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教学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JS于常见的体育教学项目,这说明田径教学对大学生群体综合体能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受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化影响,强调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改書心理健康及提升体能素质早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从大学生群体角度来看,田径教学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群体多方面的素质水平,由此可见田径不仅能増强大学生的机体素质,也能有效保障其健康心理状态。
如何做好高校田径教学工作,已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
鉴于此,本文针对"高校田径教学对促进学生124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1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
1.1认知过于片面
当下我国高校田径教学更为看重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尤其是具体教学期间,多数体育教师往往忽略培养学生的田径学习兴趣,难以充分发挥田径项目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结合大量实践调查案例可以发现,我国多数高校大学生机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均呈现出下降趋势。
部分大学生群体怕苦怕累,不能直面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
大学生群体不健康的身心状态不利于其日后长远发展,也无法保证高校田径的教学效率及质食。
1.2重视程度不足
深受传统教学理念及教学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始终停留在普及文化知识、提升就业率阶段,过于强调大学生群体的文化水平,忽略了体育教学的职责及作用。
体坛博览
滞后的教学理念是导致高校体育田径教学无法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同时,多数高校主张根据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安排田径教学任务,导致其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多数学生不愿意投入田径运动之中,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田径教学效果。
如何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革新及优化田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如今已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
1.3选修热情较低
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化,院校公开课类型及数量渐渐增多,越来越多高校将田径教学纳入选修课范畴。
但是,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枯燥的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调动其学习热情及积极性,以至于田径课程选修率相对较低。
有统计数据显示,约有40%的学生认为田径课程可有可无,约有7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选修田径课程。
这说明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选修热情相对较低,尚未从根源上认识到田径课程的价值,以至于无法充分发挥田径课程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2田径教学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2.1增强体能素质
大学生体能健康状况与学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换而言之,大学生体能健康是保证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
田径不同于其他项目,其运动类型相对丰富,包括投、跳、跑、走等,高校体育教师积极组织田径教学,能充分发挥其田径运动项目的应用优势,最大程度增强大学群体的机体素质,改变其体能状况。
同时,提倡大学生广泛参与田径运动项目,能加快其机体新陈代谢速度,促进神经系统及运动肢体更为协调,进一步提升学生身体器官功能。
2.2培养锻炼习惯
田径运动项目的类型相对多样,结合调查资料可以发现,慢跑及快走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健身运动形式。
由此可见,田径运动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相对理想且应用广泛的运动健身项目,往往被视为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
同时,田径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不需要专业的运动器材且对于运动场地的要求相对宽泛,具有简单性及易学性等鲜明特点。
此外受群体特殊性影响,其可支配的经济开销相对有限,而田径运动不需要额外花费,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群体,甚至田径运动不受场地及人数局限。
2.3磨炼意志品质
大学生机体水平与个体情绪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身体机能始终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可帮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个体情绪。
除保证身体机能有效运转外,高校积极组织田径教学能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
同时,田径运动明确要求所有参与的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的耐力及爆发力。
广泛参与田径运动能有效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及勇敢顽强的品质具有显著作用,甚至可促使大学群体养成坚持锻炼的生活习惯,真正排解不良情绪及学习压力。
3高校田径教学的实蹲措施
3.1拟定教学计划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高校体育教师应综合考虑田径项目的特殊性,包括田径教学的时长及学生其他课程的时间,尽量向学生提供完整的田径训练方案,拟定可行的田径运动教学计划,以达到完成田径运动教学任务的目标。
根据学生自身机体素质及体育锻炼差异化需求,提倡体能相对较差的学生选修田径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机体素质,满足其强身健体要求。
同时,重新编写田径教学大纲,以田径项目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为切入点,选择适合高校学生训练的方法及要点,根据学生体能水平,合理调整当下的教学内容。
3.2丰富教学形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以强身健体为核心目标,通过设置多样化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尽量摒弃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
可将游戏项目与体育训练相结合,不断丰富现有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具体教学期间,体育教师可引进比赛项目或游戏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设置类似"冲关大挑战”等体育竞技环节,创设紧张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建立紧张刺激的教学体验,严格控制游戏项目或比赛项目的参与难度,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直至收获体育锻炼的乐趣。
3.3提升教学水平
除融入创新理念外,还要求相关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观看视频课程讲解的方法,填补自身田径教学知识的不足,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其他院校进修或学习,交流积累更多教学经验,以达到及时更新田径教学理念的目标。
同时,鼓励体育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彼此取长补短,大大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组织培训及演讲等活动,帮助优秀教师间互动及分享各种实践教学经验,有助于打造全新的田径教学模式,塑造更为优质的教学环境。
3.4改变教学理念
新形势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新型教学理念所替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高校改变原有的田径教学模式,革新田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田径教学活动,将因材施教理念与现有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具体训练期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田径能力划分各个学习小组,针对竞技性较强的学生建议其参与难度较大的项目,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建议其选择相对简单的项目,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真正意义上做到满足田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放松身心的作用。
4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田径是髙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高低与学生机体素质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旦忽略田径教学,则难以发挥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同时,当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机体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升的问题。
这说明促进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不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而且还能体现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创新性。
因此,相关高校体育教师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持续革新田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田径教学内容,侧重于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田径运动的热情及积极性,激发其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保证大学生群体身心始终处于健康状态,进一步为促进我国高校田径教学水平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
李梦阳,女,重庆涪陵人,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H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