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万荣育才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万荣育才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驱车从甲地到乙地,早晨出发时昏天黑地,恰似子夜,接近中午时才曙光初露。

还没来得及寻找太阳,只见路边所有的黑色的树枝全部变成了金枝铜杆,……一个白天就这样火光电石般地匆匆打发了。

大雾不知从何升起,……只能隐约看到昏黄的雾灯。

车窗上又噼噼啪啪响起雨点,从此这雾再也不散,这雨再也不停。

”结合资料,回答16-17题。

16.材料中叙述的现象出现的季节
A.海南旅游正值旺季
B.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的收获季节
C.新疆阿克苏的果农正忙着采摘苹果
D.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出现了一年中较小的汛期
17.驱车过程中最有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甲乙两地受到了冷锋带来的沙尘暴的影响
B.驱车前行的道路两侧生长了很多樟树
C.甲乙两地的途中分布着冰碛地貌
D.甲地河流暴涨,出现洪涝灾害
参考答案:
16.A 17.C
2. 有关澳大利亚地理特征的正确叙述是
A.人口、城市集中在西南部 B.畜牧业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C.居民以美洲移民后裔为主 D.工业品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参考答案:
B
3. 某综合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237平方千米增加至2012年的330平方千米。

下图为2003—2012年该城市某主要功能用地的演替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上图中所示的城市功能用地最可能是
A.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B.居住用地
C.商业服务设施用地D.工业用地
2.2003—2012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
A.发展仍在向城市中心集聚B.发展以向外扩展为主
C.功能用地以均衡发展为主D.城市地域结构变化不大
参考答案:
1.D 2.B
第1题,上图中所示的城市功能用地最可能是工业用地,随着城市发展,工业区向城郊迁移,远离市中心。

城区内原来的工业用地,改为其他功能用地,D对。

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居住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向城外迁移的可能性小,A、B、C错。

第2题,2003—2012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发展以向外扩展为主,B对。

城市规模扩大,中心区用地紧张,不适宜向城市中心集聚,A 错。

城市最主要功能是住宅腹地,功能用地不可能均衡发展,C错。

城市地域结构变化较大,功能分区越来越明确,D错。

4. 读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和某种天气系统出现频率分布图。

回答
关于该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太平洋的西北部B.附近有暖流经过
C.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D.附近有马里亚纳海沟
参考答案:
C
5. 下图示意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

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

读图完成9~11题。

9.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风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赤道附近大陆东岸
B.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C.赤道附近大陆西岸
D.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
10.图乙所示年份的上半年,冬、夏季风势力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
B.冬、夏季风均偏强
C.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
D.冬、夏季风均偏弱
11.图中负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变化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参考答案:
B A D
6. 当北京迎来2012年第一道曙光时,我国某地还在黑夜笼罩中。

则该地最不可能位于北京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参考答案:
B
7. 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31--32题。

3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①多断崖、深谷②多石灰岩溶洞
③多高山、陡坡④多角峰、U型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①减轻冰川的危害②减轻冻土的危害
③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④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C B
8. 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 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

研究人员发现江豚与鱼类一样有早晚摄食规律。

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
A. 觅食活动
B. 避免阳光照射
C. 水温适宜
D. 躲避人类干扰
8. 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

因为人工池
A. 水浅光照足
B. 水浅空间小
C. 江豚生存适应性弱
D. 受人类活动影响多
9. 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区域是
A. ①区域
B. ②区域
C. ④区域
D. ⑤区域
参考答案:
7. A 8. B 9. D 【7题详解】
江豚有早晚摄食规律,人工网箱养殖鱼用来饲养江豚,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故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觅食活动,A正确。

避免阳光照射和水温适宜无法确定,BC 错误。

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人类活动较多,D错误。

【8题详解】
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由于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饲养,这与水浅空间小有密切关系,B正确。

氧气与光照、江豚生存适应性弱、人类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

【9题详解】
⑤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且水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故⑤区域最可能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D正确。

9. 蓝色农业是以海洋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

彩色农业是指未来的农业将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应用而呈现多彩的局面。

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

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

回答当今社会,“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为了身体健康尽量多食用蔬菜,少吃肉产品
B.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C.购买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蔬菜
D.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参考答案:
D
10. 下图为某城市体系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题。

14.图示城市最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资源
15.下列现象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
B.西北内陆距海远,降水少,多内流河,气候干燥,风力作用强,多戈壁、沙漠C.冬季海南岛气候温和而黑龙江却气候寒冷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参考答案:
14.C 15.B
11. 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20~21 题。

