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工作机制
综合规划
全国
综合集成 流域
省区 基 础 工 作 专 题 研 究 专 项 规 划 汇 总 分 析
第一产业
林牧渔业
生 产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商饮业 服务业 河道内 河道外 河道外
生 态 环 境
生态环 境功能 生态环 境建设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四)水资源需求预测
•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析,包括人口与城市化进程、 国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等(自下而 上与自上而下结合)
• 定额分析与预测-(技术经济,节水) • 河道外需水预测 • 河道内需水预测 • 生态环境需水-河道内外包(与可利用量结合)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技术大纲
(送审稿)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5月
汇报提纲
• 任务与要求
• 规划特点与突破口
• 技术大纲的作用
• 总体结构及相互关系 • 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任务与要求
• 水资源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 资源需求性加剧 • 资源竞争性加剧
• 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六)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
• 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 主要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 不同水平年水质目标及其容许入河排放量 • 入河污染物总量与污染排放量控制方案(水域与陆域在排 污口结合) • 现状入河污染物削减量 • 规划入河排污量消减量 • 区域产污与排污及其分配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详细说明(水利部文件)

图表目录
附件1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
附件2全国水资源分区
附件3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一、总
(一)导言
1.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8.加强规划的基础工作。要保证基本资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有关规划的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以及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要求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及时提交相关资料与成果(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见附件1)。
9.严格控制规划进度。各地要遵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安排开展规划工作,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严格管理,保证工作进度。对于以往规划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规划工作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
3.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8)(四)工作要求 (9)(五)基本规定 (12)(六)进度安排 (13)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5)(一)基本要求 (15)(二)降水 (16)(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8)(四)河流泥沙 (20)(五)地表水资源量 (20)(六)地下水资源量 (25)(七)地表水水质 (35)(八)地下水水质 (40)(九)水资源总量 (46)(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7)(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3)(一)基本要求 (53)(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4)(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8)(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9)(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60)(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1)(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2)(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3)(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5)(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7)(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8)(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8)(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9)四、需水预测 (70)(一)基本要求 (70)(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5)(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8)(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3)(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4)(六)需水预测汇总 (84)(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4)五、节约用水 (86)(一)基本要求 (86)(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7)(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90)(四)节水潜力分析 (91)(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2)(六)节水方案拟订 (95)六、水资源保护 (98)(一)基本要求 (98)(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9)(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2)(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3)(五)纳污能力计算 (105)(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6)(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8)(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9)(九)地下水保护 (111)(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2)七、供水预测 (114)(一)基本要求 (114)(二)地表水供水 (115)(三)地下水供水 (118)(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20)(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2)八、水资源配置 (126)(一)基本要求 (126)(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8)(三)方案生成 (129)(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30)(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3)(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5)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9)(一)基本要求 (139)(二)总体布局 (139)(三)工程实施方案 (141)(四)非工程措施 (144)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6)(一)基本要求 (146)(二)评价内容 (146)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9)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6)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8)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60)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6)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8)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3)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5)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7)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5)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7)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7)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6)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7)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1)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2)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总8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地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地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地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地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地协调发展,以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地可持续发展.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地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4. 编制《细则》地目地,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地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地定义及确切地内涵,明确采用地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地要求,确保规划地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5.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地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地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7. 各地在执行本《细则》地过程中,请及时与本次规划技术总负责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联系,以便相互沟通,协调解决规划中地技术问题,保证规划工作地顺利进行.8. 各流域机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细则》,编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二)规划思路1. 规划任务.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地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2. 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3. 技术思路.水资源综合规划地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地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地相互关系见图1-2.(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地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地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地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地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地工作提供分析成果.