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书院学派:洛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书院学派:洛学
洛学,一般说来是专指以北宋儒家学者程颢、程颐开创的理学学派,旧时也有学者把邵雍之学归在洛学之中。
二程的“洛学”也称作“伊洛之学”。
程颢和程颐之学称为“洛学”,这是就地域而论的,因为二程兄弟是河南洛阳人,又长期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如果从“洛学”的内涵而言,它属于宋明理学中“理本论”的一个哲学学派,也称作“理学”(狭义的),后来与朱熹之学结合则称作“程朱理学”。
二程兄弟自认为其学说,是把孟子以后中断一千四百年之久的儒学“道统”承接了起来。
二程之学以“理”(“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体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洛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贡献。
二程“洛学”的思想核心,就是高扬孔孟儒学的精神,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
(参见本书“程颢”、“程颐”条)。
在经学方面,二程除与时儒
一样重视《周易》和《春秋》之外,特别重视后来被称为“四书”的《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他们曾说过:“《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章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中庸章句》);“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在治经方法上,二程反对沉溺于经文的训诂章句之学,强调“独见”、“自得”,重视“经”与“道”的关系,主张“知道”、“求道”。
正因为如此,其学术思想在当时又得名曰“道学”。
二程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主,因此培养了大量弟子。
程门的弟子遍及当时的中原、河东、蜀中、关中、吴越、湖湘、闽赣各地,洛学也成为北宋后期唯一能与受到官方支持的王安石“新学”相颉颃的最大的学派。
在二程众多的弟子中,以谢良佐、吕大临、杨时、游酢为最有名,被人们称为“程门四大弟子”。
一般以为,其中以谢良佐为最有创造性,“洛学之魁,皆推上蔡(谢良佐)”(《宋元学案》卷二十四《上蔡学案》);而以杨时为“传道”之功最巨。
杨时一直活到宋室南渡以后,晚年的杨时,地位日隆,“传道东南”,南宋理学诸派几乎都与他的传授有
或多或少的关系,被称之为“洛学”中的“道南学派”(参见本书“谢良佐”、“杨时”条)。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人们一般统称为二程“洛学”,但实际上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相对而言,程颢比程颐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
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则是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
洛学以后与朱熹的“闽学”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哲学中的正统学派,其思想学说成为官方统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