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丽江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据统计,我国每天约有7000人死于心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戒烟可以降低冠心病死亡风险
B.长期精神紧张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
C.均衡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D.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大心脏病的发病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尽量少吃动物类脂肪,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等等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详解】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第一大杀手,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遗传高血压,外因是主导,有很多,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糖等,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的方法就是改、动、保。
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
生活方式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对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
以上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别属于()
A.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B.迁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
C.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D.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管理
【答案】A
【解析】建立的东北虎繁育中心以保护东北虎,属于迁地保护;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属于就地保护;将捕杀藏羚羊的偷猎者绳之以法,属于法制管理。
3.长期居住在威海的人不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这是因为威海()
A.没有该传染病的传染源B.出产的海产品中含碘丰富
C.环境保护好,空气质量优良D.经济发达,居民的营养可以得到保障
【答案】B
【解析】
【分析】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物质,体内长期缺碘就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甲状腺的发育,就会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
国家为了预防大脖子病,在缺碘地区强制推广加碘食盐。
【详解】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物质,体内长期缺碘就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甲状腺的发育,就会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国家为了预防大脖子病,在缺碘地区强制推广加碘食盐.另外多吃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也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威海出产的海产品中含碘丰富,因此,长期居住在威海的人不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4.如图是大肠杆菌示意图,分析其细胞结构,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①是大肠杆菌的运动结构
B.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结构②
C.⑤不是真正的细胞核,但其内部有遗传物质
D.大肠杆菌通过产生芽孢的方式繁殖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①鞭毛、②荚膜、③细胞壁、④细胞膜、⑤DNA集中的区域、⑥细胞质。
【详解】
大肠杆菌有①鞭毛,是细胞的一部分,能帮助大肠杆菌运动,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面还有较厚的②荚膜,⑤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其内部有遗传物质,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不是生殖细胞。
由此可知D 符合题意。
【点睛】
熟知细菌的结构特点。
5.在一个由水稻、蝗虫和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若青蛙被大量捕杀,能表示蝗虫数量变化
的曲线图是()
A.B.
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由水稻、蝗虫和青蛙组成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
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
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大量捕杀青蛙,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
故C符合题意。
【点睛】
明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个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6.生活中难免遇到意外情况,面对突发情况,以下处理措施,不合理的是()
A.遇到有人溺水时,先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后,再实施人工呼吸
B.遇到煤气中毒者,先将病人移至通风处,再实施人工呼吸
C.受伤时若出现喷射状出血,要压迫伤口的远心端进行止血
D.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
【答案】C
【解析】
A、对溺水者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再进行人工呼吸,A正确;
B、煤气中毒是因为空气中缺氧,一氧化碳的含量高,大量的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使氧气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造成人体组织缺氧,应该迅速将煤气中毒者移至空气清新的通风处,使其呼吸新鲜
空气,B正确;
C、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C错误;
D、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帮助其服药或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搬运送往医院抢救,D正确.
故选C
点睛: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7.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一组是()
A.人的身高与体重
B.玉米的白粒与黄粒
C.兔的长毛与黑毛
D.家兔的白毛与北极狐的白毛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详解】
A.人的身高与体重,不是同一性状,身高中的高与矮,体重中的胖与瘦这样的才能构成相对性状,错误。
B.玉米的白粒与黄粒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正确。
C.兔的长毛应对应短毛,黑毛应对应白毛,长毛与黑毛不是同一性状,所以不能构成相对性状,错误。
D.家兔和北极狐,不是同种生物,所以也构不成相对性状,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相对性状的概念。
8.下列关于绿色开花植物开花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B.传份和受精是种子形成的前提
C.一粒花粉萌发会产生两个精子
D.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部分。
花柄是花与茎相连的短柄,它起到支持
和输导的作用。
花托是花柄的顶端部分,花的其它部分按一定的方式排列在它的上面。
在花绽放之前,花萼和花冠对花蕊起保护作用。
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
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胚珠,经过传粉和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
花粉从花药里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分异花传粉和自花传粉两种,花粉管中的精子与胚珠里面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花粉受到柱头上黏液的刺激形成花粉管,伸长的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沿柱头到达子房,从珠孔到达胚珠花粉管破裂,释放出两个精子,分别与极核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和受精卵,叫双受精。
【详解】
A、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一朵花的最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故A正确;
B、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故B正确;
C、从珠孔到达胚珠花粉管破裂,释放出两个精子,分别与极核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和受精卵,故C正确;
D、受精之后,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珠发育成种子,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
是胚珠发育成种子并不是受精卵,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花的结构;开花和结果的过程,难度中等,属于了解层次。
9.暴风雨袭击往往会造成玉米倒伏,农民要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减少损失。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尽快排水是为了减少玉米吸收水分B.倒伏后茎内导管受损,不能输送有机物
C.进行追肥时应大量施用无机盐D.恢复直立生长有利于玉米获得充足阳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植物的输导组织中包括导管和筛管,导管自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水分的吸收主要是由于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在存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是细胞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详解】
A.暴风雨过后,根都被水淹没,不利于根的呼吸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输导组织中包括导管和筛管,导管自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玉米倒伏茎内导管受损,不能运输水和无机盐,而不是有机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无机盐,有机物,有机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获得,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根尖成熟区吸收,水分的吸收主要是由于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在存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是细胞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大量施肥时会导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不利于植物吸水,故C不符合题意。
D.暴风雨过后恢复直立生长有利于玉米获得充足阳光,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作用和运输作用和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10.下列各组豌豆杂交实验中,哪组可以判断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 )
A.高茎×高茎→高茎B.矮茎×矮茎→矮茎