(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地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地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地比选方案.同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地基础上,提出推荐地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3) 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供需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地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地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地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地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地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地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地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地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地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地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地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地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地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地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地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地综合措施及其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4. 规划重点.突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分析、水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地现状以及未来地变化趋势,客观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地问题,为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地基础.在节约、保护地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指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地合理用水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提供政策性建议.做好规划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注重水资源问题地同时,更要重视其与经济社会地紧密联系,做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第二,在注重工程工程布局和规划地同时,更要加强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地安排;第三,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地同时,更要重视水资源地节约与保护,实现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思路、格局、措施地总体安排,规划地对策措施要有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三)规划原则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规划.制定规划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做出总体安排.要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除害兴利结合,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2. 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地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3. 可持续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其他多种水源供水.强化水资源地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4.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地模式与对策,提出各类用水地优先次序,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地重点.5. 依法治水.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要求,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地作用,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地体制、机制、法制问题.制定有关水资源管理地法规、政策与制度,规范和调节水事活动.6. 科学治水.应用先进地科学技术,提高规划地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地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地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地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地水资源综合规划.(四)工作要求1. 协调各类规划关系.为保障规划工作地有序进行,一要协调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地关系,突出综合规划地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并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要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地关系,本次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各尽其职,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工作,经过协调后,在形成流域规划初步成果地基础上,进行全国平衡和协调,再经上下多次成果协调,最后形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 做好与相关规划地有机衔接.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国家计划及相关规划为基本依据.制定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生产力布局以及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防洪减灾、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采用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制约.3. 把握规划深度.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地总体思路、布局与方案,为制定相关专业规划提供依据,要对专业规划地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作用.全国规划重点在流域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进行水资源地宏观配置,把握全国水资源配置地总体框架、发展方向和重点.流域规划重点反映跨省或省际河流地水资源配置和宏观管理,针对流域水资源配置地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把握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地方向和重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地发展状况和水资源特点,按照统一地技术要求和步骤,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水资源地配置与管理.4. 加强规划地组织与协调.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地组织与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地合作,充分利用已有地基础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组织和动员各种力量开展规划工作,保证规划工作地顺利开展.要合理划分规划工作阶段,注重规划各个环节间地协调,适时有序地进行有关流域及区域基础资料和有关规划指标与中间成果等方面地协调与汇总,按时提出阶段性汇总成果.5. 求实创新地编制规划.规划编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水情和各流域、各地区地实际情况,以解决重大水资源问题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和求实精神编制规划.同时,规划编制应具有较高地起点和前瞻性,要在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地新情况和新问题,采用现代地规划手段和方法,按照“四新”(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地要求编制规划.6. 提高规划开放程度.规划要全面总结、合理吸收已有地规划和有关研究成果,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专家地积极作用和规划人员地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地开放程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地意见和建议.7. 协调统一、平衡汇总.本次规划地编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地方式进行.全国按照统一地要求开展工作,对涉及全局性地问题,应提出宏观控制地目标与方向,采取上下协调地方式确定;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进行平衡与汇总.工作方式采取一次性布置任务,分阶段开展工作,保持各阶段工作相互衔接,按照自下而上地方式分批提交规划成果,分期进行阶段成果地平衡、协调与汇总,并按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反复协调平衡.8. 加强规划地基础工作.要保证基本资料地真实性与合理性.有关规划地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以及规划中地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要求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地建设,及时提交相关资料与成果(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见附件1).9. 严格控制规划进度.各地要遵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地部署和安排开展规划工作,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严格管理,保证工作进度.对于以往规划基础相对薄弱地地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规划工作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10. 确保规划成果质量.各层次规划都要严格按照《细则》地要求开展工作,特别要重视与规划有关地基础数据一致性地审查、复核与分析工作,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相互比较、综合平衡,进行数据地合理性分析;对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协调、汇总与平衡.要求各流域机构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统一管理等宏观角度对本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提出地有关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供需预测成果以及配置方案进行统筹协调.(五)基本规定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地范围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地我国全部地区,各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职责范围和分工,组织开展规划地编制工作.2. 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水资源分区是编制规划地重要基础.本次规划采用全国统一地三级水资源分区(详见附件2《全国水资源分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域机构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并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备案.地表水水质评价及保护规划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进行,并需将有关资料及成果归并到相应地水资源三级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主要水功能区地对照关系详见附件3.3. 