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艺术中的材料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艺术中的材料语言
发布时间:2021-10-09T01:40:36.65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5月15期作者:柴师源
[导读] 艺术史对传统艺术绘画的研究一般是从风格、流派、历史时期和区域的角度切入,分析绘画技巧、形式和价值,很少从材料角度出发,分析传统艺术。
柴师源
摘要:艺术史对传统艺术绘画的研究一般是从风格、流派、历史时期和区域的角度切入,分析绘画技巧、形式和价值,很少从材料角度出发,分析传统艺术。
无论是油性材料的油画还是水性材料的水彩和国画,这是材料媒介在画面上呈现的状态,有一个相同的共同点,那就是材料都是为画面的形象服务的,是塑造画面形体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物质材料,材料语言,传统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
一、绘画艺术中的材料语言
1、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材料在绘画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当代绘画的语境下,大理石粉、沥青、土质材料、油彩、沙子、铁屑、铅皮、稻草、树枝等等更多的材料开始运用到画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材料混入到画面并被充分利用起来,材料开始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出现,寻求着自身本体的一种表达和述说方式。
绘画者采用的创作方式也开始多样化,拼贴、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变成了关注材料语言的艺术创作者的主要表现手段。
材料开始转变为了画面的主体语言。
在材料的利用中,随着混入的材料越来越复杂和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这里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材料物质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人了生命和思想的物质痕迹”。
当物质材料广泛运用到绘画中所形成的语汇就变得极为广泛且多变,当物质材料完成了从为画面形体塑造服务到主体语言的角色转换时,其内涵便出现了多义性,从而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
2、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画面,是利用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和文化属性来实现的。
任何的物质材料本身都具备两种特性。
一是材料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表情”,也就是物质本身的材质感,材料首先就是通过自身的材质“表情”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的组构上的。
二是材料同时也具备其作为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
材料在存在的过程中必然会融合历史为它所赋予的文化内涵。
木头、土、乳蜡、油脂具备的是暖性特质;钢铁、水泥、玻璃具备的是冷性特征;斑驳的铁锈和枯黄的稻草代表的是破败,国画书法所用的材料载体宣纸在经历了千年的沉积,其本身就成了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之一,这些都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指向。
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才实现着物质材料与精神的穿越与渗透。
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弗和他的老师博伊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觉到材料语言所带来的这种材料与精神的完美融合。
基弗作为二战后崛起的德国艺术家,他对战后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触。
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
在材料运用上,他把钢铁、铅、沥青、油彩、油墨、沙土、丙烯、稻草、水泥等等材料综合运用的画面,材料在画面上反复堆砌,让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画面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
我国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中,运用五色土、黄色土、褐色土质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
由于土质材料本身就因为人和土的亲密关系而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量,他正是利用土质材料这种物质属性和亲和力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来拉近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
在画面上,土质材料所独具的物质表情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画面的形象倒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
从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介人已经为绘画者实现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打开了一扇更为宽阔的门,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
3、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这种语义转变是有着自身的表述特征的
水彩画中的材料语言十分丰富,所以在视觉艺术教育中应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基于批判性思维将材料语言作用于视觉艺术语言传达层面,深度认知视觉语言的基本内涵与应用目的。
针对视觉语言内涵,教师需要分析并评论存在于水彩画材料中某些客观且真实的规律性新知内容,并运用批判性的思考与研究态度分析视觉语言传达的信息内容。
此外,教师在视觉艺术教育中还要力求创新,将水彩画材料语言应用的广度、深度与宽度体现出来,分析、论述水彩画材料语言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材料语言更强调实验性和偶然性。
实验性和偶然性是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绘画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所有的材料运用都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在研究材料语言应用的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的。
无论是绘画创作者还是观看接受者,对材料本身的特质和内涵最初的认知上都是停留在表层面的,尤其是作为艺术创作者,为了有效利用材料,传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就要对不同物质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运用,探知材料在画面上所能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语言和精神。
材料应用的无限可能为艺术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使偶然性成为画面的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使偶然性成为了材料绘画艺术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品质。
其实画面上的偶然性因素一直都是一切绘画艺术创作者最为珍惜和重视的。
其次,强调观念性和精神性是材料语言语义转变的本质诉求。
材料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其本身是不具备观念性和精神性的。
是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物质材料进行分析、运用和转化,并赋予其一定的思想和精神,从而使材料成为了创作者精神表达的载体。
