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新考势课件:2-1 地球运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25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温馨 提 示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针对训练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26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考向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27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要点精讲
考向一
考向二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24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4.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的关系 (1)依据日出、日落的方位:(极夜地区及已经极昼地区除外)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 ②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则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③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则全球昼夜平分。 ④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2)依据日出、日落时间: ①某地日出早于 6 时或日落晚于 18 时,该地昼长夜短。 ②某地日出晚于 6 时或日落早于 18 时,该地昼短夜长。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7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考向一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8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要点精讲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9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一、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经度相差 1°时间相差 4 分,经度相差 15°时间 相差 1 小时,东加西减。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4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2.日常生产、生活时间对地方时的大致确定方法 (1)凌晨(早上):日出前后; (2)上午:8 时-12 时(上班时间)(上午开始上班时间为 8 时); (3)中午:12 时-14 时(午休时间); (4)下午:14 时-18 时(上班时间)(下午开始下班时间为 18 时); (5)傍晚(黄昏):日落前后。
由近大远小的规律可以推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 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30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其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小于 46°52′。如图中的 A。
题
Ⅲ卷估计考查的可能性更
2018·课标全国卷Ⅰ,10
大
题
正午太阳高度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4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知识体系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5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领高考/把握考试
温馨 提 示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高考对点
2.回归线上:全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其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等于 46°52′。 如图中的 B。
3.回归线至极圈之间的地区: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其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等于 46°52′。如图中的 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31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由此得出结论: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ΔH=23°26′+Φ(Φ 为当地 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 46°52′;从极圈 到极点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 46°52′逐渐降低至 23°26′,任一纬度 Φ 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 ΔH=90°-Φ+23°26′。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32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四、太阳运行轨迹图判读 下图是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根据此图可得到如下信息:
1.全年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北方的天空,故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2.①为 6 月 22 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东北升、西北落;②为 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正东升、正西落;③为 12 月 22 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东南升、 西南落;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1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三、途经时间的计算 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 A 地起飞,经过 m 小时飞行,降落在 B 地,求飞机降落时 B 地 的时间。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解答了。
因此,计算公式为:降落时 B 地时间=起飞时 A 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小时)(注 意:正负选取原则——东加西减)。
昼夜长短的变化
2017·课标全国卷Ⅰ,11
题
2018·课标全国卷Ⅱ,6 由于 2017 年、2018 年全
题
国Ⅰ、Ⅱ卷都对本部分内
2018·天津卷,8-9 题 容进行了连续考查,2019
年对该部分没有涉及。但
2017·课标全国卷Ⅲ,10 全国卷考查的变动性大,
-11 题 2017·课标全国卷Ⅱ,5
不排除 2020 年该部分继 续考查的可能性;而全国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5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3.地球上作为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人为日期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和自然日期界线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6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4.夏令时的确定方法 (1)实行国家:主要是高纬度的国家(俄罗斯全年); (2)利弊分析: 利:提前上班和下班,充分利用白天光照时间,节约能源。 弊:对低纬度国家影响不大,影响部分人的生产、生活习惯。 (3)换算方法:与当地时间的关系:夏令时-1 小时=当地时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36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6)确定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 受热板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 α+β=90°(如下图)。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37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7)确定遮阳板的长度与高度:纬度越高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屋内照射面积与正午太 阳高度呈反相关。因此纬度较高地区,冬季屋内照射面积大,人们往往在窗户上安装遮阳 板或雨篷,一般加长遮阳板(雨篷)或降低遮阳板(雨篷)的安装高度,增加遮阳的面积,减 少进入房间的阳光面积。如下图: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2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四、日期的计算
1.含义:指 0 时经线(自然日期分界线)和 180°经线(人为日期分界线)。 2.区别:180°日界线:以东比以西少一天(180°以西较早的进入新的一天,以东较晚 的进入新的一天)。 3.范围:今天:0 时经线→180°;昨天:180°→0 时经线。 4.技巧:180°是几点,今天就是几小时,今天+昨天=24 小时。 5.180°以西比以东较早的进入新的一天。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35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5)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楼距、楼高: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 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在楼间距确定的情况下,要考虑前面的楼高。以我国为例,见下图, 南楼高度为 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H,则最小楼间距 L=hcotH。
第20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一、分布规律
1.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地地区 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相反。
2.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3.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4.春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5.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二、变化规律
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主题探究篇
01 地球运动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2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高考分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3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核心知识点
三年考题统计
高考预测
时间计算与日期 变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3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方法技巧】 1.时间计算中已知时间的确定方法 (1)试题中所给的重大事件,或者热点生活、生产事象发生的时间; (2)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6 时; (3)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18 时; (4)昼半球的中间经线为 12 时; (5)夜半球的中间经线为 24 时或 0 时; (6)春分(3 月 21 日左右)、秋分(9 月 23 日左右)前后,日出时间大约为 6 时,日落时间 大约为 18 时; (7)刚好极昼日出时间为 0 时; (8)极夜后首次日出时间为 12 时; (9)一天当中太阳高度最大时是 12 时; (10)某地太阳光直射时为 12 时; (11)一天当中当地气温最高时为 14 时; (12)一天当中当地气温最低时为日出前后(6 时左右); (13)晴天时,影长为 0 或者无影子时,时间为当地 12 时。
2.经度差:“同经相减,异经相加”。 3.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或(经度差÷15°)小时。 4.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地方时差。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0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二、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求时区数。 中央经线:度数是 15°的倍数,即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15°×该时区数。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 小时。 判断所在的经度距离哪个中央经线度数较近,度数差小于 7.5°,就可以判断该经度与 该中央经线属于同一时区。 第二步:求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第三步:求区时。
1.太阳直射点朝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另一半球与之相反。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21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三、对称规律
1.空间对称: (1)相对于地轴对称的点(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夜长相等。 (2)相对于赤道或地心对称的点,南北半球昼夜相反。 2.时间对称: (1)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某地昼长、夜长相等。如下图中 M 与 N 关于夏 至对称,P 与 Q 关于冬至日对称。
3.设②所在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α,则该地的纬度为南纬(90°-α)。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33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反思归纳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34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就是一天 的正午时刻,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 12 时。 (2)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 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 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 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向北方。
考向三
第28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近大远小) 一日内,同一纬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简记为“近大远小”)。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29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来增去减)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2)关于春分、秋分对称的两个日期,某地昼长、夜长相反。如上图中 M 与 Q 相对于 春分日对称,N 与 P 相对于秋分日对称。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22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方法技巧】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23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7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温馨 提 示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针对训练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8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考向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9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要点精讲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