规划水平年.2000年为基准年,2010年为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中期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水平年.4. 水文系列.本次规划要求水文系列延长到2000年,水资源调查评价按1956~2000年同步系列进行.供需水预测与水资源配置部分涉及调节计算时应尽可能采用长系列.5. 价格与投资估算水平.为使有关经济发展指标及投资具有可比性,要求对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按照当年价和2000年可比价同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缺乏2000年末可比价计算地统计数据,可按照统计年鉴中地环比指数逐年推算.投资估算要求以2002年末地价格水平为准.6. 水资源.除特殊说明外,本次规划所指地水资源是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地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对于可利用地其他水源(含通过集雨工程利用地雨水、处理并再利用地污水、可利用地微咸水以及已利用和规划利用地海水等)在规划中也应根据各地情况,统筹考虑.7. 统计资料地延续性.本次规划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部分对历史用水情况地调查仍采用现“中国水资源公报”规定地用水统计分类(其统计口径简称“原口径”);需水预测和供需分析及水资源配置工作,依照水资源分区,区别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分城镇和农村,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类分别进行(其统计口径简称“新口径”);对2000年地供用水及其相关统计资料,应同时满足“原口径”和“新口径”地要求.8. 本次规划要求提出全口径1地供、用、排、耗水调查统计与开发利用规划.在现状调查及供需水预测中,要求按城镇与农村分别统计供、用、排水现状以及进行供需预测与水资源配置.城镇范围指国家行政设立地建制镇、市、计划单列市和直辖市.除此之外,还要求对国家行政设立地建制市进行单独统计,统计范围现状为建成区2,预测成果范围为规划区.(六)进度安排1. 规划编制工作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阶段一“调查评价”:重点完成水资源分区及计算面积地核定、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已开展)等工作;部署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开发及有关专题研究工作等.阶段二“合理配置”:重点完成节约用水、需求预测、供水预测以及水资源配置等工作.阶段三“实施方案”:重点完成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和规划实施效果检验等工作,并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最终成果.2. 各阶段进度计划为:2002年8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开展工作;2003年10月:基本完成阶段一“调查评价”地工作,完成第一批专题研究工作;①全口径:指评价区范围内地完整成果.2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用设施达到地地区,包括已建成地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机场等.2004年6月:初步完成阶段二“合理配置”地工作,完成第二批专题研究工作;2004年10月:初步完成阶段三“实施方案”地工作;2004年12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机构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2005年8月:提出全国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送审成果;2005年12月: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地审查与上报.二、水资源调查评价(一)基本要求1. 根据我国水文资料积累情况,并考虑系列代表性地要求,全国统一采用1956~2000年(45年)同步期水文系列作为水资源评价地基本依据.2. 对于实测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状况地水文站要进行水量还原计算,对于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而造成天然径流明显变化地水文站要进行天然径流系列地一致性分析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地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3. 考虑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地变化,按近期下垫面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实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地表与地下水资源地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然后将成果归入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4. 为了更好地反映水资源量地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解决大区和小区之间地水量频率组合问题,要求以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为计算分区(以下简称“计算分区”),计算降水量、天然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水资源总量地45年系列成果.5. 根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地水质进行分区评价,并对主要供水水源地进行单独评价.6.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原则,综合考虑河川径流特征、地下水开采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技术经济等因素,估算流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依据.7. 对水资源情势变化较大地水资源分区或行政分区,应分析水资源情势变化地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按照本次制订地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两种情况预测未来水资源量、水质和可利用量地变化趋势.(二)降水1. 绘制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两幅同步期地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编号分别为附图2-2-1和附图2-2-2),以反映多年平均降水量地地区分布规律.(1)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影响地雨量站作为绘制等值线图地主要点据.一般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大地山区应尽可能多选一些站点,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小地平原区着重考虑站点地均匀分布.在点据稀少地地区,可增选一些资料系列较短地雨量站,通过插补延长处理后作为辅助点据.按附表2-2-1内容填报选用雨量站年降水量特征值.(2)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等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成图比例尺自行确定,统一要求根据1:100万电子地图缩放.(3)年降水量等值线线距为:降水量>2000mm者,线距1000mm;降水量800~2000mm者,线距200mm;降水量100~800mm者,线距100mm;降水量50~100mm者,线距50mm;降水量<50mm者,线值25mm.各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4)勾绘等值线时,既要考虑各测站地统计数据,又不能完全拘泥于个别点据,以避免等值线过于曲折或产生许多小地高、低值中心和造成与当地地理、气候因素不相匹配地不合理现象.山区等值线地勾绘,要考虑降水量随地面高程变化地相应关系,但也不应将等值线完全按等高线地走向勾绘;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地形分水岭走向大体一致,切忌横穿山岭.(5)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等值线地分布、走向、弯曲情况及高值区、低值区地位置进行合理性检查.地理因素对年降水量影响地一般规律是:靠近水汽来源地地方降水量要大于远离水汽来源地地方,山地要大于平原,迎风坡要大于背风坡.(6)将本次绘制地等值线图与以往编制地有关图件进行对照,对有明显差异地地区要进行分析论证或做必要地修改.2. 绘制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等值线图,以反映降水量多年变化在地区上地分布规律.图编号为附图2-2-3,线值无量纲.。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前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是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有关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部分的要求,由我院组织编制的,目的是为《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以补充所发《细则》的不足。
为叙述上的便利,本《补充细则》在六~九及十一各部分提供的技术方法除特别指明者外均是针对矿化度M≤1g/L和1g/L<M≤2g/L范围的浅层地下水。
本《补充细则》内容包括:有关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等概念的界定;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各级类型区的划分技术方法;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各成果图件的编图说明及参考图例;各成果表的表式样、填表要求及各量纲单位、精确位数、尾数取舍要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资料条件差异都很大,本《补充细则》列举的技术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各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制订和采用其它技术方法。
此外,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补充细则》中有些要求尚缺少充足的分析研究依据,有些方法应用还不广泛,还可能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希望各地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函告我院,以便修改、补充、更正。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年10月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1.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
赋存在包气带中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以及赋存在含水层中饱和状态的非重力水(如结合水等),都不属于本次规划界定的地下水。
2.地下水在垂向上分层发育。
赋存在地表面以下第一含水层组内、直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具有自由水位的地下水,称为潜水;赋存在潜水以下、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各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8)(四)工作要求 (9)(五)基本规定 (12)(六)进度安排 (13)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5)(一)基本要求 (15)(二)降水 (16)(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8)(四)河流泥沙 (20)(五)地表水资源量 (20)(六)地下水资源量 (25)(七)地表水水质 (35)(八)地下水水质 (40)(九)水资源总量 (46)(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7)(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3)(一)基本要求 (53)(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4)(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8)(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9)(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60)(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1)(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2)(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3)(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5)(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7)(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8)(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8)(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9)四、需水预测 (70)(一)基本要求 (70)(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5)(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8)(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3)(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4)(六)需水预测汇总 (84)(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4)五、节约用水 (86)(一)基本要求 (86)(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7)(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90)(四)节水潜力分析 (91)(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2)(六)节水方案拟订 (95)六、水资源保护 (98)(一)基本要求 (98)(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9)(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2)(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3)(五)纳污能力计算 (105)(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6)(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8)(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9)(九)地下水保护 (111)(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2)七、供水预测 (114)(一)基本要求 (114)(二)地表水供水 (115)(三)地下水供水 (118)(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20)(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2)八、水资源配置 (126)(一)基本要求 (126)(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8)(三)方案生成 (129)(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30)(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3)(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5)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9)(一)基本要求 (139)(二)总体布局 (139)(三)工程实施方案 (141)(四)非工程措施 (144)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6)(一)基本要求 (146)(二)评价内容 (146)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9)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6)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8)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60)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6)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8)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3)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5)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7)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5)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7)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7)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6)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7)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1)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2)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技术规划技术大纲

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7)(四)工作要求 (8)(五)基本规定 (11)(六)进度安排 (12)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4)(一)基本要求 (14)(二)降水 (15)(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7)(四)河流泥沙 (19)(五)地表水资源量 (19)(六)地下水资源量 (24)(七)地表水水质 (34)(八)地下水水质 (39)(九)水资源总量 (45)(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6)(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0)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2)(一)基本要求 (52)(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3)(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5)(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7)(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8)(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59)(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0)(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1)i(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2)(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4)(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6)(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7)(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7)(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8)四、需水预测 (69)(一)基本要求 (69)(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4)(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7)(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2)(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3)(六)需水预测汇总 (83)(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3)五、节约用水 (85)(一)基本要求 (85)(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6)(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89)(四)节水潜力分析 (90)(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1)(六)节水方案拟订 (94)六、水资源保护 (97)(一)基本要求 (97)(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8)(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1)(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2)(五)纳污能力计算 (104)(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5)(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7)(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8)(九)地下水保护 (110)(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七、供水预测 (113)ii(一)基本要求 (113)(二)地表水供水 (114)(三)地下水供水 (117)(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19)(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1)八、水资源配置 (125)(一)基本要求 (125)(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7)(三)方案生成 (128)(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29)(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2)(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4)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8)(一)基本要求 (138)(二)总体布局 (138)(三)工程实施方案 (140)(四)非工程措施 (143)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5)(一)基本要求 (145)(二)评价内容 (145)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8)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5)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7)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59)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5)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7)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2)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4)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6)iii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4)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6)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6)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5)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6)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0)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1)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iv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

