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环境监理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铁路环境监理实践
工程建设背景
新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千米、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千米,线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自然环境条件最为恶劣的高原铁路。
格拉段青藏铁路工程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完成土石方总量7820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330.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5.4亿元。
环境保护措施或设施主要包括野生动物通道及附属设施、路基坡面防护工程、风沙防护工程、弃砟挡墙工程、草皮移植措施、湖泊湿地保护工程、取土场植被恢复工程、站区绿化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防治工程、环境监理、环境监测、试验研究等。
铁路建设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以生态破坏为主。
以往,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可研设计阶段有环境影响评价指导设计,验收阶段有竣工环保收控制工程环保设施的落实,施工期环境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2002年10月,针对施工期环境管理薄弱问题,国家环保总局、铁道部等六部委以环发[2002]41号文“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确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管道等13个工程建设项目作为环境监理试点。
为控制施工期环境影响,确保“三同时”制度落实,实现建设高原生态环保型铁路的目标,青藏铁路建设开拓性引入了环境监理机制,首次形成了建设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环境监理和后期竣工环保验收的全过程环境控制,有效控制了施工活动对青藏铁路沿线环境的影响。
环境监理过程
施工准备阶段
环境监理指南、细则根据环评报告、水保方案以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复,编制了青藏铁路唐北段和唐南段环境监理指南,并进一步细化为唐北段和唐南段环境监理细则,作为环境监理工作手册,便于操作。
环保培训:环境监理站分别编制了唐北段、唐南段及站后工程的施工期三册环保培训教材。
内容包括环保法律法规体系,青藏铁路工程与环境概况,环保管理程序,施工期环保管理要求、环境监理要点等。
施工期间,对全线站前和站后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全面环保培训4次。
对处于自然保护区、湿地施工的中铁19局、隧道局、5局、13局、15局、3局、4局等进行了专门培训。
直接培训各类参建人员近1100余人次,发放环保培训宣传资料2300余份。
环保培训增强了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规范了参建人员的施工行为。
施工组织设计审查与临时工程优化环境监理审查施组设计、环保技术方案,并参与临时工程优化。
青藏铁路设计了295个取弃土场和砂石料场。
开工前,环境监理和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四方对其进行优化,对不利于景观、植被保护、草场规划的取弃土场予以取消或改移。
优化后取弃土场保留238处。
其中,取消临近玉珠峰的2处取土场,对影响色林错自然保护区景观的砂石料场位置进行了调整。
其后对施工场地、便道、营地进行了核对优化,减少了用地数量,避免了植被、景观与冻土环境破坏。
施工阶段
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环境监理青藏铁路沿线5千米内有可可西里、三江源等5个自然保护区。
环境监理重点为控制施工作业范围、施工时间,规范施工行为,杜绝猎杀、伤害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通道建设在国内属于首次,环境监理主要控制通道位置、设置方式和动物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并满足施工期间野生动物迁徙的需要。
每年7、8、9月份,为确保藏羚羊迁徙,环境监理时常走访索南达杰等自然保护站,加强巡视检查,对藏羚羊迁徙路段(昆仑山至五道梁)进实地观测,掌握藏羚羊迁徙利用野生动物通道第一手资料。
监控施工单位清理动物通道附近施工痕迹,对施工车辆、人员活动实行管制、禁止鸣笛、暂停施工等措施,确保藏羚羊正常迁徙。
在高原明湖错那湖沿岸施工中,监理人员进驻错那湖畔,落实场地设置、泥浆处理、植被保护、黑颈鹤等鸟类保护措施,有效避免施工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
水体、沼泽湿地监理青藏铁路有65.49千米通过沼泽湿地,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湿地有聂荣安多和那曲沼泽湿地两处。
监理主要湿地施工是否阻断地表、地下径流;以桥代路桩基施工时,控制泥浆、废水、机械废油不污染湿地水体;对长江源大桥、错那湖、拉萨河特大桥等重要敏感水体工程,监控桥梁施工围堰防护、泥浆、弃渣处理措施,避免了施工过程对河流湖泊污染。
高原草原、草甸植被环境监理监理重点为草皮移植、养护和回铺恢复效果。
为此,环境监理站召开唐南环保经验交流座谈会,组织相关标段座谈、观摩取经,并协助中铁5局、19局、13局对草皮移植、种草、古露湿地人工再造技术、错那湖环保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采用“环保快报”、“环境监理通讯”等方式向全线介绍推广草皮移植、古露湿地再造、错那湖环保创新工作经验。
在各方努力下,创新了“草皮移植和人工植草施工工法”,在全线有条件的地段进行了推广,促进了植被恢复进程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的环境监理铁路主体工程包括路基、桥梁隧道、站场;环境监理主要控制与主体工程相关联的环保设施,是否同步建设,能否满足设计环保要求。
路基、站场监理重点是在高寒草原、草甸地段表层土壤及草皮有效移植;旱季施工重点控制大面积破土、填土时扬尘污染,督促采取洒水降尘措施;隧道施工重点控制弃碴临时堆放,需二二次搬运的,严禁河道河谷弃碴,避免弃于敏感地带。
永久弃碴场做到先挡后弃,顶面及时平整同填表土,植草或回铺草皮。
