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5第七章 海洋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A——有机污染指数; COD、DIN、DIP、DO——分别为水体中化学需氧量 、无机氮、无机磷和溶解氧的实测值; COD0、DIN0、DIP0、DO0——分别为水体中化学需 氧量、无机氮、无机磷和溶解氧的评价标准值; 其中: COD0=3.0mg/L DIN0=0.30mg/L DIP0=0.015mg/L DO0=5.0mg/L
(2)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计算公式一般表示为:
Pj Wi I i
i 1 n
注意:此公式印 刷错误
W 1
i
式中: Pj——某站位或评价单元水质综合指数; Ii——某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n——参加评价参数的个数; Wi——指数(E)法
式中: Ni——营养状态质量指数; CCOD、CTN、CTP、CChla——分别为水体中化学需氧量 、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含量的实测值; SCOD、STN、STP、SChla——分别为水体中化学需氧量 、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含量的评价标准值。 其中:SCOD=3.0mg/L, STN=0.60mg/L, STP=0.030mg/L, SChla=10.0µ g/L。
第七章 海洋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
第一节 海洋环境调查 第二节 海洋监测 第三节 海洋环境评价 第四节 海域使用论证
第三节 海洋环境评价
一、海洋环境评价概述 1、海洋环境评价

根据不同目的要求和环境质量标准,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和 方法,对海域环境要素(水质、底质、生物)进行评价, 为海域环境规划和管理以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E COD DIN DIP 10 /4500
6
式中: COD——化学需氧量,单位为mg/L; DIN——无机氮,单位为mg/L; DIP——无机磷,单位为mg/L。 E≥1则水体富营养化。
2)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i)法
Ni CCOD SCOD CTN STN CTP STP CChla SChla


具体地讲,就是要明确地回答下列问题:
该海域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破坏,程度如何; 海域内什么地方环境质量最差,污染最严重; 什么地方环境质量较好,污染和破坏较轻; 可能和已经造成的损失如何,造成污染严重的原因等。
二、海洋环境评价工作的发展
1、创业阶段(1972~1979) 引进技术、积累经验; 不足: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不完善,评价结果不合理。 2、发展阶段(1979~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 。规定了海岸工程、开发海洋石油项目,之前必须编报环 境影响报告书。 3、完善阶段(1986~1990)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体系逐渐形成 ,规范化,进一步明 确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管理权限和责任。 4、提高阶段(1990~至今) 法律法规更趋完善,技术方法更趋成熟
举例:甲群落中有A、B两个物种, A、B两个种的个体数分别为 99和1 ,而乙群落中也只有A、B两个物种, A、B两个种的个体 数均为50 。 那么可以说,两个群落的丰富度是一样的,但均匀度不同。
D (S 1) Log2 N
4)种类相似性指数 5)群落相似性指数 6)群落演替评价
六、海洋环境评价报告的编制
2)群落均匀度评价 均匀度大小是衡量群落中各个种类个体差异的程 度,由皮诺(Pielou,1966)提出:
H' J log s
'
式中: J´——均匀度指数; H´——物种多样性指数; s——物种数。 如果群落内各个种类个体数完全相同,其均匀度 为1。
2
3)种类丰富度评价
种类丰富度是表示群落或样品中种类丰富程度的指数,采用马 卡列夫种类丰富度计算: 式中: D——种类丰富度; S——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N——样品中的生物总个体数。 一般而言,健康的环境,种类丰富度高;污染的环境,种类丰 富度低。
2、确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一般选用(p374):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 《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


当评价区域海洋功能区单一且明确,则按照海洋 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作为评价标准(表7-2),如 海水增养殖区要求水质二类,沉积物质量一类, 则以此作为评价标准。 当评价区域海洋功能区比较多,如既有养殖区又 有航道区、港口区等,一般客观地评价该海域水 质现状,取一、二、三、四类水质标准分别计算 污染指数,列出污染指数表。
8、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八、海洋环境公报
海洋环境公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和资 料,对海洋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及变 化趋势作出客观评价,并向公众公布的一种行政行为。
公报编制内容
1. 概述 监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主要结论 2. 海洋环境状况: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 等。 3. 近岸海洋贝类污染状况 近岸海域贝类的总体污染状况,污染物类型,重点海域贝类 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的变化趋势。 4.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5. 海上污染源排污状况 海水养殖、海洋倾废、海上油气开发、海上运输等排放的 典型污染物。 6.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7.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海水增养殖区、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保护区、 海洋倾倒区、大型海洋工程用海区。 8. 海洋赤潮 9. 海洋地质灾害 10. 专栏

根据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i)值,可将调查 海湾营养水平分为三级。即: Ni>4时,海水质量为富营养化; Ni=2~4时,海水质量为中营养水平; Ni<2时,海水质量为贫营养水平。
(4)水质有机污染程度评价 海水有机污染指数(A)按下式计算:
A COD / COD0 DIN / DIN0 DIP/ DIP 0 DO / DO 0
二、海域使用论证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查清项目所在海域及毗邻区域自然环境、资源 及产业分布的背景资料; 预测项目用海对海域资源、环境与海洋功能区 的影响程度; 提出海域使用控制和保护目标; 为有序开发海域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强 化海域使用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实现海域资源 、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及海域的可持 续利用。