全国⽔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利部⽂件)全国⽔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录⼀、总则 (1)(⼀)导⾔ (1)(⼆)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7)(四)⼯作要求 (8)(五)基本规定 (11)(六)进度安排 (12)⼆、⽔资源调查评价 (14)(⼀)基本要求 (14)(⼆)降⽔ (15)(三)蒸发能⼒及⼲旱指数 (17)(四)河流泥沙 (19)(五)地表⽔资源量 (19)(六)地下⽔资源量 (24)(七)地表⽔⽔质 (34)(⼋)地下⽔⽔质 (39)(九)⽔资源总量 (45)(⼗)⽔资源可利⽤量 (46)(⼗⼀)⽔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0)三、⽔资源开发利⽤情况调查评价 (52)(⼀)基本要求 (52)(⼆)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3)(三)供⽔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5)(四)供⽔量调查统计 (57)(五)供⽔⽔质调查分析 (58)(六)⽤⽔量调查统计 (59)(七)⽤⽔消耗量分析估算 (60)(⼋)废污⽔排放量调查分析 (61)(九)供、⽤、耗、排⽔成果合理性检查 (62)(⼗)⽤⽔⽔平及效率分析 (64)(⼗⼀)⽔资源开发利⽤程度分析 (66)(⼗⼆)河道内⽤⽔调查分析 (67)(⼗三)与⽔相关的⽣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7)(⼗四)现状⽔资源供需分析 (68)四、需⽔预测 (69)(⼀)基本要求 (69)(⼆)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4)(三)经济社会需⽔预测 (77)(四)⽣态环境需⽔预测 (82)(五)河道内其他需⽔预测 (83)(六)需⽔预测汇总 (83)(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3)五、节约⽤⽔ (85)(⼀)基本要求 (85)(⼆)现状⽤⽔⽔平分析 (86)(三)节⽔标准与指标 (89)(四)节⽔潜⼒分析 (90)(五)节⽔⽬标与节⽔措施 (91)(六)节⽔⽅案拟订 (94)六、⽔资源保护 (97)(⼀)基本要求 (97)(⼆)⽔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8)(三)⽔功能区⽔质⽬标拟定 (101)(四)⽔功能区纳污能⼒设计条件 (102)(五)纳污能⼒计算 (104)(六)污染物⼊河量估算 (105)(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7)(⼋)地表⽔⽔质保护措施 (108)(九)地下⽔保护 (110)(⼗)与⽔相关的⽣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七、供⽔预测 (113)(⼀)基本要求 (113)(⼆)地表⽔供⽔ (114)(三)地下⽔供⽔ (117)(四)其他⽔源开发利⽤ (119)(五)供⽔预测与供⽔⽅案 (121)⼋、⽔资源配置 (125)(⼀)基本要求 (125)(⼆)基准年供需分析 (127)(三)⽅案⽣成 (128)(四)规划⽔平年供需分析 (129)(五)⽅案⽐选与推荐⽅案评价 (132)(六)特殊⼲旱期应急对策 (134)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案 (138)(⼀)基本要求 (138)(⼆)总体布局 (138)(三)⼯程实施⽅案 (140)(四)⾮⼯程措施 (143)⼗、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5)(⼀)基本要求 (145)(⼆)评价内容 (145)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致性处理办法 (148)附录Ⅱ-2 地表⽔化学类型阿廖⾦分类法 (155)附录Ⅱ-3 地表⽔⽔质趋势回归分析⽇历年与⼗进位年折算⽅法 (157)附录Ⅱ-4 地表⽔⽔质综合指数评价⽅法 (159)附录Ⅱ-5 地下⽔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5)附录Ⅵ-1 ⽔功能区纳污能⼒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法 (167)附录Ⅷ-1 ⽔资源系统⽹络图制作要求 (172)附录Ⅷ-2 ⽔资源供需分析⽔量平衡公式 (174)附录Ⅷ-3 ⽔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6)图表⽬录图1-1 全国⽔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意图 (3)图1-2 全国⽔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意图 (4)图1-3 ⽔资源配置思路⽰意图 (6)图5-1 节约⽤⽔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6)表2-1 地下⽔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览表 (25)表2-2 地表⽔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6)表4-1 国民经济和⽣产⽤⽔⾏业分类表 (70)表4-2 ⽤⽔户分类⼝径及其层次结构 (71)附件1 全国⽔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录附件2 全国⽔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资源分区与⽔功能区划对照表⼀、总则(⼀)导⾔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的⽅针政策,全⾯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形势的变化,着⼒缓解⽔资源短缺、⽣态环境恶化等重⼤⽔问题,⽔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作,并以⽔规计[2002]83号⽂批复了《全国⽔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利部以⽔规计[2002]330号⽂印发了《全国⽔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纲》。
汪党宪_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需水细则(成都会议)

• 预测成果要求:
净需水量、
斗口(井口)以下毛需水量、
取水口毛需水量。 按表4-4-2和4-4-3填报 。
4.2.2 林牧渔畜需水
• 包括林果地灌溉、草场灌溉、鱼塘补水和牲畜用 水等4项。 • 灌溉林果地和灌溉草场需水量预测采用灌溉定额 预测方法,其计算步骤类似于农田灌溉需水量 。 • 鱼塘补水量采用亩均补水定额法计算,亩均补水 定额可根据鱼塘渗漏量及水面蒸发量与降水量的 差值加以确定。 • 为了简化计算,灌溉林果地和灌溉草场需水量可 不分灌区类型、不分降水频率进行需水量预测。 • 预测成果分别按表4-4-4和4-4-5填报。
3.2 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 规划依据:国家、当地政府和行业规划 • 国民经济发展指标按行业进行预测。预测应 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特别是水资源的制
约因素。
• 2000年现状统计数据以“水资源开发利用
情况调查评价”附表3-2-1为基础,补充新 增加的行业数据。
3.2 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 由于火(核)电工业用水的特殊性,除了统计 和预测整个电力工业增加值与总产值指标
2.2 用水户分类
“新口径”:生活、生产、生态,分类见 表4-2。
生活需水:
仅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即原口径中的“小生活”
生产需水:
第一产业(农业):农田灌溉、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高用水工业、一般工业。火核电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商饮业、其他服务业
“原口径” 牲畜用水计入农业;“原口径”城镇公共用 水分别计入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城镇生态用水中。
3.3 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指标
• 畜牧业:根据畜牧业发展规划以及对畜牧产品 的需求,考虑农区畜牧业发展情况和进行草畜 平衡计算后,进行灌溉草场面积和畜牧业大、 小牲畜头数指标预测。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细则是指针对全国范围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的具体细则。
通过制定细则,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护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本文将从细则的主要内容、参与研究的机构和科研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细则的主要内容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对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确定各地区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供需状况,为制定综合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根据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发展需求,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包括水源地保护、供水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水力发电等方面。
3.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确定水资源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工作,包括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等方面。
4.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5.水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推广水资源节约的技术和措施,加大水资源回收利用的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6.水资源科研与技术创新:开展水资源科研和技术创新,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参与研究的机构1.水利部和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工作,承担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负责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地方政府和水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参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
4.企事业单位和专业团体:参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研究,提供实际运作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规划的实施。
三、科研方法1.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2.模型建立和模拟仿真: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型和管理模型,进行模拟和仿真,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空间分析。
(完整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
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
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规计 号文件印发

水利部水规计[2002]330号文件
水利部 2002.08.13
水利部印发《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通知:
按照《水利部、国家计委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 通知》(水规计[2002]83号),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我部组织编制完 成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会 同国家计委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 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要求,又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通过了全国水 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的审议。经领导小组同意,近日水利部将《技术大 纲》印发有关单位,并要求:
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 作,近期重点抓紧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工作的开 展。加强组织协调,密切合作,突出重点,做好典型示范,保证规划编 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加强《技术大纲》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使规划编制人员准确 理解《技术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各项技术要求开展工作,保 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1
水资源调查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水
资
源
综
合
需水预测节约用水Biblioteka 供水预测规划
信
息
系 统
水资源配置
建
设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水
资
源
综
水资源保护
合
规
划
有
关
专
题
研
究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图 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2. 规划重点。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 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 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 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 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 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 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规划要突出水资源 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该项工作包括对全国各地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价,统计各地的水资源储量、水质情况、水文特性等相关数据,并对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2.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根据水资源评价结果,制定全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标和方案。