20.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 盛行东南风
C.20°N ~30°N 盛行西北风
D.30°N~40°N 盛行西南风
21.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 3 月份、春季 B.乙表示 7 月份、夏季C.甲表示 9 月份、秋季 D.乙表示 1 月份、冬季参考答案:
D B
12. 下图示意1980年至203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含预测)。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A. 2000年
B. 2010年
C. 2015年
D. 2025年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A. 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B. 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C. 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D. 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15. 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直接造成
A. 老龄人口增加
B.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C. 少儿比重上升
D. 人口总数减少
参考答案:
13. C 14. C 15. B
13. 从图示可以看出,劳动力的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只要增长率为正值,说明劳动力人口不断增长,当增长率刚好为零时,劳动力人口达最大值,图中显示2015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为0,故选C。

14.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方面的政策基调是控制人口增长,导致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进而产生劳动力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况,选C。

15. 由图可知,2015-2025年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一直为负值,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这将会导致企业间争夺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选B。

【点睛】
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最多(如图中A点);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最少(如图中B点)。

13. 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且高度角在地平线下18°以内时,天空依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光亮,这种现象发生在午夜与日出之间时称为曙光,而发生在日落至午夜之间时则称为暮光。

读漠河(53°N)某
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日最接近()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2. 此日,该地暮光的持续时间为()
A. 3小时
B. 3小时16分
C. 3小时32分
D. 4小时
参考答案:
1. A
2. C
【1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是6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可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23°,最接近夏至日,故选B。

【2题详解】
正午时间和午夜时间差是12小时,根据图示可知正午时间是11:52,午夜时间是23:52,根据材料符合暮光的是日落至午夜,太阳高度在地平线下14°,(<18°)所以计算出时间为3小时32分。

排除ABD,故选C。

14. 读北半球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回答23~25题23. 图示日期可能是()
A.4月
B.6月
C.8月
D.9月
2,4,6
24. 当北京时间1点时,该地太阳位于()
A.正北
B.正东
C.东北
D.东南
25.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A.74°N、75°W
B. 66°34′N、105°E
C. 86°N、105°E
D.82°N、75°W
参考答案:
23.C 24.A 25.C
15. 豆腐是最常见的豆制品,又称水豆腐。

相传为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

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生产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泡豆,它的时长关系到豆腐的产量和质量。

时间太短,豆粒不易磨细,豆蛋白溶出少;时间太长,豆粒会发酵变酸。

下图示意中国历史时期豆腐生产中心分布(大陆分为甲至戊五大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造成南北方泡豆时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市场
B. 光照
C. 气温
D. 技术
18. 豆腐烹饪方式存在地区差异,有的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有的则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这两种代表性烹饪方式分别出现在
A. 乙、甲
B. 戊、丙
C. 丁、乙
D. 甲、戊
参考答案:
17. C 18. A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南北方由于纬度高低不同,气温差异大影响了泡豆时间长短,,温度越高,豆子越易泡发,温度越低,越不易泡发。

东北地区乙,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因此饮食中主要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我国的西北地区甲,气候干旱,降水少,把食物做成方便携带的饼类,不仅容易保存,而且便于牧民的携带。

17题南北方由于纬度高低不同,气温差异大影响了泡豆时间长短,,温度越高,豆子越易泡发,温度越低,越不易泡发;与市场、光照、技术无关。

选C正确。

18题东北地区乙,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因此饮食中主要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我国的西北地区甲,气候干旱,降水少,把食物做成方便携带的饼类,不仅容易保存,而且便于牧民的携带;西南山区的戊,气候湿寒,一般做成炒、炸食品;北方地区的丁及黄土高原的丙,四季分明,吃法多样。

选A正确。

16. 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某地冻土融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6.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A. 无冻期、冻结期、融冻期
B. 无冻期、融冻期、冻结期
C. 融冻期、无冻期、冻结期
D. 融冻期、冻结期、无冻期
7. 下列有关该地冻土融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月至2月期间该地冻土层达到最厚
B. 冻土从开始融化到全部化通约需180天
C. 冻土冻结深度的增长为先变慢后变快
D. 气温高低和农事活动对融化速度影响较大
参考答案:
6. A
7. D
6.从图中可以看出,横坐标代表月份,纵坐标代表冻土层的深度,在第一个时期,时间为七月份至十月份,夏秋季节明显没有冻土层说明此时温度较高,处于无冻期,而一月至四月份冬季和春季气温相对较低,降雪较多,上面有积雪覆盖,冻土层发育较广。

深度较深,尤其是初春时期。

在第三个阶段,随着气温的回升,表层的冻土发生融化,形成了溶冻层,因此该时期为溶冻期。

正确答案选A。

7.从图中可以看出,冻土层最后的时期是在三至四月份,而非一至二月份。

一至二月份,降雪较多,气温较低,但是雪对土壤起了保温作用,使得冻土层的深度不如初春时期大,初春降雪相对较少,但是土壤无积雪覆盖,气温较低,因此三到四月冻土层最厚。