有机污染评价分级:按表7-3进行:
表7-3 海湾有机污染评价分级表 A值 水质评价 <0 良好 0~1 较好 1~2 受到 沾污 2~3 轻度 污染 3~4 中度 污染 >4 严重 污染
(5)生物生态评价 1)生物多样性评价 生物多样性指数(H′)按香农—韦纳(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第四节 海域使用论证
一、概述


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 理法》,是全面强化国家海洋权属、解决海域使用及 其资源开发中长期存在的“无序、无度、无偿”状态 ,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的关键举措,是海洋综合管理真 正走向法制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海域属国 家所有,国家是主权所有海域及其资源资产产权或物 权的唯一主体。使用海域应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 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海域使用申请者应当提交 “海域使用论证材料”,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海 域使用论证材料”进行用海审批。
3. 综合结论、建议和对策
在海洋环境质量分析、评价基础上,给出科学结论。提出改善海 洋环境的措施和对策,提出有针对性建议。
七、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 2、工程所在海域环境现状和相邻海域开发利用情况; 3、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 估; 4、工程对相邻海域功能和其他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的分析及预测 ; 5、工程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和环境风险分析; 6、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7、公众参与情况;
3、常用评价方法
(1)单因子评价法 水质、沉积物质量、生物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 单因子评价法,评价公式如下:
Pi = Ci/Si (污染指数=实测浓度/评价标准)
式中: Pi——i评价因子(不包括pH、DO)的污染指 数;当Pi≤1.0时,评价因子符合标准;当Pi> 1.0时,超出标准。 Ci——i评价因子的实测浓度; Si——i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怎样?
依据? 什么?
准 备 工 作
环 境 预 测
对 策 分 析
五、海洋环境评价的方法 1、选择评价参数
评价参数的选择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要求、被评价海域的污染源 及其他特点来确定。 (1)海水质量评价参数: 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磷、无机氮(亚硝 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油类、总汞、铅、铜、镉、六六 六等; (2)沉积物评价参数: 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铬) 、砷和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等; (3)海洋生物质量评价参数: 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铬)、砷和六六六、滴 滴涕、多氯联苯等; (4)生物生态评价参数: 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三、海洋环境评价的目的与分类
1、海洋环境评价目的 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确 定大型工程项目及区域规划提供海洋环境保护 的依据,并为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政策, 实现全面、科学的环境管理服务。
2、海洋环境评价分类
海洋环境评价有各种不同的分类: 按评价要素划分 有水质评价、底质评价、生物评价和综合评价; 按评价区域划分 可依评价范围命名,如: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渤黄海海域环境质量评价、胶州湾环境质量评价; 按评价目的划分 有一般评价和特殊评价; 按评价时间序列划分 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预测评价)。
海洋环境评价报告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概况(影响海洋环境状况的其他因素)
海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污染源分布状况。
2. 海洋环境状况
(1)水质状况。包括监测断面数、监测次数、监测项目分析结 果、超标率等状况。对海水质量状况做出评价,阐明所采取的 措施和防治对策。 (2)底质、生物质量状况。类同上。 (3)生物生态状况。评价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水平,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 。 主要阐述环境质量的现状、质量分级和衡量程序,阐明海域差 异、时空分布状况和规律。
海第七章海洋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第一节海洋环境调查第二节海洋监测第一节海洋环境调查第二节海洋监测海第三节海洋环境评价海第四节海域使用论证海第三节海洋环境评价一海洋环境评价概述11海洋环境评价??根据不同目的要求和环境质量标准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海域环境要素水质底质生物进行评价为海域环境规划和管理以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回顾评价: 根据一个海区历年积累的环境资料进行评价,据 此可以回顾该海区环境质量的发展演变过程。 现状评价: 根据环境监测资料对一个海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进 行评价。 影响评价: 针对某一海区的海洋开发规划、海岸带开发规划 、某项海岸工程或海洋工程,预测其对海区未 来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变化。

四、海洋环境评价的基本程序 海洋环境评价多数情况下是用于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其 工作程序可以参照一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海 洋环境评价工作主要可分为三个步骤: 1. 准备工作 主要是收集评价所需的资料、数据、标准、编制和报批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2. 环境预测 由于环境预测是把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叠加在原有环境 质量上得出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需先进行环境质量现 状评价。 3. 对策分析 是海洋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策分析是否切合实 际,与前两个步骤的工作质量密切相关。
2、意义
海域使用论证强调项目用海的适宜性和合理性,着重解决: (1)与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以及海域使用总体布 局的协调性,实施主导功能优先、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 从中央的海域使用总体战略; (2)与相邻海洋活动的关系,分析周边产业的结构与布局 、敏感区分布、相互排它或兼容的水平,分析周边特殊区 域的状况,分析对相邻产业活动的影响,解决海域使用利 益相关者的关系; (3)预测项目用海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影响; (4)论证项目用海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等问题,强调各效益统一; (5)从海域整体出发,为项目选址、用海面积提出合理建 议,制定排他性及项目用海突发事故的预防对策与建议。
H Pi log2 Pi
i 1 s
式中: H′——多样性指数; Pi——第i种生物个体数与该样品总个体数的比值; S——样品种类数。
一般认为: 正常环境,该指数值高; 污染环境,该指数值低。 评价结果判断见表7-4。
表7-4 物种多样性评价分级表 H′ 多样性评价 ≥4 好 3~4 较好 2~3 中 1~2 较差 ≤1 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