弃渣场引、排水沟满足其稳定要求。
施工使用的浸油材料、废油统一收集密封清运。
附属工程环境监理着重控制其施工行为,督促施工队伍加强管理力度,避免附属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临时工程的环境监理环境监理重点控制临时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施工垃圾的收集管理和废污水处置,严禁营地场地垃圾乱弃、污水乱排;强化施工便道宽度的管理;控制运输扬尘;落实取弃土场、便道等植被、表土的保存以及临时堆放中的环水保措施。
加强施工行为控制严格控制施工界限、规范施工行为。
施工场界设置醒目标示牌、边界线。
自然保护区严格限制施工人员活动和车辆作业范围和线路;野生动物迁徙时暂时停工;严禁施工人员猎捕野生动物和采摘、践踏、铲除植物;严禁乱弃垃圾。
工程收尾阶段
本阶段除继续开展后续工程环保监理外,监理重点逐步转到站后工程及环境恢复。
协助总指编制环境恢复技术要求,检查临时用地清场和环境恢复情况,确认永久性临时用地,逐一落实取弃土场、砂石料场、便道、场地和营地的恢复;观测野生动物通道的作用和效果;监督污染治理工程与站后工程“三同时”,确保环保设施与站后工程同步施工;对青藏铁路的环境监理工作进行总结。
高原铁路生态环境恢复困难,本阶段环境监理站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临时工程的环境恢复上。
为此,环境监理站与中铁4局合作,探索研究高原冻土区取土场的生态恢复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环保实用技术一高原冻士地区取土场生态恢复技术”证书,并在青藏公路改造、青藏铁路施工过程中得以使用,取得满意效果。
在2002—2006年历时5年的环境监理过程中,环境监理站现场检查8300余点次。
针对施工活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发出环境监理通知91份,备忘录266份,环保验收整改通知135份,对430余处工点提出整改要求。
按要求完成常规的环境监理报告之外,组织环保座谈会2次,完成监理通讯2份,监理简报2份,监理快报15份。
环境监理对取土场表土保存、植被移植、湿地、弃土弃碴场挡护、施工便道设置、桥梁桩基施工泥浆水沉淀、钻孔桩出碴、施工营地污水垃圾处置、采石采砂场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物通道设置、藏羚羊迁徙保护等存在的很多专业性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整改,为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原景观、长江源水质和珍稀野生动物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国家审计署对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进行专项审计。
审计结果表明,青藏铁路动物通道全部建成,沿线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水土流失、风沙防护等设施,基本达到环评要求,全面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求采取的冻土和湿地保护措施,青藏铁路施工期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环保工作达到了预期要求,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我国重大建设项目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成效与不足
青藏铁路引入环境监理,是对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管理的有益探索,完善了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体系。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的环境检查总结意见指出:“青藏铁路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第一次试行了施工期环境监理制,这次实践将为在全路乃至全国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提供宝贵经验”,弥补了我国重点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环境管理环节的不足,实现了我国环境管理领域的飞跃。
2007年6月青藏铁路工程通过国家环境保护竣工验收。
民意调查显示,铁路沿线藏族居民对青藏铁路环境保护的满意度高达96.9%。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湿地、冻土、自然景观等都得到了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护,江河湖泊未被污染,野生动物迁徙未受影响,施工期环境保护效果显著。
2008年6月19日,“新建铁路青藏线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荣获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政府最高奖——“国家环境友好工程”,这是我国铁路工程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环保大奖,为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全面推行环境监理起到极为良好的示范作用。
青藏铁路环境监理工作在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也有一些缺憾和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一是如何妥善处理与工程监理的职责划分至关重要。
工程监理因其职责关系更关注主体工程质量和进度、投资管理与控制,而环境监理工作着眼点是主体工程之外的环境影响,虽然客观上对工程监理工作起到了补充、监督作用,但是工作界面划分与沟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提高工程监理进行日常环保管理的积极性。
二是不同工程工序衔接时环境管理往往出现空档,使得上一工序环境管理程序前功尽弃。
三是后期临时工程的恢复与移交,按要求需要恢复原地貌,但是后期恢复时对已经固化稳定的地面重新破坏,增加了水土流失的因素,同时一些临时建筑移交后未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造成景观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