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一)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解读 (1)
学科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 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
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 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 分钟左右。 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 抽象的经验,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 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差,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 的事物所吸引,以致离开原有的目的任务。低年级的孩 子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兴趣,碰到一点点小事, 就会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表现欲强,巴不得老师只让他 一个人回答问题;好胜心强,崇拜老师,小学生,特别是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印象几近神圣和完美.
小学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和分为低 段和高段这两个阶段。
低段指的是1至3年级,高段指的是4至6年 级。
本年级段目标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 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 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 估算。
落实目标具体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合理的安排好教学的每 一个环节,把握好重难点出现的时机等。 2.在平时的管理及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展示、锻炼的机会,例如 让他们当小老师等。 3.多用多媒体(图片)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经常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摸一 摸,直观感知。 5.开展学习竞赛,利用学生表现欲与好胜心强这一特点,经常开展一 些竞赛活动。 6.计算方面,经常举办一些口算比赛的活动,比速度,比正确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0年整理).pptx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 统 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关于数学学习 1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做数 学体现过程、感觉数学发现的乐趣) 2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 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 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 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 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 效的 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基本
学海无涯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 间里 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价值的数 学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 活的 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 3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 策 略。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 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 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 的不同学习需求。 2、关于数学的意义 1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能仅限于“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把智力价值看得过分重要
数学课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第二学段(4-6年级)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
乐平市教研室 单Biblioteka 威一、基 本 理 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 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 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 教育,)[ 原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 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 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这个过程大体上包括: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做 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符号化的问题做进 一步的抽象化处理,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发展为更完善、 合理的概念框架。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应该强调:结果应该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究过 程获得的,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的。重“过程”中的发现、感悟、体验, 同样也应兼顾过程之后出的“结果”。 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 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 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 珍视。 两大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承。在实施过程中,要辩证地处理 两者的关系,那种不注重学习过程而侈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 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应脱离知识技能,它们是 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取紧紧地融在一起的。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 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 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强调了接受学 习的作用]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验证)[ 原为:观察、实验、猜测、验 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 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 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对 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 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 技能,体会与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 经验。
(修订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修订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1. 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修订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和教学目标。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详细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理念和方法。
2.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2.1 课程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提倡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学习目标的调整新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进行了细化和调整,将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应用三个维度进行了整合,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2.3 教学内容的拓展新课程标准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学策略与方法3.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实践性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实际应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评价与反馈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5. 结语修订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广大教师和学生应积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份解读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出。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引言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案。
标准简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现代数学教育理念和教学研究成果制定的,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共分为六个重点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形状、量和单位、数据与概率、函数与方程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与文化。