在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差异和需求,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根据水资源规划方案,制定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制定水资源的使用限额,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措施。
4.水环境治理与修复。
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和修复方案。
其中包括加强对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的监管,推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等措施,以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5.水资源保障与危机应对。
制定水资源保障和危机应对机制,确保国家在干旱、洪涝等水资源紧张情况下能够有效应对。
其中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等措施,以应对突发的水资源危机。
6.水资源技术创新与研发。
鼓励和支持水资源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工作,推动科技进步在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加强对水资源技术创新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支持,促进水资源技术的提升和应用。
以上是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的主要内容。
制定和执行这一细则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的水资源,促进全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7)(四)工作要求 (8)(五)基本规定 (11)(六)进度安排 (12)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4)(一)基本要求 (14)(二)降水 (15)(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7)(四)河流泥沙 (19)(五)地表水资源量 (19)(六)地下水资源量 (24)(七)地表水水质 (34)(八)地下水水质 (39)(九)水资源总量 (45)(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6)(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0)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2)(一)基本要求 (52)(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3)(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5)(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7)(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8)(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59)(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0)(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1)(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2)(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4)(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6)(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7)(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7)(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8)四、需水预测 (69)(一)基本要求 (69)(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4)(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7)(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2)(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3)(六)需水预测汇总 (83)(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3)五、节约用水 (85)(一)基本要求 (85)(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6)(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89)(四)节水潜力分析 (90)(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1)(六)节水方案拟订 (94)六、水资源保护 (97)(一)基本要求 (97)(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8)(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1)(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2)(五)纳污能力计算 (104)(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5)(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7)(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8)(九)地下水保护 (110)(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七、供水预测 (113)(一)基本要求 (113)(二)地表水供水 (114)(三)地下水供水 (117)(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19)(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1)八、水资源配置 (125)(一)基本要求 (125)(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7)(三)方案生成 (128)(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29)(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2)(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4)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8)(一)基本要求 (138)(二)总体布局 (138)(三)工程实施方案 (140)(四)非工程措施 (143)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5)(一)基本要求 (145)(二)评价内容 (145)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规计号文件印发.doc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规计[2002]330 号文件水利部2002.08.13水利部印发《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通知:按照《水利部、国家计委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2]83 号),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我部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会同国家计委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要求,又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通过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的审议。
经领导小组同意,近日水利部将《技术大纲》印发有关单位,并要求:一、各流域机构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技术大纲》,抓紧组织编制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和技术细则,于2002年8月30日前报部审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应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和技术细则的基础上,分解任务,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报所在流域机构审批。
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近期重点抓紧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工作的开展。
加强组织协调,密切合作,突出重点,做好典型示范,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加强《技术大纲》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使规划编制人员准确理解《技术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各项技术要求开展工作,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四、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编制组织机构,落实技术承担单位,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面组织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水利部2002-08-13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1)(二)规划思路 (1)(三)规划原则 (6)(四)工作要求 (7)(五)基本规定 (9)(六)进度安排 (9)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1)(一)基本要求 (11)(二)降水 (12)(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2)(四)河流泥沙 (13)(五)地表水资源量 (13)(六)地下水资源量 (14)(七)地表水水质 (16)(八)地下水水质 (17)(九)水资源总量 (19)(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20)(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22)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24)(一)基本要求 (24)(二)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 (25)(三)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2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26)i(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27)(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28)(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29)(八)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29)(九)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31)(十)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31)(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32)(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33)(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33)(十四)现状供需分析 (34)四、需水预测 (35)(一)基本要求 (35)(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37)(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39)(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41)(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41)(六)需水量汇总 (42)五、节约用水 (43)(一)基本要求 (43)(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43)(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44)(四)节水潜力 (45)(五)节水方案 (46)六、水资源保护 (47)(一)基本要求 (47)(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48)(三)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48)(四)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49)ii(五)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49)(六)地下水保护 (50)(七)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51)七、供水预测 (52)(一)基本要求 (52)(二)地表水供水 (52)(三)地下水供水 (54)(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54)(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56)八、水资源配置 (58)(一)基本要求 (58)(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60)(三)方案生成 (61)(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61)(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62)(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 (63)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64)(一)基本要求 (64)(二)总体布局 (64)(三)实施方案 (65)(四)非工程措施 (66)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68)(一)基本要求 (68)(二)评价内容 (68)附件 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审查会审查意见附件 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会议纪要iii1一、总则(一)目标与任务1.