C.高茎×矮茎→高茎、矮茎D.高茎×高茎→高茎、矮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详解】
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因此,高茎×高茎→高茎、矮茎,矮茎是新出的性状,说明矮茎是隐性性状,高茎则是显性性状。
而高茎×高茎→高茎、矮茎×矮茎→矮茎、高茎×矮茎→高茎、矮茎不能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11.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这是利用了
A.生物数量的多样性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基因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如利用野生水稻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较强的抗性的基因和栽培水稻进行杂交,从而培育出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
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故C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2.蚕豆在自然环境中萌发时,首先要吸足水分,同时子叶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轴、胚芽,然后胚根、胚轴、胚芽依次发育成幼苗的各部分。
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减少B.逐渐增多C.先减少后增多D.先增多后减少
【答案】C
【解析】
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种子体内的有机物,在此过程中由于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种子体内的有机物会减少,随后长出了叶,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随后有机物增多。
13.如图所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的吸收量发生了改变。
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A.曲线AB 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C 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在B 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D.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是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速率;B点表示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但呼吸作用强度不变。
【详解】
曲线AB段光照强度较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吸收CO2,A错误;曲线BC段表示光照强度较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释放CO2,B错误;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C正确;由曲线可知,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之变化,在整个过程中可认为呼吸作用强度不变,D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曲线关系,分析时分AB段、B点、BC段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可。
14.下面是几种植物、动物(水绵、桫椤、菊、蜜蜂、蛔虫、野兔、麻雀)的分类表解图,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的特点是体外有角质层
B.图中②、⑥分别代表蜜蜂和桫椤
C.④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
D.图中甲处应填写胎生,乙处应为分裂生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卵生动物有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有体内受精,也有体外受精;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
(2)蛔虫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属于线性动物;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
(3)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从这些器官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在被子植物中,
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详解】
A、蛔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因此①是蛔虫,故A正确;
B、蜜蜂有外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桫椤有根茎叶,靠孢子繁殖属于蕨类植物,因此⑥是桫椤,②是蜜蜂,故B正确;
C、麻雀属于脊椎动物,生殖方式为卵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因此④是麻雀,故C正确;
D、脊椎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胎生和卵生,所以对应的甲是胎生,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方式是胎生哺乳;根据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或种子的有无,可以将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所以乙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故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分类。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物分类的单位与亲缘关系。
15.人们在种植黄瓜、豆角等菠菜时,往往要用树皮、竹竿等搭架供其生长,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植物果实受到地面小动物的损害B.保证植物体及其果实外形美观、洁净
C.利用实施浇水、施肥、采摘等管理活动D.利用植物充分地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合理密植的原理、目的,可结合合理密植的概念来分析,思考解答.
解答:解: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或穴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通过调节植物单位面积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达到高产的目的.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
由上可知,种植黄瓜、豆角等蔬菜时,一般要搭架供其生长,这样可以使植物的叶充分伸展,充分的接受阳光,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产量.
故应该选:D.
点评:关于农业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掌握,难度一般.
16.在种子结构中,将来能发育成新植物体的是()
A.种皮B.胚C.胚乳D.胚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子的结构。
种子一般包括种皮(有保护作用)、胚乳(部分种子含有,用于储存营养物质)和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详解】
在一个完整种子中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都包括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
由此看出种子中的胚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所以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17.试管婴儿是指用人工的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的胚胎发育,再移植到母体内继续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早期胚胎最可能移植到母体的哪一部位()
A.输卵管B.子宫C.卵巢D.阴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技术,又称试管婴儿,是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详解】
A.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A错误。
B.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B正确。
C.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C错误。
D.阴道是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和婴儿出生的通道,D错误。
【点睛】
“试管婴儿”并不是真正在试管里长大的婴儿,而是从卵巢内取出卵细胞,在实验室里让它与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然后转移胚胎到子宫内,使之在子宫内着床,妊娠。
18.如图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象,按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它们的关系为()
A.c→d→a→b B.a→b→c→d C.a→d→b→c D.a→c→d→b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详解】
如图可知,此细胞有细胞壁,因此是植物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首先是细胞核分裂,在细胞核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复制加倍的现象,因此外观上细胞核变大即图中的a,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外观上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即c过程;接着细胞质一分为二即d过程,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即b过程,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因此细胞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a→c→d→b。
故D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识图作答。
19.当病人不能进食时,需要点滴葡萄糖,从静脉注射开始,到舌尖感到有点甜,这些注射入身体的葡萄糖穿过了心脏几次
A.0次B.1次C.2次D.3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路线,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身体各部→体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一个病人进行葡萄糖静脉注射后,葡萄糖经体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动脉到舌上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葡萄糖渗入到舌上的味蕾,因此感觉到了甜味,故有一个病人进行葡萄糖静脉注射后,感觉到了甜味,这是因为经过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过程,经过心脏两次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渗入到舌上的味蕾的缘故。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点评:此题考查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有一定的难度,理清血液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路线,进行解题。
20.农民给作物施肥时,如果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根部受到损伤B.温度过高损坏植物
C.土壤溶液浓度大D.水分运输不通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施肥过多会造成植物萎蔫的原因。
解答时可以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土壤溶液浓度的变化方面来切入。
【详解】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