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史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1、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十种: 儒、道、阴阳、法、名、墨、从横、杂、农、小说
儒家53家,836篇 道家37家,993篇 阴阳家21家,369篇 法家10家,217篇 名家7家,36篇 墨家6家,86篇 从横家12家,107篇 杂家20家,403篇 农家9家,114篇 小说家15家,1380篇 诸子共189家,4324篇 六略共38种,596家,13269卷(篇)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2、各学派思想特征 (孔子和韩非子略,见后) 孟子 仁政论 性善论 民本论 修养论 荀子 唯物天道论 性恶论 明分使群 德主刑辅 墨子 兼爱与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明鬼 老子 本体论 辩证法 无为和以退为进 历史退化论
庄子 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名家 逻辑问题:合同异 消极自由的人生观 离坚白 白马非马
1、文化统一 秦始皇统一措施为中华民族最终形成 奠定基础。
--书同文:秦篆为标准字体 --车同轨:车宽为六尺 --度同衡:秦的度量衡为制 --行同伦:设立教化官“三老” --地同域:废周代封国,打通全国疆域; 移民开边
秦诏量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2、思想统一 • 战国后期的学说统一思想
--韩非子、荀子、庄子的篇章 --《吕氏春秋》强化思想大一统
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 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他一生的 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 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种对策,而 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 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也 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 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 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 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 很大的差别。 -----冯友兰
主张“礼教德治”的孔子儒家学说
• 特征: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方法, 重人伦、事功,重实践理和道德修 养。 • 内容 • --天道观:淡化神灵,“天”的信仰从属人事。 • --历史观:尊三代典章制度“信而好古”,同时 可以变通改革。 • --伦理观:以“仁”释“礼”,社会规范内化为 道德伦理。 孔子 • --修身治国:设计出个人、家庭、邦国发展的系 (前551~前479) 统政教方案,具有实际可行 性,并沟 通社会新旧势力。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 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人或传其 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 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 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愚独国斗极 民裁家争端 思理主哲性 想论义学恶 论
后世对孔子的评价
•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 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 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 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 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 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 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
所来一为平 丞不未统郡定 相及尝。县天 王!有自,下 绾 ,上法, 等 五古令海 奏 帝以由内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1、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
• 秦汉帝国疆域:与孔雀王朝和罗 马帝国并立。 • 秦汉主流精神:开拓、创新(气 势如虹、进取包容) --秦长城、兵马俑、阿房宫 --汉长安昆明池、汉赋、《史 记》
• 秦统一后的君主思想专制
--纳李斯议“焚书”,结束百家争鸣 --咸阳“坑儒”,君主专制开端
• 汉武帝定儒学为统治思想 --纳董仲舒议:“崇儒更化”
吕不韦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1、儒学“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
• 董仲舒:君权神授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中国文化通论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起源(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简表)
直立人(猿人) 早期智人(古人)
晚期智人(新人)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周口店)人 金牛山人 许家窑人 丁村人 马坝人 长阳人 山顶洞(周口店)人 峙峪人 河套(红 柳河)人 柳江人 资阳人
3.士相见礼 4.乡饮酒礼 5.乡射礼 8.聘礼 9.公食大夫礼 12.士丧礼 13.既夕 14.士虞礼 16少牢馈食礼 17.有司彻
服丧期限
三年
原有四等,后代定制一年
大功
小功 缌(si)麻
九月
五月 三月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德】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
• • • •
背景知识
通过分析世界史的结构来勾勒世界历史纲要 历史分四阶段,轴心期是历史的突破期和中心 历史遵循“间歇─突破─再间歇─再突破”规律 20世纪日耳曼民族的欧洲成为世界中心
诸子学派代表著作
儒家:《论语》、《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管子》、《韩非子》; 墨家:《墨子》; 杂家:《吕氏春秋》等。
