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职教思想视域下职院“工匠型”师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的提出,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领域教师必须要有“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素质。
如何培养出能迎接挑战的“工匠之师”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强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和关键。
一、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视域下“工匠型”教师的内涵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各级教育的任务,2017年李克强总理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提出了工匠之师的概念,他认为“工匠之师是教师也是师傅,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教师。
”目前,对于“工匠型”教师的内涵学术界有比较多的定义,如曹晔、董显辉认为,工匠型教师具有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1],既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精神,又要有工匠所具备的行业职业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和工匠职业精神的完美结合[2]。
高德强、陈开会认为,工匠型教师需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并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育者[3]。
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是指袁隆平及其团队在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职业教育德育、教学、学生、教师、质量和管理等的系统思想观点,它具有隐默性、系统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等特征。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爱生、敬业奉献”的德育观、“知行合一、教科一体”的教学观、“注重人文、和谐发展”的学生观、“平等共进、真诚互励”的师生观、“精益求精、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和“收放有度、重在引领”的管理观。
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是植根于高职教育中产生的文化,是高职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文化,与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具有契合性,它必然可以对高职“工匠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产生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结合“工匠型”教师的定义及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视域下的“工匠型教师”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教师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和服务国家;需要具备丰富教育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需要精通教师授课技能和精深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钻研技术,追求卓越,是德行为首、技艺为本和教研为主的专业人员。
二、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基础上的工匠型教师培养的路径选择
工匠型教师培养要以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为基础,主要从思想文化建设、“学校+教师岗位”建设、“企业+技术岗位”建设、以教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素质能力建设等维度进行分析,建构一个以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为载体的高职“工匠型”专业师资培养的“四维一体”体系,可以从“匠德”“匠能”“匠心”三个方面着手。
1.以“爱国爱生、敬业奉献”的德育观培育“匠德”
工匠型教师具有师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从师傅这一身份来说,他应该具有工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从教师这一身份来说,他应该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崇高的师德师风,符合“四有”老师的形象和身份要求,这是工匠型教师“匠德”的要求。
工匠型教师应该是爱国爱生的教师。
袁隆平院士所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你不爱国,如果你对人类没有感情,那你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工匠型教师需要充满着对祖国忠诚和热爱的思想,中国要从制造大国成功转型为制造强国再到智造强国,需要工匠型教师承担起培养大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这是作为工匠型教师的基本准则之一;工匠型教师应该是“以生为本”的教师,要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维护学生利益,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个人发展上答疑解惑,关爱和服务学生;工匠型教师还应该是“敬业奉献”的教师。
敬业奉献主要是要尊重自己的职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不计个人得失。
袁隆平院士不管是对教学工作还是杂交水稻研究工作都是尽心尽力、殚精竭虑、无私奉献。
在工匠型教师培育过程,要用“敬业、爱岗、奉献”作为基础,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始终做立德树人的先锋力量。
2.以“知行合一、教科一体”的教学观培育“匠能”
袁隆平院士说:“我一直说,书本上种不出小麦,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他还说:“科学是没有止境的。
只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跌出,常创常新。
”教师的成长不能止步于教室、教材,应该拓展教室空间到实践场所,拓展教材内容到实践操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在一线企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技能,培养“匠能”。
“工匠型”教师的培养不是学校一方可以完成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应该四方联动,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学校+教师岗位”建设和“企业+技术岗位”建设提升教师技术技能水平。
首先,建立健全“工匠型”教师的遴选聘任制度。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以职业道德、学术水平、技能专长、从教能力、职业声誉等方面全面衡量的“工匠型”教师聘任条件,严格按客观公正的聘任程序组织“工匠型”教师申报与资格认证,根据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聘任,签订聘任协议、颁发聘书、明确带徒职责与待遇。
其次,建立健全“工匠型”教师培养机制。
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工匠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多种方式锻炼专任教师,如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指导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等。
再次,建立“工匠型”教师培养管理、考核
袁隆平职教思想视域下职院“工匠型”师资培养*
李 慧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摘 要: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是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德育、教学、学生、教师、质量和管理等的系统思想观点,对职业院校“工匠型”师资队伍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
本文阐述了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视域下“工匠型”教师的内涵,并从“匠德”“匠能”“匠心”着手构建职业院校“工匠型”专业师资培养的“四维一体”体系。
关键词: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 工匠精神 “工匠型”教师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的高职院校‘工匠型’专业师资培养研究(编号:XJK-19CZY051)。
(下转第279页)
