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PDF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考试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及“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可知,该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A项是原始社会的制度;C项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D项是汉初实行的地方制度,故排除A、C、D 项。
2.D。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材料中姬丙(20岁)年龄最小,但其得以继位,说明其为嫡长子,其母为正室,故D项正确;父亲的宠爱、贤能德行、卿大夫的拥戴不是继位的依据,故排除A、B、C三项。
3.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时代特征,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反映了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的特点,秦朝建立了皇帝制度,C项正确;A、B两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D项是科举制的选拔标准,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
4.A。
[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以及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西汉政权建立后”“兼采西周、秦的地方行政制度”可知,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A项正确;B 项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于秦,且不符合“兼采西周、秦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D项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
5.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魏征引唐朝‘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的规定以表示反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有审议权,B项正确;A项行使草拟权,排除;C项是执行机构,排除;D项属于尚书省的一部分,也是执行部门,排除。
6.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材料表明宋代科举制下,选拔的官员出身寒门家庭的占比例较大,名门大族的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大量出身寒门的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社会上层,C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出现在秦代;宋代正是科举制的发展时期,D项不符合宋代历史实际。
7.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中央官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官称和实职的分离,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D。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凡一切政事应直接奏闻皇帝,不必报告丞相”“诛杀丞相胡惟庸”可知,这些举措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内阁,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9.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皇帝的特诏密旨多由南书房撰拟,以此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可知,皇权在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在削弱,C项正确;清朝的内阁无直接行政权,排除A、B两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此时逐渐削弱,雍正时方成为虚设,排除D项。
10.B。
[解析]本题考查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地理特点,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最大的城邦斯巴达国势最盛时领土面积也不过8 400平方公里”“普通城邦方圆数十里,居民数万人”可知,材料反映了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B项正确;A、C、D 三项与材料不符。
11.D。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优于他人充任一些荣耀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可知,能充任公
职的关键是个人的才能,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2.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人人都应安分守法”,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统治;“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也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统治,故A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可排除B、D两项。
13.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版画中议会的形象比较高大,而国王的形象比较矮小,意在说明议会地位的提高和国王权力的下降,A项正确;国王“统而不治”,是在责任内阁制确立后,与题干中的时间“1689年”不符,排除B 项;第一任首相是在1721年就任,排除C项;D项与题干中的时间“1689年”不符,排除。
14.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取消一部分贵族操纵的‘衰败选区’,补充或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以议员席位;整顿了选举的财产资格”可知,该措施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取消一部分贵族”的特权,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与调整选区这一措施无关。
15.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1787年宪法,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两院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可知,这一规定是为了权力的相互制衡,C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16.A。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共和之路的艰难,根本原因首先应从经济方面考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A项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资产阶级势力是逐渐发展和壮大的;B项是由A项决定的;D两项是法国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外因。
17.D。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根据“联邦参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可知,该宪法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由民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属于从属地位,皇帝拥有对议会的控制权,D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18.C。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的统一,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德意志帝国是在普鲁士王国的主导下通过一系列王朝战争建立起来的,因此题干中所说的“狮子”是指在统一进程中其主导作用的普鲁士王国,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联邦制”,排除A、B两项;奥地利是德意志的重要邦国,但势力弱于普鲁士,并且在德意志统一中被德国打败,故D 项排除。
19.B。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扭转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局面,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大肆走私鸦片,随着鸦片走私的猖獗,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从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白银大量流失,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可排除A、D两项;C项不符合“直接原因”。
20.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在这封信中,雨果通过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指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并表达了对英法联军这一强盗暴行的愤怒之情,因此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述过于绝对,C 项艺术表达并未限制其史料价值,均排除。
21.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受到屈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鸦片战争中英军未打到北京,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有黄海海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未打到北京,排除C项;D项八国联军虽打到北京,但不是从广州开始,排除D项。
22.C。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太平天国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曾国藩组建湘军,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曾国藩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最受尊敬最有权势的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曾国藩个人贡献或品质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
23.A。
[解析]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史料1出自北洋舰队济远舰的航海日志,属于直接的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故A项正确;史料2为历史著作,属于加工处理过的第二手史料,史料价值比史料1要低,B项错误;C项“均无价值”表述明显错误;历史事实只有一个,并且与撰述者的国籍无关,故D项错误。
24.C。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的描述以及旗帜上“顺清灭洋”的字样,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
25.D。
[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条款出自《辛丑条约》,D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二、非选择题
26.(17分)
(1)特点:职权分明,分工细致,相互牵制;皇帝任命郡守和县令,形成一套垂直管理系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前每点2分,最后一点1分,共5分)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做法:尊重地方自治的传统;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影响:保证了地方自治权,调动了地方积极性;促进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完善了联邦制。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7.(17分)
(1)结局:李世民登上皇位。
(1分)制度根源:宗法制(或嫡长子继承制)。
(2分)问题:正确对待史料主观性;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2分)
(2)同:形式上都是权力分工,相互牵制。
(4分)
异:唐朝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独尊;西方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实行民主体制。
(每点2分,共4分)
(3)原因:传统道德的制约;多种监督方式的约束;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个人品质;唐太宗取得政权的方式等。
(每点1分,共4分)
28.(16分)
(1)主权:司法主权。
(2分)主要目的:便利日后在华活动。
(2分)
(2)未公布原因: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天朝上国思想;缺乏近代外交经验等。
(每点2分,共4分)
公开原因:列强的逼迫。
(2分)
(3)清政府为收回领事裁判权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中国外交逐渐与西方接轨;为日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创造了条件等。
(每点2分,任答2点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