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
在古代,表示茶的字很多,在"茶"字形成以前,槚、蔎、茗、荈、荼等都曾用来表示茶。
1. 槚(音"jiǎ")
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出自辞书之祖《尔雅》的"释木篇",书中有"槚,苦荼"的释义,这是对茶最早的文献记载。
2. 蔎(音"shè")
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是茶的别称。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蔎,香草也,从草设声。
"蔎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蔎借指茶。
西汉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蔎。
"但以蔎指茶仅在蜀西南,应属方言用法。
3. 茗(音"míng")
即茶,引申义为由嫩芽制成的茶。
出自《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茗"古通"萌",《说文解字》中:"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
""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
后来"茗""萌""芽"进行了分工,以"茗"专指茶的嫩芽。
现在,"茗"已成为"茶"的雅称。
4. 荈(音"chuǎn")
专指茶,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
"荈"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中"荈诧"一词。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荈"用得较多,如《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有"曜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荈以当酒",就是以茶代酒。
晋杜育作《荈赋》,南北朝《魏王花木志》中载:"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
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隋唐后,"荈"字少用,逐渐被"茗"字所取代。
5. 荼(音"tú")
本义为一种苦菜,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
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
"荼"字最早见于《诗经》。
《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
《诗经》中出现的几处荼,指的是茶、菜或是草?历代说法不一,而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其中写道"槚,苦荼"。
郭璞《尔雅注》曰:"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
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
"
6. 从"荼"到"茶"
史料证明,从"荼"字演变成"茶"字,始于汉代,但那时还没有"茶"的字音。
唐代,唐玄宗撰《开元文字音义》中首见"茶"字,但唐初"茶"字与"荼"字通用。
中唐时期,陆羽著世界
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规范了"茶"的语音与书写符号,将"荼"字减去一画,一律改写成"茶"字,使"茶"字从一名多物的"荼"字中独立出来,从而确立了一个形音义兼备的"茶"字,结束了茶的称呼混淆不清的历史。
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广为流传,并一直沿用至今。
7. "茶"字的寓意《茶经》问世后,"茶"字逐渐流传开来并得到普遍使用。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寓意,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传播最广。
第一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
"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
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
倡导人们回归自然。
第二种,以"茶"字象征长寿。
"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
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意为二十)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
因此,古代文人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以茶祝寿,寄托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