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师生互动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师生互动中感悟人生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一种双向型或多向型的交往,这种交往比一般的人际交往关系要复杂。
一般性人际交往只是一种意见、需要和意图的表达,而互动教学中的交往关系在双方言语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包含着知识、思想和意义的传达,包含着交往者学习经验与自我精神的生长。
这种复杂的交往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主要的表现途径就是“教学对话”。
在师生主体间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对话的主要教学策略是开展“问题式教学”。
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在发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把握课程文本的整体结构,组织问题,进行课堂教学。
其特点是采用系统问题的提出和学生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阐释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简单的介绍了师生互动的概念之后,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一下张元春老师在教授《老王》这篇课文时师生互动的情况。
张元春老师选择的课文《老王》,是一篇横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习阶段的经典文章。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由于心智相对成熟和人生阅历相对丰富,他们比初中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而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思想变化剧烈,对社会的认识还很简单,社会经验相对就比较缺乏,所以要他们来理解《老王》这篇课文的“愧怍”之情,对于张元春老师来说是一大挑战。
《老王》这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在“愧怍”二字上,那么如何让学生来真正理解而不是肤浅的附会这个词,除了问题设置要合理得当,符合学生思维,同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师正确恰当的引导学生,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的引入课文中,去逐步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善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感情,最终完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一、从上面阐述的教师因素出发,我们来看一下张元春老师在这节课中设置的几大块内容(问题)。
(解决问题一:老王身世怎么样?哪里可以体现?他的为人怎么样?哪里可以体现?)(解决问题二:作者一家对老王怎么样?)
(解决问题三:作者为什么会愧怍?)
(拓展;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
从上面几个主干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在问题设置上还是很花心思的,呈现出明显的由浅入深的趋势,问题一和问题二从文本中的事件入手,通过让学生寻找和分析材料,分别归纳人物性格特征,为问题三的设置奠定了基础,而前三个问题的设置,都立足于文本的理解,问题四则从理解上升华到了现实中,将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在社会生活中去得到实践,做到了提升情操的作用。
从这点出发,张老师的问题设置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向性也很明确,同她订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相契合。
二、接下来看一下张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组织语言来呈现这些主干性问题?在问题的回答中,她是如何通过问题的变化来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以一份表格来做分析:
语言提问的,但是在问题衔接性上比较出色。
从这份表格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张老师在问题的表述上比较明确,便于学生把握问题要点;二是在问题的递进过程中,张老师还是较为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问题措辞上比较注意,但是学生的思考还是被教师所掌握,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并没得到多大体现。
由于一心两用,所以问题的记录并不完整,但是从上述问题设置来看,张老师是紧扣自己的教案在组织语言提问的,几个主干性问题在提问中得到了充分的凸出,幻灯片的辅助应用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加上张老师个人课堂教学的深厚功底,学生的目光始终在这几个问题上集中,所以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得到充分调动的。
但是世上无完美的课,由于问题设置过多,小问题过于零散,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疲于寻找,使得整节课过于紧张,缺少张力。
同时,在对学生语言的评价上,应该说,张老师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化,没能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评语,代之以泛泛的“好的”、“找得好”、“说的不错”之类的语言,对调动学生的回答积极性无所帮助。
最后,谈一下关于生生互动的问题。
师生互动,往往被教师误解为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其实不然。
它还包括生生互动,应该说张老师对师生互动是有正确理解的。
她在本堂课中设置了一个环节(问题9)来进行生生互动,这是个好想法,但从互动的结果看,形式大于结果。
2分钟的思考时间当中,学生之间并没有多少人在沟通,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依然掌握着话语权。
所以在这一块上,教师还是应该注意引导和放权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