A错误。

冻土大致在10月形成,在七月份融化,因此时间为300天,B错误。

冻结深度的增长为先慢再快再慢。

尤其是在四月份以后冻土的深度基本不发生变化。

C错误。

气温高,冻土融化速度较快,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会对土地进行开垦,也会影响冻土的融化速度。

选D。

17.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服装工业实施“大进大出、以进养出”的策略,进口美国的棉花、澳
大利亚的羊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棉纱和坯布、日本和韩国的面料,加工后出口成衣。

在当
今全球服装出口总值中,“Made in China”的服装占到三分之一。

回答据资料,我国这类服装产业应布局在
A.廉价劳动力充足的中西部地区 B.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C.原材料丰富的地区 D.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
参考答案:
D
18. 读我国某地人口密度图,回答20 — 21题。

20. 从图中可归纳出该区域人口分布特点
A. 沿海地区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B. 平原地区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C. 低纬度地区人口稠密,高纬度地区人口稀少
D. 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21. 甲地区人口稠密,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势平坦,气候湿润②农牧过度带,商业活动频繁
③黑土广布,土壤肥沃④历史悠久,经济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B D
第20题,从图中可知该地位于我国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从图中人口密度可知,平原地区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第21题,甲位于我国的成都平原,其人口稠密主要是自然条件优越,加之历史悠久,但并非黑土广布,也不是农牧过渡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19. 读某海域表面水温等值线图(右图),据此回答2题.20.图中≥30℃的区域南北最宽约
A.90千米 B.1540千米
C.870千米 D.560千米
21.图示甲地易形成
A.温带气旋 B.副热带高压
C.热带气旋 D.准静止锋
参考答案:
20-21 BC
20. 漆树是我国特有树种,性喜光,不耐严寒、不耐水湿。

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物涂料,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被称为“国漆”。

为了保障漆液的产量,漆农须在一天中树冠蒸腾作用较小的时候割漆。

由于天然漆产量低、易过敏、粘度大、调色及采集困难等原因,合成涂料已经逐步取代了它的地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一天当中最适合割漆的时间是
A. 清晨
B. 午后
C. 傍晚
D. 夜晚
2. 下列区域适宜大规模种植漆树的是
A. 祁连山北坡
B. 秦岭南坡
C. 太行山西坡
D. 贺兰山东坡
3. 要增强“国漆”在涂料市场的竞争力应
A. 加大政策扶持,提升产品影响力
B. 增加资金投入,实现规模化生产
C. 提升漆农素质,推广机械化生产
D. 加强技术研发,改良性能提高产量
参考答案:
1. A
2. B
3. D
1.根据材料“为了保障漆液的产量,漆农须在一天中树冠蒸腾作用较小的时候割漆。

”,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是日出前后,此时蒸腾作用最弱,故此时最适合割漆,选A。

2.结合材料“漆树性喜光,不耐严寒、不耐水湿”,因此漆树的生长环境应满足温润、向阳、排水条件好等特点。

选项中的祁连山北坡、贺兰山东坡的冬温都过低,太行山西坡温度、光照条件也不能满足要求,只有秦岭南坡不仅位于亚热带,且处于向阳坡面,排水条件也好,可以满足漆树的生长需求,选B。

3.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国漆”的问题主要是天然漆产量低、易过敏、粘度大、调色及采集困难等,因此,要增强“国漆”在涂料市场的竞争力应加强技术研发,改良性能提高产量。

“国漆”本身就是一个大品牌;靠资金投入实现规模化生产本能解决问题;产量低靠推广机械化生产不能改变。

据此分析选D。

21. 读我国某地区年雾日天数等值线图(图中②③④均为省级中心城市)。

回答16~17题:
16.“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能形象写照图中
A.城市①② B. 城市①④ C.城市
③④ D. 城市②③
17.图示地区“夜雨”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热力环流 B.台风C.地形
雨D.锋面气旋
参考答案:
D A 22. 下图为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X数值为500米,L为河流,H为湖泊。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9.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河流L的流向为自西向东
B. 湖泊H补给河流L
C. A地的海拔可能为350米
D. 等高线Y的值为600米
30. 沿着上图中虚线ab的地形剖面图是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
29. C 30. C
【29题详解】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河流L注入湖泊H,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流向自西南向东北流,A 错误;河流L补给湖泊H,B错误;河流由高向低流,X大于Y,X是500,等高距为100,Y的值为400,根据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A的值比Y小,范围是300-400,A地海拔可能为350米,C 正确,D错误。

故选C。

【30题详解】
由图可知,a海拔为500-600米,排除B、D;b的海拔为300-400米,且a、b之间有洼地,排除A,C 正确。

故选C。

23.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继浙江省舟山市之后,出现了第二个以群岛为行政区划设立的地级市,它也是中国目前地理纬度位置最南端的市。

