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18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

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

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
地。

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

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5.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中的朱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加以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秒钟的小公益
王宇凡欧阳洁王发财
⑴ 2011年10月2日,家住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

⑵镜头前的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端坐在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仪式。

⑶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

⑷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告知很快就会寄来照片。

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22岁,于2011年8月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不让他们因没有照片而留下遗
憾。

袁柯刚和他的团队走出大门,李芬连老人就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他们。

⑸在路上,袁柯碰见了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

他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听说这些大学生要给自己拍照,立刻同意了。

⑹薛成基老人希望和妻子苏美英照一张合影。

53年前,他们有过一张黑白结婚照。

如今,梳洗打扮了一番,他依旧站在她的右边,拘谨而又兴奋地盯着镜头,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

这一瞬间就此定格。

⑺“好浪漫啊。

”有一名队员由衷感慨。

⑻有位老人拿到照片后,次日一早,就提着自家种的桃子,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民家。

⑼老人感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儿子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你们真是好人啊……我也有老人照(遗照)了。

”袁柯不由心情沉重。

辛苦抚养子女,寂寞地守着空家,老人们因此就能满足。

⑽袁柯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婆。

两年前,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外婆。

他提议用新手机给老人照相,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

⑾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不知道手机资料可以传输到电脑,就摇摇头。

外婆叹了口气。

不久,老人离世。

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放到了外婆的坟前。

⑿这个遗憾,也是袁柯创办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

⒀在大都市,人们很难理解一张照片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有怎样的意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

⒁他们也给乡村的孩子送去温暖。

⒂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就因为要拍照,整个教室都沸腾了。

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高兴得直跳。

等确定在小花园前拍照时,孩子们全都围过来了,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两个孩子还打起来了……看到这一幕,袁柯心里酸酸的。

⒃苏家沟很贫困,“快门三秒钟”项目组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喜悦。

短短六天时间,他们帮300多名孩子拍了照片,有单照,有小伙伴们的合照,也有全家福。

⒄苏家沟村有个家族,前几年闹了矛盾,两个家庭关系很紧张。

项目组积极地调解,并且提议拍张“全家福”,终于让两家人凑在一起拍了照片。

过后两家人开始沟通、接触,现在已经和解。

双桐村也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了矛盾,在队员和村民的劝说下,两人照了张合影,也就握手言和了。

⒅他们认为,既然都拍了合照,都固定到相纸上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⒆有人质疑袁柯搞公益是为了出名:“在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拿一张照片有什么用?”袁柯说“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精神需求。

谁不想有一张童年照?谁不想在去世后留下一张照片?”
⒇“快门三秒钟”团队从2011年8月至今共进行五次活动,已经拍摄近2000张照片。

(21)22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用的也是1000元左右的尼康相机,还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

(22)“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微小,却对我们的目标群体很重要。

从小处着眼,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那样我就实现了‘大精彩’”。

(选自《中国青年》)
7.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1至3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

B. 第9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

C. 第10至12段,补充交代了袁柯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

D. 这篇新闻多处使用数字,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题目中的“小公益”和结尾的“大精彩”遥相呼应,最后―段的“从小处着眼”,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

B. 第15段中,两个孩子因为照相而打了起来,这显然违背了袁柯倡导这项公益活动的初衷,他因此而心里酸酸的。

C. 第22段强调袁柯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是在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做这项公益活动。

D. 这篇报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独特理解。

9. 请简要概括这项公益活动带来了哪些直接的社会效益?(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

少为县吏,折节读书。

太平兴国二年进士
..,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

改澧州。

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

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

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

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

”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

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

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从之。

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真宗嘉之。

咸平
..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

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

五年,知贡举。

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

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
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

起复
..视事,迁尚书左丞。

恕已病,犹勉强亲职。

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

”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

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及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D.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

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又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弊端。

B.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

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

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

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

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5分)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

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莎衣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莎衣:即蓑衣。

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绿软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15.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再别康桥》中使人流连康河时兴致勃发,乃至很想“”,然而又转念作罢,紧接着以“”一句解释作罢的原因。

(2)易水送别时,高渐离的筑声起到了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

高渐离先是“”,让在场者无不悲怆;后“”,听得众人怒发冲冠,愤激万分。

(3)从《卫风·氓》的最后一章里的“,”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也很融洽。

(4)屈原在《离骚》中,写只要自己的内心是美好的,那么别人不了解自己也无妨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的意象。

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

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
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住
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20.下面四个话语情境中,表述得体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地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

(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B.“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

”(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腾讯体育消息)
D.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

(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21.对下面一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有一天啊,宝宝》有谈到关于媒体的一段:“宝宝,我为什么一直对媒体很有戒心,是因为媒体老是让你以为,你听过那首歌了,但其实你没听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看过那个人了,但其实你没看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知道灾难与死亡了,但其实你不知道。

媒体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鱼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


A.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B.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C.媒体隔绝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留给我们无味的东西。

D.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

22. 下面是有关文体知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诗从唐代起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唐以前的诗都称为古体诗,如《诗经》《离骚》、两汉南北朝乐府。

近体诗指的是格律诗,唐以后也有诗人用古体写诗,如“歌”“行”“吟”“引”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古体诗。

B. 律诗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句对仗。

偶数句末字必须押韵;每句的平仄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

C.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涉江采芙蓉》都是乐府民歌中的优秀代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