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作者:张清雅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7期
电视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
解说词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它在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立足定义之上,总结分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造特点。
在近几年的电视屏幕上,诸多形式的电视节目百花争艳。
从《舌尖上中国》红遍中国后,电视纪录片渐渐成为大众街头小巷热议的话题。
电视纪录片也渐渐培养了一群忠实的受众。
与此同时,广大编创人员则以一种审美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不断推出具有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如纪录片《京剧》。
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表明,我国纪录片的水准已日趋成熟。
一、定义界定
(一)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
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二)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指口头上解释说明。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
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创作,是节目创作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
解说词可直接影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认知,与电视影像相结合,还可以烘托意境、渲染气氛,是电视声音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
解说词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节目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写作中要根据电视节目类型来给解说词一个准确定位。
以下,我主要从电视纪录片特点,来详细说明电视解说词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京剧》在第一集《定军山溯源》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
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画面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
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要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目的是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
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画面已经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
因此,在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
如果画面已经提供了的信息,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赘述了。
就是说,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
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的诠释;又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在《京剧》中,解说词写到:“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从这一天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将多了一个以这座城市命名的一种古老戏曲的名字:京剧。
”这些内容画面无法表现,解说词起到了普及背景知识的作用。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要说明的东西交代清楚。
(三)解说词的表现主题、意境营造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
因此,意境的营造也就构成了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
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
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个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就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例如《京剧》结尾处,画面尽情展示了京剧的博大精深,解说词则充满了大气:
“时光的流逝,将一份百转千回的美丽时尚,变成了一份博大精深的厚重遗产。
时至今天,京剧已经走过了两百年漫漫征程。
两百年的卑微、屈辱或荣耀、风光,两百年的苦闷、彷徨或呐喊、抗争,京剧如同一个无所不在而又不知疲倦的精灵与使者,以自己载歌载舞且歌且行的亘古姿态,既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奉献了两百年的温暖、欢娱和力量,更见证、亲历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从黑暗贫穷向光明富强的艰难转型。
”
显而易见,此段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
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在这里,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语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这种意境,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
(四)精彩的解说词是作者创作才华的体现
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同时,优美、有文采的解说词还能为后期的配乐、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创造更多艺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完美,使所有看过片子的观众都为之折服。
在纪录片《京剧》说道“真刀真枪的舞台交锋演绎着情节曲折的连台本戏,京剧的“听戏”时代,已率先在这座城市向“看戏”时代让渡。
”在此,从“听戏”到“看戏”,形象的写出京剧转折的重要时刻,扩大了电视画面的表现空间,为画面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表现领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纪录片解说词的实质是配合画面语言的一种引导,它启发着观众的思索与联想。
它本身是“说明性”文字,本身不提倡富有形象性,它的形象感是观众在解说词的引导下投入画面语言进行再想象的结果。
它运用冷静客观的语言创设观众思索的空间,用朴素凝练的叙述巧妙地调动观众的想象。
如是种种,无不体现着纪实美学的最高追求——真实,即电视纪录片最根本的艺术性。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