆种子的萌发而光照不影响,C正确;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所以试验中所用种子除数量、大小、饱满度都应该相同,D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名师点睛】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9.猪笼草是一种植物,当有小虫子误入它们的“笼子”时,它们会将这些小虫子消化吸收掉,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它的叶子上有一个独特的形似笼子的食虫囊,猪笼草的叶笼颜色鲜艳,笼口分布着蜜腺,散发芳香.当昆虫进入笼口后,其内壁非常光滑,昆虫就会滑跌在笼底,笼口盖子闭合,笼壁分泌物就会消化虫体。
说明生物摄入营养物质。
考点:生物的特征。
10.以下属于复杂反射的是()
A.缩手反射
B.眨眼反射
C.望梅止渴
D.膝跳反射
【答案】C
【解析】
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都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因此都属于简单反射;
“望梅止渴”,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反射,因此都属于复杂反射。
11.“青城乳酒”是四川青城山的特产之一,民间传说这种酒是青城山上的猴子将吃不完的猕猴桃藏起来,发酵后形成的美酒佳酿,所以又叫“猴儿酒”.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酵母菌产生酒精的必要条件是()A.无氧
B.有氧
C.低温
D.光照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酵母菌发酵的条件是无氧的条件和适宜的温度。
【详解】
白酒的酿造过程为:制曲---淀粉原料与霉菌混合,糖化---霉菌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发酵---在厌氧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变成酒精,蒸馏---将发酵液中的酒精进行分离、浓缩。
酵母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会把葡萄糖转变为酒精,故控制的必要条件为无氧。
A正确。
【点睛】
12.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的部分反应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X表示感受器
B.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C.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
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中箭头可见:X是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A正确;
据图可见: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即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①→肌肉、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②→内分泌腺,B正确;
若传出神经①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不能分泌激素,C错误;
据图可见: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13.如图是人体部分运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运动系统由①⑥⑦组成B.双臂自然下垂时④⑤都舒张
C.⑦在运动过程中起杠杆的作用D.④在结构层次上属于组织
【答案】B
【解析】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包括骨和骨连接;骨骼肌是由肌腱和肌腹组成,A错误;
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B正确;
关节在运动中起到支点的作用,骨起到杠杆的作用,C错误;
④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D错误。
14.下列成果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是()
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两方面,属于有性生殖,A错误;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的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转基因,B正确;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点睛: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15.下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干重(去除水分后的重量)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你认为表示鲜重的是哪一条?其光合作用开始于哪一点?
A.Y、M
B.X、O
C.Y、O
D.X、R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绿色植物在光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反的两个生理过程。
【详解】
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吸水,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曲线X是表示种子萌发的鲜重;由于大豆幼苗还没长出真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从M点到O点有机物是减少的,即干重下降;一旦大豆幼苗长出真叶,光合作用开始进行,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萌发的种子一直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从O点开始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
【点睛】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互为相反、互相联系。
16.下列对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认识合理的是()
A.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B.胃可初步消化蛋白质、脂肪
【解析】
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参与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A正确;胃可初步消化蛋白质,但是不能初步消化脂肪,B错误;胆汁中虽然不包含任何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进行物理消化,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不是对食物消化不起作用,C错误;麦芽糖不是消化终产物,不能在小肠中被吸收,D错误。
17.暴风雨袭击往往会造成玉米倒伏,农民要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减少损失。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尽快排水是为了减少玉米吸收水分B.倒伏后茎内导管受损,不能输送有机物
C.进行追肥时应大量施用无机盐D.恢复直立生长有利于玉米获得充足阳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植物的输导组织中包括导管和筛管,导管自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水分的吸收主要是由于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在存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是细胞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详解】
A.暴风雨过后,根都被水淹没,不利于根的呼吸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输导组织中包括导管和筛管,导管自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玉米倒伏茎内导管受损,不能运输水和无机盐,而不是有机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无机盐,有机物,有机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获得,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根尖成熟区吸收,水分的吸收主要是由于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在存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是细胞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大量施肥时会导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不利于植物吸水,故C不符合题意。
D.暴风雨过后恢复直立生长有利于玉米获得充足阳光,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和运输作用和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18.2月下旬发现首例禽流感患者后,枣庄市疾控中心对全市活禽市场进行了检疫,检疫关闭发现禽流感
B.对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消毒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对禽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D.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禽流感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病毒、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等。