总体目标。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利部文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是中国国家水利部所制定和发行的重要文件之一。
本文件主要是为了从技术层面出发,促进全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首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明确了水资源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规划的目的是要贯彻落实国家水资源政策,切实保障国家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任务方面,则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编制统一的水资源规划,确保各地区水资源共用、转移和优化配置。
其次,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对于水资源的核心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细则中提到,要以水量、水质、水文循环和水环境为核心要素,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规划。
其中,水量指的是水资源的总量、分布、变化和调控;水质指的是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水质标准、水产业和节水措施;水文循环则是指水的循环、蒸发、降雨、空气湿度和气象情况;水环境则是指水资源周边生态环境。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还明确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文件提出了全面保护、节约利用、统筹规划、立体开发、分步实施、注重效益等原则。
其中,全面保护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意味着水资源要从保护起点开始,避免污染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另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还明确了水资源的管理措施。
其中,制定水资源管理办法和水资源保护条例成为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
通过设立水资源监测站和水资源定量调度中心,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监测和动态管理。
同时,推行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包括水价改革、水资源市场化、推进农村水利改革等方式,从根本上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
总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旨在为全国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指导。
如此规范的水资源管理手段,将为推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有助于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工作组二○○三年七月目录前言 (1)一基本要求 (1)二工作程序 (3)三水功能区划复核补充与调整 (4)(一)水功能区复核 (4)(二)补充与调整 (6)(三)水质目标值拟定 (7)四污染源排放量调查与估算 (8)(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8)(二)污染源排放量估算 (8)(三)合理性分析 (9)五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10)(一)污染物入河量调查 (10)(二)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1)(三)污染物入河量统计 (12)六规划水平年污染源排放量预测 (12)(一)预测方法和步骤 (12)(二)生活污染源预测 (13)(三)工业污染源预测 (14)七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预测 (15)(一)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系数确定 (15)(二)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15)八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16)(一)基本概念界定 (16)(二)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7)(三)纳污能力计算 (18)九规划水平年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9)(一)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19)(二)陆域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 (19)十面源污染估算与控制 (20)(一)面源污染调查与估算 (20)(二)面源污染控制 (21)十一规划措施 (21)(一)保护措施 (21)(二)治理措施 (22)(三)保障措施 (23)十二投资匡算 (24)附表 (26)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参考计算方法 (30)(一)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30)1.一般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模型 (30)2.感潮河段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迁移方程 (30)3.均匀混合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均匀混合模型 (31)4.非均匀混合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非均匀混合模型 (31)5.具有富营养化趋势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32)6.宽阔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二维水质模型 (32)(二)主要参数估值 (33)1.综合衰减系数 (33)2.分散系数Ex、Ez (34)附录Ⅵ-2 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编码方法 (35)(一)编码说明 (35)(二)编码方法 (35)前言2002年8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下发以来,经一年的试行,各地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也出现对细则中水资源保护内容理解上不一致、难以操作等问题。
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水浇地
林牧渔业
灌溉林地
灌溉草场
牲畜
鱼塘
第二产业
工业
高耗水工业(纺织、造纸、石化、冶金)
一般工业
火(核)电工业
建筑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商饮业
商饮业 Biblioteka 务业 服务业 生 态 环 境
生态环 境功能
河道内
河道功能
河口生态环境
赵庄绸栅慷炉玉偷步窝芍葛亢描哪残肯词宦任皆煽锥颐嘴张凶仿籍享砍毗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一、任务与要求
规划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综合性 规划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防洪减灾、生态环境建设等有关规划密切协调和衔接-新时期治水方略 政府组织实施的资源规划-水事规则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脐到冲席璃缄冠述到违激疮腾挖怂南恳铁篮伞颠话卢谎弱算十掠漱韧妆慢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历史与现状结合(1980~2000) 重视水资源利用与消耗机制分析 节点与区域供用水口径平衡 对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区分 供用排耗水量协调与平衡(节点与区域平衡) 经济社会指标与用水口径统一
渣服建搭酿斯乖膨伍妇吞规菱辉缮侥联肖似子拉第羊愿悦港齐宜退栖兄俯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三、技术大纲的作用
要科学合理地界定有关概念 要界定各部分工作间的协调关系 要界定按照什么思路开展工作 要界定对成果的要求与表述 要界定各项成果干什么用 一些具体方法可在技术细则中界定 给流域和省区一定的余地、突出重点
儿闻突葬撕阀挣噎揩限玲隧奸疮齐喘败顶孟舍展嗽楷郎晦拦荔仆葫雏惰歹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与技术标准

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与技术标准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各国制定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管理办法与技术标准。
下面将从水资源的保护、管理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水资源保护1.水源地保护水源地是水资源的重要起始点,必须保持其水质清洁和水量充足,以保证整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和完善水源地保护区划,且在水源地周边区域严格控制污染源,禁止非法采矿等破坏性行为。
2.水土保持为避免水资源流失和土壤侵蚀,需建立水土保持制度和技术标准。
重要措施包括合理开展植被建设,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并对必须进行土地开发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批,避免对水资源和土壤造成破坏。
3.水质保护水质保护包括源头治理、排污管理和紧密监测。
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系统,明确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强对各类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的监管,严禁非法排污和乱排乱倒情况的发生。
二、水资源管理1.水资源调查和规划水资源调查是制定合理水资源规划的基础。
调查内容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质、水位等的分析和评估,根据调查结果编制水资源规划,明确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2.水资源分配和配额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机制,明确各部门和地区的水资源配额。
对特定行业和用水单位,制定合理的用水指标和限额,严格执行水资源配额管理制度,鼓励节水型企业的发展。
3.水资源保护税收政策依据水资源使用的量和质,对超过规定标准的污染者征收污水排放费用。
对于生态保护区、水源地等重点地区,可以实施更为严格的税收政策,以引导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三、水资源综合利用1.农业节水与灌溉技术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推动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的使用,提高农田用水利用效率。
合理制定农业用水计划,结合气象和土壤水分监测结果,科学安排农田灌溉计划。
