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0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2020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练习
【复习目标】
1、认识并总结出诗歌赏析常见的题型、考点及答题方法。
2、通过练习来巩固做诗歌赏析题的方法,加深对课内诗歌的理解。
考点分析(第一课时)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江面碧波荡漾,白色的小鸟,掠翅江面,格外醒目,山青翠欲滴,盛开的鲜花,简直像燃烧的火焰,红艳无比。
(重点是描绘出几种景物的颜色。
2分)(内容形象)
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作者通过本诗抒发了思乡盼归之情。
(思想感情2分)
3、“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答:“燃”突出了花朵色彩的火红、艳丽(1分),同时与“青山A”相互映衬,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分)(表现手法)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本诗绘形绘色,突出了景物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写桃花、柳丝、春雨等,抓住了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用“红”、“绿”、两字,使景物色彩鲜亮怡目;渲染了桃花、柳丝在春雨、水雾中的婀娜多姿,柔和可爱;诗句细致描绘,层层渲染,构成了一副浓墨重彩的美丽的图画。
(内容形象表现手法)
2、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答:营造了清晨一种清幽的意境,如诗歌最后一句用“莺啼”的声音衬托了“犹眠”的静。
(或用“未扫”、“犹眠”等写出了幽静也可)(内容形象思想感情)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答:黄四娘家鲜花盛开景象的描绘。
黄四娘家的庭院花团锦簇,把人行小路都遮盖了,那千朵万朵花把枝头都压低了。
诗人用夸张手法来写花的繁盛。
后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花香。
花香招来了蝴蝶,花香引来了黄莺,那留连忘返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那歌喉宛转的黄莺也不停地啼鸣,真是鸟语花香的世界。
(内容形象)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留连”、“自在”是用拟人手法,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自己不也自由自在于此花园留连忘返吗(思想感情)
春雪韩愈
新春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1、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因看到刚刚长出的草芽而吃惊(1分);“惊”字写出了诗人见到春色来临的
新奇、惊讶、欣喜的感情(2分,没有达到“惊”、和“喜”内容的只给1分)(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拟人手法(2分,答比喻1分)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充满活力,富有情趣(1分,答到1点就给分)(表现手法)
从中考诗歌的问题和答案情况分析可以得出中考诗歌的考核重点在:内容形象,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三大块。
解题方法指导:
1、思想感情类:常见问题格式:(1)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全诗)
(2)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字词)
知识储备:
复习时我们要清楚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大体哪些。
主要有以下几类: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生活哲理……
2、内容形象类:常见问题格式: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知识储备:
这些题考查的都是对诗歌的内容形象的理解。
回答此类题应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合情合理但却细致入微的描述。
既不失本意,却能更显本色,既是对诗的翻译,更是对诗意的进一步的描述。
3、表现手法类:常见提问格式:
(1)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3)“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知识储备:
(1)大外着眼——重在句篇写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衬托、对比、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2)小处着手——重在炼字
①品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②品形容词:形容词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应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③品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时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阅读训练(第二课时)
(一)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3分)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终。
以“”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
4、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3分)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2)赏析:
(三)次北固山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答:
(四)阅读《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7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2分)
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3分)
9、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突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2、“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请你写出探究的结果。
(六)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请你将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1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感(1分) 和孤独寂寞之情(1分)。
2、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3、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4、(1)争、啄。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
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分)
6.“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7、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9、老朋友们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0、“幽”和“深”这两个词语都含有“清净,幽静,清幽”之意,环境特点也在于此。
11、)“寓情于景”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由所写景物(山光),一个“悦”字可从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一个“空”字也可感受到人物心中尘世杂念全消之心境的宁静。
这样,诗人欢快与空灵的心境也就跃然纸上。
12、运用“反衬”的写作手法,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写静”的妙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13、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14、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二、诗歌鉴赏
2.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再加上情感。
此题为,概括出所描绘的场面特点即可。
“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练兵前分享牛肉的热闹场面,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B“增添了悲凉之气”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下得好。
“秋”在这里指的是“秋天”的意思,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秋”字点明了作者回忆中战争的季节,也表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肃杀的气氛。
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结合词的上片,说说这首“壮词”是如何描写“壮景”的?
2.“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示例一:回忆梦中情景时,调动多种感官,构成形与声的军营画面;示例二:引用“八百里”的典故,写出官兵分食的豪壮情景;示例三:“沙场秋点兵”,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写出主帅的威力,组成壮美雄豪的景象。
2.对军营的生活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作者年迈无法实现理想,充满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意思为“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如: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分析:“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
“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
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达了作者年迈无法实现理想,充满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菩萨蛮①
[宋]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
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释)①该词作于诗人晚年。
作者晚年遭逢厄运,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上片“______”和“______”两句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
2.“插花还起舞”和“把酒共留春”两个行为,展现了词人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
1.“老夫争肯输少年”“醉后少年狂”
2.洒脱、旷达乐观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具体考查对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的两句诗的提取。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如可分别提取“老夫争肯输少年”和“醉后少年狂”作为答案。
这两句都流露出词人桀骜不驯、老当益壮的心境。
2.考查对诗句所表达的生活状态。
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春光。
让我们举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让花儿笑人们不懂惜春。
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开阔洒脱的胸襟。
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①
独怜②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③无人舟自横。
注:①韦应物:中唐前期诗人,先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但是无能为力。
②独怜:唯独喜欢。
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急”字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3.这首诗情景交融,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并揣摩这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第一句从视觉角度,第二句从听觉角度,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
2.春水上涨,水流迅疾。
3.注意要将“横”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并将景物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联系。
示例一:在郊野的渡口,看不见人迹,只有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斜在水边,潮水不断拍打它的这沿,它无助地晃动着。
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对现实无力而茫然的心情。
示例二:在夜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经没有人渡船,只有一条小船悠闲自得地飘荡在水面,任意东西。
可以看出作者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角度的理解。
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上有黄鹂深树鸣”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
通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勾勒出了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宁静的意境。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春潮带雨晩来急”中的“急”字,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携着春雨的情形,突出了春水上涨,水流迅疾的景象。
3.试题分析:(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
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
本题作答要抓住“野渡”“舟”两个意象来设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小船在水中任意漂浮的景象。
(2)诗人用“野渡无人舟自横”写出了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即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感伤的情怀。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6.诗歌赏析。
(甲)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南乡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
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既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
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野望》中: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
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南乡子》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C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
“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
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两句诗的画面。
(不少于50字)
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示例:四野茫茫,夜色深深,令人黯然神伤。
我坐在船头,送君归去,心中颇多不舍。
此刻,两岸草丛中的蟋蟀那如泣如诉的悲鸣声,声声入耳,真令人肝肠欲断。
(不少于50字)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抒发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秋夜”“阴虫”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10.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②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