至于班组长可以由小组内推选,从而在实训基地建立企业生产管理体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中职学校应当学会借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此为基础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要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检查以及教学效果。
首先,要对学生参与加工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布评价与检查,以保证学生整个参与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其次,需要在产品与教学全部完成之后,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整体性的评价。
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完成高质量的管理与评价[3]。
2.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功能
(1)实训基地数字化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岗位工作过程,模拟企业作业的环境、现场生产流程,让学生在仿真虚拟的职业工作岗位上,参与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工业机器人操作、联机调试、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制造、测试、管理等先进技术手段使实训基地的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2)实训过程产品化
实训基地安排的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应当以实训要求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分析与研究,选择一些关键部分提炼作为实训的具体内容。
在进行实训过程中,需要将装配件分为不同难度的零部件,而后安排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生产加工,组成流水线作业方式,完成整个部件的加工与生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在进行生产加工过程中,教师需要和企业安排的负责人一起对学生加工的工件、产品进行详细的质量检查,并对其等级进行评分,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对学生生产加工过程中表现得团结协作能力、安全文明生产能力进行评价。
这样不但能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能更全面地分析学生技术技能中存在的缺陷,使学生能及时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生产过程实训化
根据数控专业实训计划以及实训基地设备使用情况,每个学期,实训基地都会安排数控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六至九周的实训,基本上能保证数控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训之中。
与此同时,每个班级在进行实训过程中,还会配备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使学生能在专业指导下完成实训工作。
学生在参与实训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学生因态度不端正而威胁自身安全与健康,使学生在参与实训过程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4)研发能力创新化
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相关课题的研究,中职学校内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可以直接参与到合作企业产品研发之中,使教科研产品能直接转化成为商品。
专业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合作共同控制且有生产运营的成本,能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能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中职学校需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开拓精神,使学生能在接受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更多专业技术技能。
中职学生若想要熟练掌握数控专业技术能力,需要在实训场地进行训练。
只有在实训场地真正落实理论知识,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中职学校必须重视提升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机会。
中职学校还需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校内外工学一体的实训基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与价值,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基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使中职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环境人才需求标准,助推智能制造。
参考文献
[1]李智,胡菡,骆峰.基于校企合作的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3):92-95.
[2]潘冬.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4): 123-125.
[3]董晓岚.工匠精神引领下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8,29 (04):60-62.
与待遇保障机制,如制订具有激励作用的津贴与奖励标准、绩效考核细则等。
最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通过专业技能大赛的不断磨砺,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工匠型”教师成长。
3.以“精益求精、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培育“匠心”
“工匠型”教师是集“匠”和“师”为一体的人员,“匠”是“能工巧匠”,这要求教师具备专注严谨、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品质。
袁隆平院士在向学生讲解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微观结构时,事先通过上千次的实验磨炼自己的徒手切片技术,他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下得去、用得着、吃得苦、意识新”的行为对现代职业院校教师“匠心”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工匠型”教师应该具备“细致、专注、精益”的精神内核。
细致是“工匠型”教师精益求精的基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保持严谨细致的作风,认真细致对待工作;专注是精益求精必要条件,它意味着一种执着、坚持和韧性,“术业有专攻”需要的就是心无旁骛和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是“匠心”培养的核心,要求教师具备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是一种“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的精益精神。
在“工匠型”教师
的培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教师精益、专注、细致的工匠精神,让这种精神融入教师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锻炼中去,加强以教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素质能力建设。
总之,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对职业院校“工匠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会产生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其德育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对“工匠型”教师培养的“四维一体”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海琼,肖宪龙.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2.
[2]李继.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3]徐建方.技工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指引下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07):02.
[4]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工匠型教师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141-142.
作者简介
李慧(1988.11.14—),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
(上接第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