2.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进行蓄水和净化处理,以便后续再次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工作组二○○三年七月目录前言 (1)一基本要求 (1)二工作程序 (3)三水功能区划复核补充与调整 (4)(一)水功能区复核 (4)(二)补充与调整 (6)(三)水质目标值拟定 (7)四污染源排放量调查与估算 (8)(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8)(二)污染源排放量估算 (8)(三)合理性分析 (9)五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10)(一)污染物入河量调查 (10)(二)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1)(三)污染物入河量统计 (12)六规划水平年污染源排放量预测 (12)(一)预测方法和步骤 (12)(二)生活污染源预测 (13)(三)工业污染源预测 (14)七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预测 (15)(一)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系数确定 (15)(二)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15)八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16)(一)基本概念界定 (16)(二)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7)(三)纳污能力计算 (18)九规划水平年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9)(一)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19)(二)陆域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 (19)十面源污染估算与控制 (20)(一)面源污染调查与估算 (20)(二)面源污染控制 (21)十一规划措施 (21)(一)保护措施 (21)(二)治理措施 (22)(三)保障措施 (23)十二投资匡算 (24)附表 (26)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参考计算方法 (30)(一)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30)1.一般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模型 (30)2.感潮河段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迁移方程 (30)3.均匀混合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均匀混合模型 (31)4.非均匀混合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非均匀混合模型 (31)5.具有富营养化趋势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32)6.宽阔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二维水质模型 (32)(二)主要参数估值 (33)1.综合衰减系数 (33)2.分散系数Ex、Ez (34)附录Ⅵ-2 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编码方法 (35)(一)编码说明 (35)(二)编码方法 (35)前言2002年8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下发以来,经一年的试行,各地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也出现对细则中水资源保护内容理解上不一致、难以操作等问题。
为确保规划的统一性、完整性,增强可操作性,加快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进程,有必要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技术细则进行补充修订。
本次修订对以下内容做了进一步明确和界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技术路线,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内涵,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基本资料和有关成果按水资源三级区归并等要求,并按照规划工作程序对章节顺序进行了调整,可作为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的依据。
一基本要求1.水资源保护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以及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等内容。
本技术细则主要针对地表水资源的保护,不包含地下水保护及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内容。
2.地表水资源保护重点是水质的保护,主要考虑点污染源的污染防治。
对于面源以污染类型区为单元,调查和估算其现状污染,结果归并到水资源三级区。
面源污染严重的地区,提出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3.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现状水质评价、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应与水功能区划的范围保持一致。
本次规划范围确定为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功能区划的范围。
4.规划水平年:规划基准年为2000年,规划水平年为2010、2020和2030年。
5.水功能区水质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并参照《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91)等。
6.规划目标:保护区、保留区和缓冲区,各规划水平年一般应维持其水质状况不劣于现状水质,并控制污染物不超过现状污染物入河量;饮用水源区和需要改善水质的保护区,应在2010年前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余水功能区,原则上应在2020年,最迟在2030年以前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拟定。
7.江河、湖库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全国统一采用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湖库增加总磷和总氮指标,以分析其富营养化情况;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选本地区的主要污染物为控制指标,但全国统一规定的控制指标必须作为各地规划指标。
8.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计算应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水资源配置”中有关河道内用水的成果相协调。
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2010年以前用现状水量计算功能区纳污能力;2010年以后,用规划条件水量计算功能区纳污能力,为了便于区分,前者称为现状纳污能力,后者称为规划纳污能力。
在制定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时,应注意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变化。
9.规划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按水资源三级区进行成果统计,各水功能区统计和计算成果均按照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之间的对应关系,归并到水资源三级区,包括现状及各规划水平年污染物排放量、入河量、纳污能力、控制量、削减量等,拟定防治对策措施,并进行投资匡算。
10.应提交的地表水资源保护成果(包括电子版)如下:①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②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篇章③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保护规划④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篇章⑤相关的表格及图纸⑥相关的数据库。
二工作程序工作程序见框图。
工作程序框图1.根据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进行的水功能区划,复核、补充和调整水功能区,划分与水功能区对应的陆域范围,调查污染源及排放量,调查入河排污口及污染物入河量,对开发利用区各二级功能区及部分缓冲区拟定现状设计条件,计算现状纳污能力,并归并到水资源三级区,确定污染物现状削减量。
2.对各规划水平年,进行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的预测,开发利用区各二级功能区及部分缓冲区,拟定规划设计水量,计算规划纳污能力并归并到水资源三级区,确定各功能区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3.对于难以划分水功能区对应的陆域范围或资料欠缺的地区,可将水资源三级区直接作为计算单元,计算水资源三级区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总量,然后根据水量、国民经济产值、人口等,将入河量分配到各水功能区。
三水功能区划复核补充与调整按照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水功能区划工作的安排,2000年全国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水功能区划。
根据《中国水功能区划》(试行),水功能区划分为两级区划,一级区分为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
二级区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
水功能区的定义、划分方法,参见《中国水功能区划》(试行),水功能区水质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水功能区的复核、补充与调整应以《中国水功能区划》和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的水功能区划为基础进行,根据规划确定需要复核或补充水功能区划工作的水域,补充水功能区划成果,对区划成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必要时可对水功能区类型、长度等进行局部调整,成果填报水功能区登记表6-3-1和6-3-2。
(一)水功能区复核1.水功能一级区复核首先复核保护区,然后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最后复核保留区。
具体方法如下:(1)保护区: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水域全部划为保护区;对于地(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则根据区内水域范围的大小,及其对水质有无严格要求等方面确定是否将其划为保护区。
对于已经建设或在规划水平年内将会实施的大型调水工程水源地、调蓄水库及其主要输水线路,划为保护区;对于在规划水平年内不会实施的,则划为保留区。
重要河流的源头一般划为源头水保护区,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应划为保护区。
(2)缓冲区:省界(际)水域或用水矛盾突出的地区水域划为缓冲区。
用水矛盾突出的地区是指上下游地区间或部门间矛盾比较突出、存在争议的水域。
如上游开发利用区与下游保护区相接时,两区之间应以缓冲区连接。
(3)开发利用区: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对水域有各种用水和排水要求的城市江(河)段划为开发利用区。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采用可采用“三项指标法”衡量,即以工业总产值、非农业人口和城镇生产生活用水量等三项指标的排序来衡量开发利用程度。
对于指标排序结果虽然靠后,但现状排污量大,水质污染严重、现状水质劣于Ⅳ类的,或在规划水平年内有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城镇河段也可划为开发利用区。
(4)保留区:划定保护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后,其余的水域均划为保留区。
保留区是指目前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为将来可持续发展预留的后备资源水域。
国界河流的出、入境河段划为保留区。
2.水功能二级区复核首先,确定区划具体范围,包括城市现状水域范围以及城市在规划水平年2030年涉及的水域范围。
同时,收集划分功能区的资料:水质资料;取水口和排污口资料;特殊用水要求,如鱼类产卵场、越冬场,水上运动场等;收集陆域和水域有关规划资料,如城区的发展规划,码头规划等。
然后,对各功能区的位置和长度进行协调和平衡,避免出现低功能到高功能跃变等情况。
最后,考虑与规划衔接,进行合理性检查,对不合理的水功能区进行调整。
具体方法如下:(1)饮用水源区,主要根据已建生活取水口的布局状况,结合规划水平年内生活用水发展要求,将取水口相对集中的水域划为饮用水源区。
划区时,尽可能选择上游或受其他开发利用影响较小的水域。
(2)工业用水区,根据工业取水口的分布现状,结合规划水平年内工业用水发展要求,将工业取水口较为集中的水域划为工业用水区。
(3)农业用水区,根据农业取水口的分布现状,结合规划水平年内农业用水发展要求,将农业取水口较为集中的水域划为农业用水区。
(4)渔业用水区,根据鱼类重要产卵场、栖息地和重要的水产养殖场位置及范围划分。
(5)景观娱乐用水区,根据当地是否有重要的风景名胜、度假、娱乐和运动场所涉及的水域划分。
(6)过渡区:根据相邻功能区的用水要求确定是否设置过渡区。
其范围,现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来确定,低功能区对下游高功能区水质影响较大时,过渡区的范围应适当大一些,规划时根据纳污能力计算结果对范围进行复核。
(7)排污控制区:排污口较为集中,且位于开发利用区下游或对其它用水影响不大的水域可设置排污控制区。
排污控制区的设置和范围应从严掌握。
(二)补充与调整1.补充与调整的原则(1)已经政府批准的水功能区原则上不做调整。
(2)为便于规划成果的分析和后期水功能区的管理,同一个水功能区原则上不跨水资源三级区和省区(缓冲区除外),跨地级市的开发利用区原则上按市界进行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