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信阳市县游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南省信阳市县游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
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

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

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

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

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

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

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

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

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

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

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

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

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

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

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体系。

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

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

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
【相关链接】
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搔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 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D. 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

B. 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 以自然和艺术品为中心进行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地体验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真美所在,这是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和独特的。

E. 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9.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7. C 8. AD
9. ①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而是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

②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体验艺术之美。

③以生命美学为内蕴,不注重以逻辑为基点来建构美学体系。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中C项,无中生有,“‘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研究成果”没有依据。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考查。

选项中B项“决定因素”有误;C项“最终发展到……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不妥,原文“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E项“很难把握”“填补了这些空白”不妥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

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

你对车倒挺上心啊。

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

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电话。

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

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

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

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

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

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

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

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

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

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

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

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

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

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

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

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

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

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

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

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

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

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

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

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

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

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

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

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

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

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也牵挂着外出的儿子,为此她编造父亲“病重”的谎言,诱使儿子回家,终于使父子和好如初。

B.小说用“胳膊肘子弯儿”来比喻“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之间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的信息,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推动情节波澜迭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D.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猫不拉
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贴着人物而写,极具农村生活气息。

5.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5分)
6.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而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

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6分)
参考答案:
4.D (A.“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母亲“编造……谎言”,分析有误。

文中应是父母亲一起以此为借口,让儿子能够即刻回家,看到那被铲平的土坡,从而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

B.夸大了土坡的影响,停车难只是儿子不回家的表面原因,实际上是不理解父母晚年有需要子女陪伴的情感需求。

C.对情节的鉴赏不准确,小说叙述故事娓娓道来,情节并不曲折。

)
5.第一次,秋生一个劲朝停在十米外巷口的新车望,父亲徐老套“用稀奇古怪的眼光扫他”,是责怪儿子关心车子超过了关心自己;(1分)第二次,是托小东把羊肉送回家,父亲徐老套“脸上像结了霜”,是觉得儿子架子大,不打照面。

(1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为引出后面徐老套奋力平坡的情节,从而完成从隔膜到亲情交融的升华。

(3分)
6.我认为是画龙点睛。

①从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来看,儿子虽然很少回家,但依然有孝心,不时托人给父亲送钱送物,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立即带着妻子赶回。

父亲虽然性格倔强,埋怨儿子,但为了能让儿子回家,自己动手铲平了土坡。

原文的结尾展现了父子的各自性格与内心深处对彼此的牵挂。

②从情节发展上看,原文的设计符合情理,并通过对儿子的神态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③从主旨上看,原文设计以儿子的反应衬托父亲“愚公移山”般的举动,表现了父爱特有的朴实与厚重,发人深思。

(每点2分)∥我认为是画蛇添足。

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儿子以停车难、工作忙为借口极少回家探望父亲,原文的结尾主观设定了儿子的个性,限制了读者的想象。

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去掉原文结尾,给小说情节发展、人物个性等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读者的思考。

③从主旨上看,原文因结尾而使得主题单一,降低了作品的品位。

(每点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

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

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

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

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
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

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

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

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

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

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

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

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

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

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

《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B. 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 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 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 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 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 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E. 材料四将创建孔子学院比作“人类登月工程”“名片”和“无敌舰队”,说明适当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不会影响实用性论著的真实性。

9. 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7. D 8. DE
9. 材料一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需求,促进中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

材料四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对外进行语言文化输出和渗透。

(意思答对即可)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结论武断。

材料四中“不久的将来”并不等于“2020年”,材料也没有指明“屏幕上的语言”就是“国际通用语言”。

8.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

A项,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才能够使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项,从材料内容及原报道标题等都可看出,材料重点阐释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而不是说我们应该向世界学习什么。

C项,材料二不能表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9. 试题分析:题干问“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作答时抓住“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材料一“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材料四“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

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

然后将这些信息按照题干要求,一一分点概况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花隐道人传
【清】张潮
道人姓高氏,名昽,字公旦。

其先晋人也,商于扬,家焉。

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

顾读异书,不喜沾沾行墨①,能以己意断古今事。

见世窃儒冠目瞆瞆然者,弃去羞与伍。

慕朱家、郭解②为人,尚侠轻财,急人困。

然砥行,慎交游。

里中少年有不逞者③,始畏道人知,既事蹶张,则又求道人。

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故扬人倾心。

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甲申,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

时阃帅④鳞集江上,争罗致道人幕下。

道人知事不可为,蠖伏自污,卒得以全。

乙酉,扬中兵祸惨,民鸟兽散。

道人独先众入城访亲知,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然道人是时感念深矣。

自以遭时变乱,年壮志摧,流离困折,无复风尘驰骤之思。

乃筑室黄子湖中,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箨冠草履,曳杖篱落间。

挽渔父牧儿与饮,饮辄醉,放歌湖滨,湖水为沸扬,似鸣不平者。

未几,岁大涝,居沉于水。

道人曰:“未闻巢父买山而隐,独支遁⑤见讥耶?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躬荷锸⑥拨瓦砾,结庐数楹。

一几一榻,张琴列古书画。

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宅旁筑匡墙,围地数亩,值⑦菊五百本。

一仆长须赤脚,善橐驼之术,道人率之艺植灌溉。

始自蓓蕾以及烂熳,其列也如屏,散也如星,叠也如锦;其色如玉,如金,如霞,如雪;其味如元酒;其香如檐卜。

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

往来如织,观者如堵。

不见主人,见其扁额曰“花隐”,咸谓之花隐道人,若忘其昔之为高公旦者。

(节选《虞初新志》卷五,有删节)
【注】①行墨:文字或诗文。

②朱家、郭解:古代著名侠士。

③不逞者:捣乱闹事的人。

④阃帅:地方上的军事统帅。

⑤支遁: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传说他曾派人购买仰山小岭,欲为幽栖之处。

⑥锸:铁锹,掘土的工具。

⑦值:通“植”,种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商而读徙:改变
B、吊死扶伤吊:祭奠
C、独支遁⑤见讥耶独:仅仅
D、卜地宅之卜:选择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花隐道人“崇尚侠义”的一组是(3分)()
①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②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③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④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⑤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⑥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