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远县西片三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在非答题区位置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于美国三权分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形成三权鼎立之势
B. 每个部门都能通过某种方式牵制其他部门,以防止其中任何一个部门滥用权力
C. 总统的权力力量最大,受到的制约和限制最小
D. 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美国的政体模式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来构建的,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彼此制衡而又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尽管总统为权力的中心,但并不能说明总统的权力最大,凌驾于国会和最高法院之上或受到较小的约束,故C项表述错误,与美国史实不符。

考点: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点评:此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是美国政治中最突出的两点,成为美国政体的象征,它来源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并严格照此执行,成为继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后有一个有开创性的政体。

2. 禹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
A. 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行之有效的制度
B.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C. 推行禅让制
D. 发明了甲骨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是在秦朝;C是在原始社会后期;D是在商朝时期;禹建立夏朝,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因此选B.
考点:王位世袭制
点评: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据说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
3. 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

其中包括泰勒、强森、克里弗兰、胡佛、杜鲁门、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

它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A. 中央集权
B. 分权制衡
C. 两党制
D. 联邦制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说明,美国总统受到议会的制约,即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美国实行两党制,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在保证中央权威的同时,保留部分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

4. 美国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下列内容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A. 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B. 最高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C.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大权
D.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民主性是通过选举方式产生,所以答案选A。

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
5.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A. 皇权被削弱
B. 相权得到加强
C. 中书省独揽大权
D. 中书省职能专一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说明中书省长官的权力增大,相权得到加强,故答案为B项。

材料中的“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表明皇权是强大的,中书的职权是皇帝赋予的,不能反映皇权被削弱和中书省独揽大权,排除AC项;中书省作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不可能职能专一,排除D项。

6. 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

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A. 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B. 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C. 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
D. 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晚清南方各省地方权力较大,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故C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的态度,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故B排除。

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过于绝对,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7. 对现在英国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和政府首脑特蕾莎·梅表述正确的是
①梅的权力受到伊丽莎白二世的制约
②如果现在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梅为首的内阁就一定要下台
③议会通过的议案,伊丽莎白二世基本无权否决
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梅为首的内阁可以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A. ②③④
B. ③④
C. 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①错;如果现在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首相必须下台,或者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②错误,④正确;议会通过的议案,英王基本无权否决,③正确;故答案为B。

8.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能够为作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参加万隆会议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改善中日关系
【答案】B
【解析】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知是指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而非之前的革命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说明新中国在对外交往注重与发展中国家交往,即参加了万隆会议,而苏联是超级大国,日本是发达国家,故B项正确,CD项错误。

点睛: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是解题关键。

9. 元世祖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军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仅总管内外,而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 有效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力图解决宰相专权的问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可见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

君主专制下不可能有效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排除B。

“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可见宰相的权力和地位较高,排除D。

唐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但是分权往往带来行政效率的降低,所以元朝逐渐过渡为一省制,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

10.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能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主要原因有
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技术日益完善
③水利工程相继兴建
④农作物资源的丰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古代农业生产体系指的是在生产工具和技术等领域已经取得比较系统的配套的体系。

原因主要是由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水利工程的相继兴建。

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①②③正确,④是生产体系形成的结果。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生产体系能形成并成熟•原因
11. 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专制君主的权利要受到官僚官僚制度的约束。

内阁制和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工具,排除CD。

三公九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其权利来自于皇权,排除A。

三省六部制下,因为门下省有封驳权,所以能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故选B。

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
12. 吴玉章说,在1918年,他读到了约翰•里德写的《震动寰球的十日》:“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我们北方邻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个劳农政府。

”此时,“我们的北方邻国的”国名应该是
A. 俄罗斯帝国
B. 苏俄
C. 苏联
D. 俄罗斯联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的出现,再结合时间“1918”,这个时间段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是指新生的红色政权苏维埃,也就是苏俄,B正确;A俄罗斯帝国在二月革命中已经被推翻,排除;苏联1922年之后才成立的,排除C;俄罗斯联邦是在苏联解体后建立的,排除D。

所以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13. 中国共产党曾在一份宣言中提出“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释放出诚意
B. 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 以民族大义为重
D. 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做出了让步
【答案】C
【解析】题干中中国共产党的若干主张,确实体现中共中央期望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诚意,但这只是表面信息,并没有体现这些主张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排除A。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题干中无从体现,与题干无关,排除B。

由题干中共产党表示重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放弃与国民党对抗等主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国民党共产党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准备民族战争,C项正确。

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和平民主无从谈起,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 梭伦改革宣布,废除债奴制,禁止雅典公民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

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
A. 缓和贵族之间的矛盾
B. 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C. 扩大雅典公民的基础
D. 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梭伦改革种解负令,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扩大了公民的基础,故排除AD,C正确。

梭伦改革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但不是材料中所述的主要目的,排除B。

所以选C
15.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

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

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第三世界的崛起
C. 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D. 雅尔塔体系的长期存在
【答案】C
【解析】“强大的稳定因素”指的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保持了世界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D表述错误,雅尔塔体系没有长期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结束。

A、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16. 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 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 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 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农抑商的措施在封建社会一开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

考点:古代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名师点睛】“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7. 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

”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

这一措施
A. 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
B. 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
C.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
【答案】B
【解析】“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表明巡按御史制度导致吏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故清廷的措施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故B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力交给总督、巡抚,使得中央对地方最高官员的监察处于制度性缺失的状态,不利于中央集权,C错误。

【名师点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这是清廷废除巡按御史的重要背景。

18.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
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
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

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19. 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是太平天国运动
A. 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 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答案】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0. 1855年天平天国规定“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归圣库”,但后来逐渐转变为士农工商各力本业,并向农工商征税。

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A. 全力实现《天朝田亩制度》
B. 物资匮乏
C.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具有反封建精神
【答案】B
【解析】“全应归圣库”等字眼反映了太平天国由于物资是匮乏的而被迫集中财力物力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实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征收商税说明并不抑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反封建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 历史学家吴晗在其著作中对唐代门下省官员的功能解释为:“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

”材料主要体现了唐代门下省
A. 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B. 体现了互相制衡的原则
C. 分散了皇帝的决策权
D.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体现出尚书省对皇帝决策的一种制约,可以驳回皇帝的决策,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与材料叙述相悖;B选项错在材料没体现出三省之间的牵制;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

22.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
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23. 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拢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1992年中国早已经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也已经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走回头路就是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要走市场经济新路,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4.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A.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的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初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2月清帝被迫退位,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因此选C。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帝退位
25. 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

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
菜园”。

这反映宋代
A. 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B. 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C.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颍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及临安东门外“弥望皆菜园”,主要是满足城市蔬菜的需要,反映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故D项正确;蔬菜主要是满足当地的需要,不体现跨区域贸易及农业生产区域化,A、B两项错误;C项与本题主旨无关,均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 古往今来,民主建设一直都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民主政治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2)结合图二信息和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对权力进行制约的。

【答案】(1)创新:形式上,英国实行代议制民主,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方式上,英国确立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2)①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②内阁掌握行政权、财政权,通过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立法提案权反制议会;③选民通过投票制约执政党,进而间接制约内阁;④政党政治,反对党(少数党)一定程度可以制约执政党(多数党)。

【解析】试题解析:(1)雅典民主实行直接民主,权力之间不是互相制约,而英国实行间接
民主,权力之间相制衡。

(2)可从议会和首相、内阁之间的关系着手,回答出相互之间的制约。

此外,还可从两党制方面回答出政党之间的制约。

另外,还可从图中回答出选民对议会的制约。

27. 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

【答案】(1)鸦片战争: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

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