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摘要: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处在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位大学生都离不开自我心理调适。

自我心理调适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通过自己努力积极主动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的心理.行为过程。

自我心理调适是大学生学业与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自我心理调适
现阶段,大学生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变迁剧烈、震荡激烈、发展迅速、改革不断的社会,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或者将会承受如此社会带来的压力与挑战、机遇与发展、成功与失败;随时都会面临新的适应,把握好社会上的无数选择或被选择的机会。

需要走出墨守成规这一变革的误区。

抛弃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孤独、忧郁、失落、沮丧、自卑、退缩、恐惧、逃避、浮躁、烦恼,紧张、焦虑、愤怒,冲动、空虚、怠卷等心理行为问题)和与之相应的自我心理调适对策逐步受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众多人士的重视,因为自我心理调适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的那种只重视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技术掌握,而忽视自我心理调适的做法有了很大的改观。

适者生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规律。

在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大学生的适应性往往被看作影响一个大学生社会生活成败的主要个性特征。

一个大学生能够科学地而不是非科学地(例如迷信地或带有邪教色彩地)、有意的二不是无意的、积极的二不是消极的调适自己的心理活动,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使其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们生活幸福化、工作高效化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内涵自我心理调适这一概念在心理学界特别是在心
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大家并不陌生。

然而,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

要探讨自我心理调适就不能忽视与自我心理调适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适应,目前,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适应概念比较权威的定义是:“适应是来源干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

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整合现有资料,我们认为自我心理调适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积极主动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的心理、行为过程。

即大学生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形成既满足个大学生需要又符合社会生活条件的积极的
心理、行为过程。

这里是从心理学范畴论述自我心理调适,所以自我心理调适的概念既不同干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理适应(如大学生的感官对光、声、味等物理刺激的适应),又不同干狭义的心理上的适应(即遭受挫折后的自我调节过程),也不同干社会学意义上的适应(如为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为发展而努力改变环境等)。

生物科学上的适应是指所有活着的有机体都要随着它们环境中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括动。

即生物在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

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环境情况进行适应是动物和大学生生存的
本领。

这些已为大量的实例和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实验研究所证实。

一个动物有机体必须通过与其外在条件相适应的行为来满足其需要,当外在情况发生变化,这个动物就必须改变其行为,并寻找某种别的方式以满足其欲望。

这可能要通过一些新的反应方式、改变其环境来实现,或者通过改变有机体自身的需要来实现。

行为的这种基本模式就是动物有机体的适应过程。

说明任何一个动物要继续生存,只有不断的进行适应并改变其反应。

否则,如果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动物的生存便要受到一定的影响或危害。

如果一个动物完全停止了适应活动,它就已经死了。

适应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积极的适应又有两种涵义:一是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中的某些变革; 二是不断的抗争和选择,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这是发展的适应。

而大学生类的适应,比起动物的适应要复杂得多、积极得多。

任何大学生终身都得在社会实践活中面对或学会适应。

因为,一个大学生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是一个社会成员,所以一方面大学生必须针对他的内部需要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还必须对他的大学生类同胞活动做出一定的适应,即为完成某种社会生活的适应。

一个大学生一旦产生一种强烈的需要,就易于使他保持一种活力状态,并做出一连串的反应来。

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的质量、速度、能力大小与他的社会心理特质密不可分,而一个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特质主要有他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互动能力体现出来,自我心理调适中的社会认知理念可用于整理和组织社会性刺激,自我心理调适中的社会互动能力表现在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模式等方面。

其中,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是自我心理调适的两大重要指标,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模式是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表现形态。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过程从应用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
自我认识的重新调整即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了解与判断。

具体包括对因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不平衡状态的估计,对不适应状况的归因分析,态度的转变,对已有记忆信息的提取利用,对所作行为效果的审视。

其中需要(包括潜意识中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客观存在尤为重要。

因为需要是自我心理调适的内部基础。

大学生的需要具有无限性和不满足性,许多着名学者对需要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在此不必赘述。

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及其作用进行了解和判断特别要把握仿碍需要满足的
障碍。

没有障碍就无所谓自我心理调适。

障碍是指一个大学生不能利用其现有的习惯机制来满足已有的需要的情况。

如果一个大学生对某种环境已经建立了适应的机制,这就是习惯性的机制。

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习惯性的机制达不到问题的解决时,就出现了障碍。

由于大学生们生活的环境总是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中的,因此每个大学生随时都会遇到障碍,例如,生活、学习、交往以及恋爱等方面的适应问题。

面对障碍,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与紧张。

障碍影响大学生的需要满足的情况大体有三种:一是环境本身就是障碍,如自然灾害或恶劣的人际氛围。

二是大学生个人的缺陷,主要是大学生的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缺陷。

三是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

通过比较与决策做出反应即大学生做出的克服障碍的各种心理、行为反应,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反应是在寻求成功的适应。

大学生在面临一种新的情境,用以往习惯的反应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失败时,就会主动寻找一种新的能够问题的方法。

大学生适应环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不断变更自己的反应,直到取得成功为止。

当一个大学生面对不适应时,必须保持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积极尝试,寻找成功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

直到有一种反应实现了解决问题的结果。

只要任何一个反应能够减轻一个大学生的需要引起的紧张,就算是适应问题的解决。

自我心理调适的策略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的策略的实质是一个大学生为
适应各种情境而采取的认知、控制和调节方法。

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认识自我心理调适的可能性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区别在于前者反
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与中小学生不同,大学生的年龄、智力及知识等严肃决定了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主动的反映,以便良好地适应环境。

这就说明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是可能的。

大学生应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学会在繁杂的外界环境中整理、分辨、选择、回避,更有效的把握现实环境中的有利信息,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水平。

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发展自我。

努力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大学生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会生存是最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这里的学会生存意味着要具备独立生活
的能力。

它包括生活的自立能力、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能力。

其中主要的是学会如何生活。

而不是局限干低层次的吃饱喝足。

为此,要克服依赖性和惰性,按时作息、讲究卫生.遵守规章制度,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一点一滴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生活的实质就在于独立。

对新情况和复杂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要有积极自我观念.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明确的人生目标要主动把自己的需要同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从自身的实际和客观实际出发,为自己制定一个远期目标,它是一个大学生的远大理想。

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为实现远期目标所设立的近期目标。

还应该随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坚定自己的信念,始终充满自信。

重视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导致好的心情,在自我心理调适过程中,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就有了支持的力量,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才会有好心情。

我们应该主动关心别大学生. 主动开放自己,与大学生交往时做到心理相容。

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的实际行动心动不如行动,说到不如做到,自我心理调适工作也不例外。

我们必须主动采取必要的行动,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摆脱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

比如,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心理锻炼或心理治疗等活动。

积极地为他大学生、为集体或者为自己做些事情,学会关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种有益的行动活动当中去,行动会带给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