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案一年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周 学习气息的使用方式,学习歌曲
教学目标:学习并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了解民歌风格,掌握演唱民歌的 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民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太阳出来喜洋洋》,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四川民歌的演唱
风格和特点,力求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
二、发声训练:
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 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 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 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吐字器官:人的歌唱乐器与其它乐器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声具备第四器官------吐字器官 (也称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牙、腭(软腭、硬腭)等。它们是变声音为语言 的器官,人的声音通过它们的变化产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语言,同时也起调节共鸣腔体 的作用。上述四器官,在歌唱时,要同时参与活动,并且协调一致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 整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既要协调一致,又要互不干扰、独立自主地发挥本能,否则会 影响“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为喉咽、口咽、鼻咽)口腔、鼻腔、头腔(鼻窦、 蝶窦等),歌唱时依靠这些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扩大和美化歌声。声带发出的声音是 很微弱的,需要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润色、美化。人体的共鸣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 高排列的。在声乐术语中,总称为三类共鸣,即处于硬腭以上的(含鼻腔、头腔)为头 腔共鸣;喉头以下的为胸腔共鸣;中间部分(含口腔、咽腔)为口腔共鸣。由于口胸内 部以及咽腔、喉咽腔、鼻烟腔周围的肌肉,可根据其活动情况改变形状,容积大小也随 之变化,故称为“可调节的共鸣腔”。而胸腔、气管、鼻腔及头部各腔体均有其固定腔 体,不可随意改变,因此又称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总之,美好的声音不是单一腔 体的共鸣,而是三组腔体的混合共振-----混合共鸣。只是随着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组 共鸣腔体混合共鸣的比例是不同的。
发声器官: (1)发声器官在喉头,内部有两片对称而有弹性的韧带,称为声带。声带在不发声时,
是分开的,呈三角形的空间,称为声门,气息经过声门,激起振动,声带就闭和挡气, 发出声音。 (2)喉头的构成。喉头位于颈椎四、五、六节的前面,在舌根和气管之间,上连舌骨, 下接气管有五块较大的软骨构成。它们是:(a)会厌软骨----- 位于喉头的上端,其形 状扁平如叶状,下端与甲状软骨相连,能使喉咽部成共 鸣管,上部游离。在歌唱时,它 的张度和卷曲程度对歌声起重要作用。(b)甲状软骨-----是咽部最大的一块软骨,由 左右对称的两片四边形软骨板合成两板的前缘合成一个尖角。它在男性的颈部向前隆起 突出,称为喉结,女性的软平,因此喉结不明显。 (c)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它下接气管,前部细窄,后部宽大,对支持喉腔 起重要作用。(d)勺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上部,也是一对对称 的软骨,其滑动旋转能使声带张开、闭合。(e)舌骨-----它虽不属喉头的软骨,但与 歌唱有密切的关系。它的位置,活动状态能影响歌声的质量。
二、演唱歌曲:
1、歌曲简析:这首四川民歌由平行式的上下乐句的乐节为核心音调变化而成双句体乐 段,补充形成转折及高潮后,再现第二乐句句尾的音调结束,音乐前后呼应,仿佛一气 呵成。
2、艺术处理:歌曲由情及景,情景交融,很好的表达了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歌曲中 衬词的运用,更显示出青年男女间的情趣和四川民歌的风格。
教学反思:
结合所学到的歌唱发声知识、歌唱姿势等,理解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多 种表现方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并写出体会。
第四周 气息的保持,民歌的学习
教学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康定情歌》,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状 态、正确的呼吸方法、正确的咬字演唱歌曲。指导学生在注意连贯演唱歌曲的基础上, 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
声乐实用基础教程
胡钟刚 张友刚编著 声乐教案(一)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周 发声器官及机能状态
教学目标:学习并了解歌唱者“乐器”发声原理、歌唱发声的器官。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歌唱“乐器”的有关器官在歌唱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各发声器官的生理位置与功用。
教学过程:
一、 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1、原理:综合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 2、内容:人体作为歌唱发声的器官有如下三个方面: 呼吸器官(动力) 发声器官(振动体) 共鸣器官(共鸣器) 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它的动力是由肺部呼出的气息形成,气息通过喉头的声二段式构成,第一乐段是双句体乐段,第二乐段前半部 分变化,形成小高潮,之后是第一乐段音调的再现。
教学反思: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发声训练作出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增强学习 声乐的兴趣。
课后借阅或查阅相关声乐书籍,强化提高学生对歌唱“乐器”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周 歌唱声音的类型和声部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类型及声部在歌唱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声部的划分方式和种类、各声部的特征。 教学难点:声部在歌唱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情绪,更好地去感受、
