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解读及训练 19青山不老(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青山不老
知识点一:识字与写字
1.知识点解读
(1)正确认读以下生字:
虐、踞、淤、锹、漾、炕、迈
要点提示:“虐”读音是“nüè”,“锹”读“qiāo”,组词“铁锹”,是用来挖土或铲其他东西的器具
(2)正确认读以下词语
肆虐、盘踞、劲挺、淤泥、铁锹、荡漾、土炕、迈步、参天、归宿、领悟、治理、风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番五次、不紧不慢
要点提示:“劲挺”读音是“jìng tǐng”,意思是“形容非常挺拔”;“参天”,读音是“cān tiān”意思是“(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归宿”读音是“guī s ù”意思是“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
(3)正确书写以下生字
锹、淤、迈、漾、洲、炕、享
要点提示:“淤”右边是两个点,上小下大;“漾”的上面不是“羊”,竖落到横上;“洲”要注意右边的“州”一个左点,两个右点;“享”的下边是“子”不是“了”。
(4)近义词:肆虐─残虐盘踞─占据恭敬─尊敬劲挺─挺拔险恶─凶险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要点提示:“盘踞”指非法占据;霸占,“占据”指用强力取得并保持(地域﹑场所等)。
也指心灵上某件事的占据。
“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
“尊敬”指尊崇敬重。
反义词:凶猛─温顺荡漾─平静恭敬─粗暴
2.知识点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tiě qiāo yū ní guǎi zhàng mài bù
( ) ( ) ( ) ( )
dàng yàng lǜ zhōu tǔ kàng xiǎng fú
( ) ( ) ( ) ( )
(2)给带点字补充正确读音。
劲.挺( ) 参.天( ) 归宿.( )
知识点二:句型训练
1.知识点解读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2.知识点训练
(1)写出文中两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一处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阅读训练
1.知识点解读
第2-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重点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
2.知识点训练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
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1.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险恶( ) 归宿( ) 恭敬( ) 风雨同舟( )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你是怎样理解老人对自己命运的选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文中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知识点四:语用训练
1.知识点解读
课文最后一句“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是统领全篇的中心
句,作者以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起到了篇末点题的作
用。
既点题也是总结,赞扬了老人的崇高品质。
2.知识点训练
(1)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为什么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2)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刻含义?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
大阅读链接
导语:2011年作家梁衡出版了以《青山不老》为题的散文集,书中精选了梁衡先生最知名的散文佳作,所选文章以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篇目为主,分为写人篇、记事篇、抒情篇、说理篇,并附有作者自注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的解读赏析,极具学习价值。
1.推荐阅读书籍:《青山不老》
2. 附:推荐阅读篇目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_”标出来。
所处.环境(chǔchù) 情不自禁.(jīn jìn)
参.天杨柳(cēn cān) 创造奇迹.(jījì)
生命归宿.(sùshù) 波.光粼粼(pōbō)
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杨柳 ( )的奇迹 ( )的波光
( )的设想 ( )的地方 ( )的青山
三、联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反映了老人的什么精神?
一、近期你读过哪些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课外阅读。
美的启发
我家住在古城一角,窗外有一块难得的空地,附近的居民竟把它当成了堆垃圾的地方。
怎么办?我制了一个“禁止倒垃圾”的木牌插在那里,可人们连看都不看一眼。
这里仍旧垃圾成堆,臭气熏天。
为此我们一家人伤透了脑筋。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妈妈嘀咕了一阵,然后兴奋地告诉我一个好主意。
我听了,乐得直拍手。
于是我们全家一齐动手,先将垃圾铲成一堆,接着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椭圆形的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处勾出十分好看的图案,又在花坛的垃圾上面堆上一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还就近挖来了两笼翠竹,种在花坛的东西两旁。
一天工夫,这儿完全变成了另一番景象。
附近的居民[
]没来这儿倒垃圾,[]纷纷把家里珍贵的花木慷慨地奉献出来,为这小小的花圃增美添色。
春去秋来,昔日的空地已经是花团锦簇,翠木葱茏,成了古城的一角风景。
人们工作之余,便来这儿休息聊天,看书下棋。
你瞧,一位小姐姐正坐在花坛边抚弄着琴弦呢!