每个领域都设定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的概念、计算能力和代数思维。
在该领域,学生需要学会进行数的比较、数的组合与分解以及简单的代数表达式的形成。
空间与形状空间与形状领域侧重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几何观念。
学生在该领域需要研究认识和描述不同的几何图形,理解空间关系和图形变换。
量和单位量和单位领域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度量和单位的基本概念,提高测量和比较物体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对物体进行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简单的换算。
数据与概率数据与概率领域关注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概率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研究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和概率计算。
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领域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该领域需要研究函数的概念和运算,理解方程的意义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用。
数学思想、方法与文化数学思想、方法与文化领域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惯养成和数学文化的培养。
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惯,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的发展历程。
实施建议1. 教师应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将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课程。
2. 教师可以借助新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多样化的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研究效果。
3. 家长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研究进展,并积极参与到研究活动中,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可修改全文
(4)如何认识万:10000与万的区别
(1)用字母表示数不讲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字母表示、得到代数式如何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符号意识)丢番图用字母表示未知傲:仍然是算术韦达用字母表示方程系数:代数的开始字母是数的更高层次的抽像:从理性具体上升到理性一般,普适阶段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字母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a+b=b+a。
主题二:数量关系
性质:2n是偶数,其中n表示正整数:关系:b=a+30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岁,如果小明岁时、爸爸b岁,就可以得到上面的表达式;规律:s=60t一辆汽车以平均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如果t小时后行驶了s公里,就可以得到上面的表达式,
(2)用符号表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规律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方向与原则
PART 01
(一)完善了培养目标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
(三)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
(四)强化了学业质量指导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六)细化了实施要求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PART 02
第三学段:主题活动1校园平面图:用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圈,标明重要场所主题活动2体育中的数学:搜集素材,体育赛事、比赛的规则运动员的表现等主题活动3营养午餐:调查营养需求,分析学校或家庭食谱构成,提出建议主题活动4水是生命之源:了解用水情况,中国水资源与人均水资源制定节水方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0年 修订稿
2015年 部分修订
•第一板块
•2015修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 •200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对比
一.总体框架与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 前言、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实施建议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 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5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 价——信息技术
3.根据评价的目的合理地设计试题的类型,有效地 发挥各种类型题目的功能。
例如,为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设 计阅读分析的问题;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设计 探索规律的问题;为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 计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为了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可 以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书面测验中,积极探索可以考查学生学 习过程的试题,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十、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 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 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 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 和引导作用。
第二板块
关于2015版部分修订内容 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教学建议
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 段)。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要求降低了 如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
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 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 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 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与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基本思路两个加强
加强几何直观 加强代数推理
教师实行两个明确
明确知识的本质 明确包蕴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上的一些变化 图形与几何:尺规作图的要求
要求一:
给定一条线段,作等长线段。知道几何概 念(类似数字)。 给定一条线段,作等边三角形,感悟两条 直线交于一个点给定两条线段,作等腰三 角形:
要求二:
把三角形的三条边顺次落在一条直线上, 感悟周长,会画圆和圆弧,感悟圆的周长 与半径。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统计与概率:百分数(与统计的密切联系)
是把百分数移到统计单元,这和起初把平均数移到统计,而不把平均数这一数学内容仅仅看作加法和除法的运 算类似, 百分数的本质:倍数关系的表达, 相对稳固的表达:用到百分数的表达有饮料中果汁的含量税率、利息、折扣, 相对随机的表达:罚篮命中率,下雨概率,经济增长, 百分数决策:根据一年中空气良好所占的百分比,作出相干决策。 百分数作为标准:四年级学生跳绳的标准75%,这些都反应了百分数的统计功能。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4)如何认识万:10000与万的区分
认识数的关键数位与计数单位,比如何读2002,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认数的整体性: 把计数单位从整数拓展到分数和小数,分数2/3的数位是1/3,体现了认数的一致性,同样的数位 才能比较大小,1/2和1/3比较大小需要通分,小数0.1的数位是1/10,0.01的数位是1/100,计 数单位是不一样的。三、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分数与小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2)加法的认识
可以用计数的方法认识加法,由4=3+1→3+1=4但是,一定要回来到对应的方法, 再如比较多少,□□□ □□□□,建立3<4,由□□□ □ □□□□,得出3个加1个与4相 等,从而建立相等,认识加法,这样教学意义,引导学生知道数学表达:等号的 意义,加法的意义,从而形成数感、符号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张丹教授发言原稿)2012-02-20 15:09:07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4次评论:0条张丹教授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一股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在学习中老师们还存在不少困惑,亟需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
为此,特邀请张丹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张丹教授。
张丹,教师教育数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教授,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
她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组成员,也是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组成员,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
自己独立编著或与他人合作著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统计与概率”》、《数学课程设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等七部,及各种论文三十余篇。
今天活动安排,一是张丹教授诠释课程标准(2011年)的变化及修改意图;二是张丹教授解答老师们在学习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困惑。