读图南海8月海水透明度(米)分布图,完成43-44小题。

43.下列有关南海8月海水透明度(米)分布说法正确的有
①海水透明度大致从沿海向外海逐渐提高②透明度等值线分布沿海密集外海相对稀疏③图示区域海水透明度最大为32米
④沿海透明度较低主要是水深较浅和污染相对严重
⑤ 透明度只与水质有关,与海水深度无关
A ① ② ④
B ① ② ③
C ② ④ ⑤
D ③ ④ ⑤
44.设立三沙市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有
① 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南海岛礁及海域的有效管理②有利于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巩固国家安全:③ 有利于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

④可以扩大国土面积
A ① ② ④
B ① ③ ④
C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43.A 44.D
24. 读我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回答关于93年以来,上海市人口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B.上海市有大量人口迁出
C.上海市有大量人口迁入 D.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参考答案:
C
25. 2017年9月14日—9月15日,一场罕见的雾霾突袭了新加坡。

空气污染指标率攀升至“不健康”标准。

如图为新加坡周边地区烟雾浓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新加坡这次雾霾是( )
A. 与当地森林茂密不利于烟雾消散有关
B. 由于当地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烟尘
C. 由邻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一带烧火开荒形成的烟雾飘来导致
D. “罪魁祸首”主要来自马来半岛
6. 有关图示地区自然地理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马来半岛西侧冬季降水多于夏季,东侧夏季降水多于冬季
B. 苏门答腊岛地处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C. 爪哇岛原始雨林繁茂、草木终年常青,肥沃的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D. 马六甲海峡内,风浪小雷雨多
参考答案:
5. C
6. D
5. 根据图示,烟雾飘向西北方向,新加坡这次雾霾是由邻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一带烧火开荒形成的烟雾飘来导致,C对,B错。

与当地森林茂密不利于烟雾消散无关,A错。

“罪魁祸首”主要来自苏门答腊岛,D错。

6. 马来半岛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西侧夏季降水多于冬季,东侧冬季降水多于夏季,A
错。

苏门答腊
岛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B错。

爪哇岛原始雨林繁茂、草木终年常青,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C错。

马六甲海峡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风浪小雷雨多,D正确,选D。

点睛:新加坡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北方向,受烧荒的烟雾影响大。

马来半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力小,称为“无风带”。

26.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1. 与图中丙处山地形成无关的是:
A. 岩浆活动
B. 断裂上升
C. 背斜拱起
D. 板块挤压
2. 图示地区
A. A处可能存在油田
B. 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 乙处适合建设隧道
D. 丁处岩层地质年龄最新
参考答案:
1. C
2. A
本题组考查地质构造。

(1)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岩层向上拱起且无断裂为背斜山,岩层向下弯曲且无断裂为向斜山,岩层断裂并沿破裂面上移为断层山;据此判断丙山成因。

海沟为消亡边界。

(2)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海沟为消亡边界。

1. 根据图例,丙处山脉岩石属于岩浆岩,所以该处山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其左侧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山脉位于断层上升的一侧,该山脉的形成与断层有关;丙处一侧有海沟,据此可以判断丙处位于板块的碰撞边界,这说明该山脉的形成与板块挤压有关。

2. 据图例可知,A处有含油岩层,且A处是背斜构造,因此可能存在油田;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乙处为向斜,储水条件好,不适合建设隧道,而甲处为背斜,更适合建设隧道;丁处位于消亡边界,所以地质年龄不可能最新,据此选A。

二、判断题(共10分)
27. 在农场里进行作物轮作会加快水土流失。

参考答案:B
28. 城市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的风土民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
A
29. 读“银河系简图”和“地球公转二分二至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共包含有级天体系统,其中最低的是。

(2)据图判断,在四个公转位置ABCD中,在位置看到银河系中的星星最多。

(3)在ABCD四个位置中,淮阴昼夜长短变化最快是在位置,原因
是。

参考答案:
(1)3 地月系
(2)B
(3)D 在ABCD四个位置中,D点公转速度最快
30.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

参考答案:
A
三、综合题(共38分)
31.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8分)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自20世纪以来尤为明显,而且日渐加剧。

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典型。

53.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人类活动与大气圈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又以长波辐射形式反射回地表,使地表增温,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4分)
人类活动使得大气圈的组成发生发生变化导致出现全球变暖现象,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水圈: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大气圈: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增多;生物圈:加剧传染病的流行。

以上的影响又都发作用于人类生存。

人类应采取的对策:一是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植树造林;三是加强国际合作。

(4分)
32.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段时间以来,黄土高原荒漠化趋势明显。

下图为黄土高原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读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分)
秦汉时期
明清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