窗外,飘散着动人的琴声;窗外,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窗外、小鸟在枝头欢乐地歌唱……看着窗外那幅人与自然相映成趣的风景图,我蓦然懂得了: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热爱美,创造美!
1.在文中[]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旧——( ) 慷慨——( ) 奉献——(
)
3.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1)以前,窗外的空地上,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如今,这儿变得______,______。
(2)第二节写建造花坛的经过是:铲垃圾、挑石块、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栽花苗。
(3)以前,人们把这儿当垃圾堆,后来看到这儿变成了__________,人们不但不往这儿倒垃圾,而且纷纷__________ ,使这里的景色变得更美了。
(4)第二节中“爸爸对我说出了一个好主意”。
这里的“好主意”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佳句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喜欢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三、写法运用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小伙伴,回忆他(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写一写,最后运用本课篇末点题的方法,点明他(她)的特点。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识字与写字
(1)读拼音,写词语。
铁锹淤泥拐杖迈步荡漾绿洲土炕享福
(2)给带点字补充正确读音。
jìng cān sù
知识点二:句型训练
(1)写出课文中的两处比喻句: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解析:比喻句的要点有三个①要有本体和喻体;②本体和喻体要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③这两个事物要有相同点。
这样比喻,生动形象,刻画出“树”的多、密和挺拔。
(2)写出课文中的一处拟人句: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解析: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
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知识点三:阅读训练
1.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险恶(凶险 ) 归宿( 结局、归属 ) 恭敬( 尊敬 ) 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近义词、反义词,明确词的意思,再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上下文,即可作答。
2.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候把它们卷上七八米高空再抛下来。
解析: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擎,举的意思。
坠是落,掉下来。
理解了关键字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就可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3. 你是怎样理解老人对自己命运的选择的?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解析:结合文中“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这两句话来理解。
4.文中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解析:抓关键字眼“奇迹”来解答。
这句话中有“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那么这句话前面的内容就应是老人创造的奇迹。
知识点四:语用训练
(1)“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解析: 老人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表面看是老人创造的绿洲,其实还包含着老人的精神与情怀。
老人的精神与生命的价值是永垂不朽的。
(2)这句话在文中起着点题和点明中心的作用。
它的深刻含义是:老人创造了这片青山,他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奉献精神。
青山不老,老人的精神也不会老。
解析:结尾篇末点题,点明中心。
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同青山一样,永不会老。
(3)解析:可以围绕老人所处的环境、做出的选择、创造的奇迹及具有的精神展开来说一说。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标出来。
所处环境(chǔchù) 情不自禁(jīn jìn)
参天杨柳(cēn cān) 创造奇迹(jījì)
生命归宿(sùshù) 波光粼粼(pōbō)
二、填上恰当的词语。
( 参天 )的杨柳 ( 了不起 )的奇迹 ( 粼粼 )的波光
( 宏伟 )的设想 ( 险恶 )的地方 ( 不老 )的青山
解析: 白勺的前用形容词,修饰后面的名词,这些短语都出自本课课文。
其中“不老的青山”由“青山是不会老的”得出。
三、联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文中的老人创造的奇迹是:15年的时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
这样的奇迹是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险峻、老人生活条件十分简陋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创造如此奇迹,反映了老人不畏艰难困苦、绿化家园、造福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
解析:本课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一、略
二、课外阅读
1.不但……而且……
2. 仍旧——( 仍然) 慷慨——(大方 ) 奉献——(贡献)
3.(1)花团锦簇翠木葱茏
(2)砌花坛、糊水泥、构图案、堆细土
(3)花坛把家里珍贵的花木慷慨地奉献出来
(4)在这里建一个花坛
4.略
5.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热爱美、创造美!
三、写法运用
解析:篇末点题的写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总结了全文,又能深化主题,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