下面,我们欢迎张丹教授为我们高屋建瓴。
各位老师:晚上好。
非常荣幸能和老师们共同就新课程标准进行讨论,也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今天主要介绍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课程内容的变化。
首先看课程目标。
《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进一步,《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
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
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
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
这里介绍几个。
张奠宙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
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数学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由纯粹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实际情景意境的沟通,借助想象体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本质)。
”徐斌艳教授认为:我们还可以将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细化,它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本人认为,无论大家的观点如何,有几点是共同的:第一,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
第二,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第三,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
第四,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这里就有几个关键词:学生现实、数学活动、思考和反思。
特别要设计好的数学活动。
这里列举两个例子。
第一,数数活动。
比如“数数”的活动,仔细思考,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对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有所体会,可以体会一一对应的原则。
不仅仅是对于数的认识,学生在数数过程中还为数的比较大小,加法(往后数)、减法(往前数)、乘法(几个几个的往后数),除法(几个几个的往前数),甚至是数排列的规律等奠定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发去北师大五年级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在比较图形面积的活动中积累比较方法的经验:数面积单位、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过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图形的割补、图形的拼接等。
所以,对于一线老师,我觉得有三件事情是值得做的:第一,积累好的案例。
第二,认真地研究学生。
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其中是否存在着经验。
第三,探索经验形成的途径。
一般说来,要经历:“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
首先,需要经历,无论是生活中的经历、还是学习活动中的经历,对于学生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
但仅仅是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
由此可见,数学活动经验既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这里反思和迁移是重要的。
比如,我在国外教材中看到过这样的问题:”今天你学习的方法在以前哪里用过?今后可能用到什么地方“。
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实现迁移。
下面,谈谈基本思想:在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人们通过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推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结论,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通过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沟通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比如,由数量抽象到数,由数量关系抽象到方程、函数(如正反比例)等;通过推理计算可以求解方程;有了方程等模型,就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
笔者认为基本思想这一层面是数学思想的最高层面。
处于下一层次的还有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在数学思想之下统领的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
对于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对数学基本思想要熟悉,心里有这根弦。
作为研究,可以研究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
限于篇幅和时间,这里不好列举大的案例。
感兴趣的老师,我最近要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上面有比较丰富的一线老师们的案例。
下面说说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里关键和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有的地方进行的”单元情境+提出问题“的试验。
对于一个单元,设计一个大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大情境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的内容。
下面说说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里关键和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有的地方进行的”单元情境+提出问题“的试验。
对于一个单元,设计一个大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大情境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的内容。
有的老师在学生学习之后,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的可以研究的问题,这也很好。
比如,在一次小数的认识学习后,我就鼓励身边的小组学生提出想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学生纷纷提出了“小数点的作用是什么”“小数为什么要叫‘小’数”“不是十进分数的分数能否化成小数”“小数和自然数一样也是无限大的吗”等。
有的老师在学生学习之后,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的可以研究的问题,这也很好。
比如,在一次小数的认识学习后,我就鼓励身边的小组学生提出想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学生纷纷提出了“小数点的作用是什么”“小数为什么要叫‘小’数”“不是十进分数的分数能否化成小数”“小数和自然数一样也是无限大的吗”等。
并且他们对于“小数和自然数一样也是无限大的吗”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是片段:生1:我觉得是无限大的。
师:说说你的理由?能举个例子吗?生2:比如说,10000.1比10000大;再多就是100000,100000.1比100000大;再多就是……一直可以再多,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
生3:我觉得自然数有多大,小数就有多大。
因为,自然数的基础上可以再加一个小数,自然数是无限大的,小数就是无限大的。
生4:我补充,1亿加上0.1就比1亿大了。
生1:小数是在自然数上“附加”的,所以如果自然数是无限多,小数就应该无限大。
(大家都表示同意)这里特别有两句话,提醒老师们注意:第一,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
教师要能暴露自己的思考路径,教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供大家思考,遇到情境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后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可以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第二,要鼓励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问题。
这句话是史宁中教授的,我觉得很形象。
比如,小学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去测量,然后用周长去除以直径。
学生就没有“从头思考”,为什么要用周长去除以直径?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能可以到与直径或半径有关,因为直径等于2个半径,所以可以只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那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类比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直径存在着倍数关系呢,不妨测量以后相除看一看。
这个例子,我昨天在家里和我的儿子试了试,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进一步,我又鼓励他思考,接着要想什么。
他说,要想为什么我测了以后不是3倍多,为什么数学家就能得到这么准确的值。
还可以问,为什么是3倍多而不是2倍多。
多么可爱的孩子。
时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进入到核心概念的讨论。
《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核心概念反应了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
与《实验稿》相比,在这10个核心概念中,有一些是新增加的: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有一些是名称或内涵发生较大变化的: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有一些是保持了原有名称,基本保持了原有内涵: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进一步,这10个核心概念可以分成三层。
第一层,主要体现在某一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数与代数领域,空间观念主要体现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数据分析观念主要体现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二层,体现在不同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包括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第三层,超越课程内容,整个小学数学课程都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