去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
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2、扩展音域训练 目的与要求:用闭口音mi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共鸣,声音要象一个箭头穿 透前额,引起鼻腔、头腔的充分共振,并在mi的位置换开口音ma,在气息的支持下ma 就在mi的箭头尖上发出,上行至高八度时,把声音打开,如登山临顶充分抖开,气息形 成对抗,支撑点要稳定,下行时又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但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下面 的支持点,两点之间似有一个反向弹力对抗。
二、演唱歌曲 1、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四川民歌,是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结构简单,音乐乐观爽朗,表达了
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域只有六 度,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夹用的衬词“啰儿”“朗朗采匡采”等,来自呼牛吆喝声和 锣鼓声的模仿,流露出歌唱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 2、艺术处理: 歌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洋溢着浓厚的乐观、开朗、愉悦自得的情绪,所以演唱要 力求运用生活般的语言,延绵不断的如流水般的情感气息,通俗生动地表现砍柴青年的 形象。 3、演唱要求: 演唱者首先要对我国四川地域、风俗、民情、文化、历史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其次要 理解歌曲的主题表达含义与风格。另外,每句中间及结尾处所加的衬字,模仿了四川山 区百姓吆喝及敲起锣鼓镲的声音,演唱中要特别注意歌词语言的生活化,处理好歌词与 衬词的关系,突出四川山歌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
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 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 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 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 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 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
教学过程:
一、声音类型 从广义上讲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从歌唱声音的音域、音质和音色来衡量则可分为
高音、中音、低音。男女童声的音域和音色相近似,无高中低音之分。 二、声部划分 女声部: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男声部: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三、声部在歌唱中的运用
欧洲歌剧是依照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需要而规定角色的声部去塑造音乐艺术形象的。如 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男主角唐豪塞由男高音担任,女高音卡门则由女中音担任;普 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男主角鲁道夫由男高音担任,女主角咪咪则由女高音担 任。在音乐会的独唱节目中以声部类型展示艺术特色,如男高音独唱、女中音独唱、花 腔女高音独唱等等。
教学反思:
仅凭音域结构和语言描述的印象去识别声部的特征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多 听一些各声部著名歌唱家演唱的音像资料或直接听一些歌唱家的演唱,从听觉上形成声 音印象,才有助于对声部特征识辨能力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高音声部,在初期学习阶段,都只能注意声音的 抒情流畅,不能过早的发展其戏剧性能和花腔性能。
声带受到振动发声,声带是振动体。声带的振动引起咽喉腔及其它腔体的共振,扩大并 美化声音,这些腔体是共鸣器。除此之外,作为歌唱的“乐器”还有一个使声音变成语 言的器官:吐字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口在生理上实属消化器官,但在歌唱时因口鼻同时吸气,故在 此列入呼吸器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廓、隔肌、腹肌、肋间肌组成。口、 鼻、气管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通道,肺是吸入、呼出和储存气息的总机关。人体有左右 两肺,几乎占据整个胸腔, 但其本身没有活动能力,不能独立进行呼吸,必须依靠呼吸 肌肉群将胸腔扩大和收缩,才能形成呼吸运动。隔肌位于胸腔下部 ,它把胸腔和腹腔分 割开来,形似一个扣着的碗,吸气时隔肌下沉,呼气时隔肌中心上升。呼吸时,吸气肌 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向外扩展,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扩大吸入气息,呼吸肌肉群的收缩, 使肋骨回收,隔肌中心回升,胸腔收缩呼出气息。呼吸在歌唱中不仅是发音的动力,也 是声波传导至各共鸣体的工具。因此,掌握好呼吸技术至关重要,对形成歌唱发声质量 的优劣起决定作用。
教学反思: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 更好的完成作品。
第五周 学习歌曲《我爱我的台湾》
教学目标:学习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通过发声训练 ,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体验抒情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品的情绪和风格,完整处理歌曲。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
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 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 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 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 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 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四、发声训练:
哼鸣训练: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 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 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之 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 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