据此解答。
【详解】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体的活细胞内,营异养生活。
它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H7N9型禽流感病毒寄生在家禽和人体内,属于动物病毒,A正确;
禽流感主要通过活禽传播,因此对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消毒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正确;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已确诊的禽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C正确;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在中考中经常出现。
19.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却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利于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
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残枝落叶的物质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寒带地区,温度低,微生物的数量少,对枯枝落叶的分解能力弱,因此,进行有限的人工焚烧,可以加速残枝落叶的物质分解过程,促进物质循环。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分解者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普利斯特莱的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
【答案】C
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普利特利的实验是怎样进行的。
如图:
【详解】
实验二,玻璃罩内小白鼠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蜡烛燃烧也需要氧气,同时都产生二氧化碳。
其中的植物能够正常生活,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实验二中蜡烛能正常燃烧、小白鼠正常活着,说明它们都得到充足的氧气,而装置内的氧气只能由绿色植物提供,因此证明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B不符合题意;在普利特利实验中,实验装置的设置中没有设置水这一因素,从该实验中不能得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这一结论,C符合题意。
【点睛】
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除了满足植物自己呼吸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和蜡烛燃烧需要。
21.河蚌身体里的外套膜的作用是()
A.帮助消化B.防止水分进入河蚌的身体
C.防止水分散失D.保护河蚌柔软的身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河蚌具有左右两瓣贝壳,背缘绞合,腹部分离,贝壳内软体部主要有外套膜、内脏团、足等,外套膜位于柔软的身体表面,保护河蚌柔软的身体。
考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2.现有四套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乙和丁
【答案】C
【解析】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23.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②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③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④生物的性状都是由一种基因表现的⑤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⑥基因在所有的细胞中都是成
对的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因此基因也是成对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基因也随着分开,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成对的染色体要两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即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
【详解】
①DNA上有许多和遗传有关的片段,这些片段为基因,故①正确。
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DNA,DNA上和遗传有关的片段叫基因,故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②正确。
③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生物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故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③正确。
④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④错误。
⑤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故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⑤正确。
⑥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⑥错误。
因此,①②③⑤是正确的,④⑥是错误的。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有关知识,考查较为全面。
24.父母与后代个体间遗传物质传递的“桥梁”是()
A.生殖细胞B.DNA C.染色体D.受精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生物的传宗接代过程中,配子(生殖细胞)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是传递遗传物质的唯一媒介,基因可
以随配子代代相传。
【详解】
大多数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结合形成的。
在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是随着精卵细胞的结合而结合的,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由此可见,父母与后代个体间遗传物质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25.下列有关生物体结构层次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常吃的西瓜,从结构层次上看是个体
B.番茄的果皮是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C.多细胞生物具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层次
D.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无系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详解】
A.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所以人们常吃的西瓜是果实,从结构层次上看是器官,故A错误。
B.番茄的果皮是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故B错误。
C.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没有系统,所以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区别,并不是都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层次,故C错误。
D.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绿色植物的器官种类,植物的组织类型。
26.某考古队在喜马拉雅山顶峰雪地冰层里发现一块生物遗体组织,他们将其粉碎进行化学分析,发现其中含有水、蛋白质和纤维素等物质。
由此判断可能是
A.草猛玛象B.病毒C.三叶虫D.某些植物
【答案】D
【解析】
纤维素多糖是植物特有的,(植物细胞壁有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四个选项中草猛玛象、三叶虫是原核动物,不含纤维素,只含肽聚糖;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生物,无纤维素。
故D符合题意。
27.下表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用大豆种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他们探究的环境条件是()
锥形瓶实验材料处理温度
①干燥的大豆种子10粒、纸巾加入适量清水室温
②干燥的大豆种子10粒、纸巾不加清水室温
A.温度B.空气C.水分D.阳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通过对表中的内容分析可知,①与②存在唯一的变量——水分,其它因素都相同,他研究的问题是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根据对照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来看,本实验探究的环境条件是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28.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⑤结构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