当“物质材料”被创作者当作传达精神与观念的载体在画面上直接呈现出来时候,物质材料所蕴涵的特定的文化暗示就传达出来,材料便具有了全新和独立的艺术价值,材料作为画面主体语言的地位便得以彰显和提升,在创作者的画面中,它们变成了充满象征性、精神性、观念性的抽象语言,成为艺术家刊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和精神的隐喻和暗示。
材料语言在绘画艺术中的这种语义转变,使绘画艺术的边界有了更多的外延,使绘画艺术最终走向了综合。
二、当代雕塑材料语言。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雕塑艺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雕塑工作者对于现有的雕塑进行探究,寻求发展的新思路,每一个艺术品都需要通过材料进行展示,表现其中的艺术思维与感情。
材料作为雕塑制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材料的创新使雕塑发展出现新趋势。
大量的新型材料通过艺术家的新奇思维和高超手法,表现出了符合大部分现代人审美的艺术方式。
为此,艺术家更加的注重对于雕塑材料的使用,对于材料的研究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对于雕塑进行创作时,能够借助于材料来对于艺术家的艺术态度和情感进行表达,合理的对于材料进行使用,能够对于艺术方式和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真实的展现出作者的思想,表现出丰富的艺术语言。
新材料、新技术在当代雕塑中的应用与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出现了更多和材料配套的技术,和现代工艺相关的金属材料被普遍使用到雕塑之中。
技术和工艺所展现出的材质感成为雕塑家进行创作的关键因素。
对于材料的应用和处理能力得到提升,为雕塑语言的形成
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代雕塑在对于材料进行应用时更加关注不同材料的质感以及形式出现的改变,而质感和形式的改变大部分都是因为新材料的不同属性和可加工特征。
在西方雕塑中,于20世纪中期使用了金属材料和现成品,这主要是由于原本的雕塑材料日益稀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购买,并且在战争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的废弃材料。
金属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纹理展现了和传统材料所不同的特征等,并且金属切割、焊接等技巧的难度明显降低。
在这一情况下,金属吸引了更多雕塑家的关注,成为创造雕塑的主要材料之一。
材料语言的作用是相对来说的,材料的多元化只是使艺术家有了更多的选择,材料本身无法形成语言。
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艺术家的选择、认识和应用,是由雕塑家创造的。
我国将人工复合材料使用到当代雕塑中,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作品将抽象、综合、材料作为观念特点。
中国雕塑是受到西方雕塑的影响,并将其融入中国特色,使其成为中国产物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雕塑家应该勇敢的进行尝试,合理的对于我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使用,使雕塑更具有特色,成为传统文化的表达。
将观念和雕塑材料语言以及造型进行联系,使材料在作品中展现出某种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当代雕塑家关注的重要内容,其不仅需要对于材料的特征以及在结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还需要考虑材料所含有的文化信息以及形态的变化,找出更深层次能够对于人类现状和生存进行反思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这为我国雕塑艺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当代雕塑是艺术的重要构成,是立足于传统雕塑下得到的发展,其展现出了当代的特点,又使创作的形式语言更加多样化。
从当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再将物质角度的材料和语言方式作为关注的重要内容,更加的注重意识形态,考虑这些艺术品是否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关联,能够对于人们的精神和现实情况进行反映。
三、材料语言的运用方法
在传统艺术时期,材料属性主要服务于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
造型语言一般指比例与秩序。
素描是训练造型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
当进行素描创作中艺术家把对物质模仿,在意识中转化为直观感觉经过处理后予以形式化,形成相似的形象。
在此过程中,素描是训练造型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因为只有比例准确,轮廓的准确,才能制造出相似的形象。
那么这些用于绘制素描的材料的“物性”则被形象所削弱。
如鲁本斯素描作品《三个女神柱》,用铅笔或者炭笔按比例勾勒轮廓,用线条形成面来表示皮肤,用颜色深浅制作体积关系。
艺术家为了突出这些关系,把材料自身“物性”压制,再强制性变为组成形象部分,线条的自由、粗细等变化的价值被削弱。
在色彩语言方面,在传统艺术时期,色彩为形体塑造和空间推移服务,画家在绘画理念上追求物体的所具有的内在的、永恒的、单纯的色彩属性,追求造型中物体的质感。
在15世纪绘画材料主要以矿物质颜料为主。
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中是主人翁是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婚妻子在卧室,画面的颜色主要红、绿、黄,里面还有桌子和灯饰等。
整幅画比例和秩序相当准确,手法十分细腻。
几乎与现代的照片相似。
在此,矿物质颜料所呈现的颜色被填涂在计算准确的方格上,这些方格中颜色是这个两个“人”的形象组成部分。
如画中新娘绿色的衣服。
绿色的矿物颜料被束缚在衣服的轮廓中,材料的物性被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所削弱,强调的是形象的质感和故事情节。
此外,在雕塑方面也有相同案例,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取材于一整块大理石,米开朗琪罗根据<圣经旧约>中的犹太王进行创作,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
头部微俯,怒目裂眦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米开朗琪罗把材料自身的物性弱化,把大理石改造成人的形象,虽然这个形象有些“变形”,但米开朗琪罗不断的往人的形象上靠拢,通过不断的打磨雕琢。
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卫的皮肤光滑给人以真人一样的感觉,手上的血管清晰可见,明显告诉我们这“是什么”。
大理石自身的物性被创作者的主体性所遮蔽,如大理石的纹路、颜色和赋予它的象征性意义。
把大理石的材料物性强制造成服从“人”的形象,在此,它只起到作为原材料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家创作中材料物质属性以一种规范化、单一化的模式被运用,在艺术品中造型语言与色彩语言被强化,材料的语言被弱化,服务于形象或主题,原因居于艺术家在“模仿”观念的影响下,强调如实的反映所观察到的物质或事件,致力于做到与物体相似的影像,正是这种运用模式使得材料语言退居幕后,艺术语言相对单一化。
在创作中材料的物理属性和“物性”是同等重要,敏锐的艺术家开始不断的挖掘材料“物性”,如色彩自身就具有独立的价值,自身就是主体,可以与人的文化、精神、心理和象征等联系起来,不在单一的作为颜色被运用服务于形象。
材料的复杂物理属性和“物性”对艺术的补充,材料成为艺术的主体性之一,使得艺术语言多元化,进入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古希腊罗马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J].现代艺术与设计,2005.
[5]杨立勇.物性的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08.
[6]常培杰.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物性”问题[J].人文杂志,2016.
[7]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柴师源(1996.9.10-),男,辽宁沈阳人,身份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