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生理学观念下的肾精生化循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生理学观念下的肾精生化循环《黄帝内经》生理学观念下的肾精生化循环
阳密乃固说:肾精是人体很重要的部分,但多数人对它的生化途径是一知半解,我今试从《内经》的生理学知识解释之。

在解释肾精之前,我先简单的讲一下肾精之于人体的意义,我们讲人体有精、气、神,道家炼丹讲究“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是为三载纯功,功夫一层比一层高,但究竟精气神是什么,我用电脑作一个类比,电脑包括三部分,机器部分是它的硬件部分,程序部分是它的软件部分,有了这两个部分它还不能运行,还需要电能的供给,所以精就相当于人体的硬件(物质属性为主),气就相当于人体的动能和热能(能量属性为主),神就相当于人体的控制系统也就是软件(信息属性为主),精气神分别代表人体的质能息,我们讨论的肾精就是人体形质部分的精华。

大致的说,肾精的生化途径为:水谷之精---脾精---五脏之精---肾精---脊髓---脑髓---骨髓---血液---毛发。

第一道,内经言“凡食以养阴也”。

所以体内凡物质性的东西都来源于水谷精微。

第二道,内经言“脾主中州”“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所以水谷入胃以后,第一步水谷精微化作五色营养,藏于中州脾脏。

第三道,内经言“脾主运化,而五脏各有所喜”。

五色营养进入脾脏以后,在脾脏的运化作用下,青色营养进入肝脏、赤色营养进入心脏、黄色营养留在脾脏、白色营养进入肺脏、黑色营养进入肾脏。

第四道,内经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泄。

”通常我们获取的食物中的营养与五脏所能收藏的营养不可能正好一样多,所以人体就设计了一个仓库,当五脏之精有过剩的时候,就会流向肾,肾就会受纳五脏之精转化为肾精,因为肾的作用就在于“肾者封藏之本。


以上是肾精的总来源,下面就是肾精之用了:
第五道,“肾生髓”。

所以在肾精充足的条件下,就会沿脊柱上升,转化为脊髓。

肾精与脊髓其实是一样的东西,只不过所处的区域不一样。

现代医学认为脊髓是脊柱产生的,错。

第六道,“肾主脑,脑为髓之海”。

肾精沿着脊柱上升转化为脊髓以后,继续上升转化为脑髓。

肾精、脊髓和脑髓是二而一、三而一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脑产生脑髓,更错。

第七道,“肾主骨”。

其实肾是不能直接作用于骨的,肾主骨是通过脑为髓海得以实现的。

脑髓沿任脉下行,转化为全身骨骼之髓,现代医学认为骨髓产生于骨头中,错上加错。

第八道,“髓生血”。

这一节现代医学研究总算接近了真理,当人体失血严重的时候,黄骨髓就自动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是为髓生血。

第九道,“肾主毛发”。

肾为什么主毛发,内经并没有说得很清楚,但我们这样连起来看就一目了然,“发为血之余",究本穷源当然毛发也归肾管了,只不过省掉了中间诸多的环节,血不够的时候毛发就会枯槁。

以上是常态下的肾精的生理循环,然而“顺成人,逆为仙”,肾精还有一种人为的消耗就是肾不生髓而直接转化为生殖之精,下行为顺,以成人道,上行为逆,以成仙道,道家把肾精当成修行的物质基础。

关于肾精之用,男人的体验比较明显,常常行完房以后,会有腿软、头闷的感觉,这正是肾精瞬间被消耗掉,造成骨髓、脑髓瞬间逆流回补的指征,人体是不可能出现空隙的,一定要东西回补达到平衡。

肾精是人体的物质性精华,科学家将分泌的精液与脊髓脑髓作比较,发现它们的物质构成几乎一致,这也是精生髓的又一佐证,而现代医学本末倒置,认为精液无非是一些蛋白质,排放正是促进新陈代谢,这是极大的错误,是强调表象,忽视本象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运用一定要先从理上面搞懂,我们一旦了解了肾精的来龙去脉,再去治疗老年性的骨质疏松、老年性的痴呆症、老年性的掉发
等等,还会不明白治疗原则吗?当然这里还要提醒一下,肾精按上面所述的一个循环其实是肾精的生住坏灭,这个循环除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外,循环的推动力也必不可少,而这个推动力就是我们身体的阳气,这也是治疗时要考虑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