庄子
孔子
慎到 屈原 荀子 吕不韦 韩非子 李斯 史影响 百家文化的影响
从思想的原创意义出发, 该期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 极其重要的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时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 本的特色和命题——天人合 一,二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 民本思想。中华文化的发展脉 络和总体特征都与这两个文化 主题密切相关。 同时,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等地域性差异决定了 文化流派的风格和特点,逐渐形成了春秋战国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大 致有齐鲁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些地域文化特点显现在不同地区人们的 生活习惯中。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1、宗法制度的建立(见前课,略) 2、制礼作乐—整套礼乐制度的确立 • 礼制 -典章制度+行为规范总则 -以“仪”为形式;以“亲亲”、 “尊尊”为内容 • 艺术系统
1.士冠礼 2.士昏礼 6.燕礼 7.大射礼 10.觐礼 11.丧服 15.特牲馈食礼
丧服名
斩衰(cui)
齐(zi)衰
包头市固阳秦长城
《阿房宫图【清】 袁耀
包头市固阳秦长城
汉代昆明池遗址
方圆四十里,在长安西南,汉 武帝为训练水军而仿越昆明滇
池所建。
楼兰古城遗址
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2、秦汉精神的文化拓展
• 学术和工艺创新高潮 到来 • 中外交流:丝绸之路 的开辟
丝 绸 之 路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孔子论理想人格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去?)之,不去也。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人际关系: --婚姻、氏族 • 社会组织: -原始群 -家族 -氏族 -部落联盟
(五)上古文化的分布
华夏集团 (河洛民族)
东夷集团 (海岱民族)
苗蛮集团 (江汉民族)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 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 数。禹亲自操耒耜,而九杂天下之川。 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 置万国。——《庄子·天下》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 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 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 首。——《吕氏春秋·古乐》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 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 禹,吾其鱼乎!” ——《左传·昭公元年》
• 左右对贞,一事两决 郭沫若《殷契粹编》: 殷人一事必数卜,或卜 其正,或卜其反,或卜 如此,或卜如彼。
经 卦辞
周易
彖传 象传 文言

《周易》
爻辞
系辞 说卦 序卦 杂卦
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实际应是西周前期 巫史在大量筮辞基础上,经集体整理、编排创 制的占筮之书,属早期宗教神学著作,商晚期 甲骨、青铜器和陶器上记爻刻划符号是其前 身,由卦象符号和文字两部分组成,运用阴阳 观念对诸符号经过系统排列组合,用以预测和 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其中所 蕴涵的观物取象、阴阳交感、相互联系和对立 统一等观念充满辩证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发挥重大作 用,对后世儒道文化及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北京(周口店)人
(二)原始物质文化
• 山顶洞中有很多用火的遗迹的灰烬。 • 人类对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彻底分离。
(二)原始物质文化
良 渚 文 化 中 的 玉 器 和 玉 琮
红 山 文 化 中 的 玉 龙
(二)原始物质文化
龙 山 文 化 中 的 黑 陶 蛋 壳 高 柄 杯
良渚文化中的陶塑江豚
雅斯贝尔斯
日耳曼人
雅斯贝尔斯世界历史纲要中的4个阶段
精神和理性觉醒
奠定了人类精神 统一的基础
中国、印度和西方
轴心期
以公元前500年 为中心,公元 前800年--前200年科学技术时代
古代文明
历史的第一 个阶段

15世纪-20世纪初
四个阶段
史前时代
公元前3000年 之前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士阶层的崛起 • 形成专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 2、战争和变乱 • 使文化得以传播和重组 3、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 使文化人的独立和精神创造成为可能 4、私学兴起 • 文化官员从宫廷走向民间
红山文化中的穿孔石器
仰韶文化(半坡村)中的 双耳细颈椭圆陶罐
(三)原始观念文化
1、原始宗教
• 自然崇拜: -太阳、土地 • 生殖—祖先崇拜 • 图腾崇拜: -以动物为主
2、原始艺术 (写实—写意) • 陶塑艺术品 • 陶绘艺术 • 原始雕刻艺术 • 岩画艺术
右:马家窑文化的陶绘
•李泽厚
• “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没在不 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 和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此情可待 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许只有流传 下来却屡经后世歪曲增删的远古‘神话、传 奇和传说’,这种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 的想象和符号观念的‘不经之谈’,能帮助 我们去约略推想远古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的 面目。” • 他把中国上古神话中以女娲伏羲为代表的“人面 蛇身”和以少帝俊为代表的“人面鸟身”两个神 话系统看做是蛇龙和凤鸟两个图腾体系的产物。
二、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 殷商原始思维特点 --神秘性 --笼统性 • 殷商神本文化的表征 --尊神重巫 • 殷商最高的”神“ --上帝、帝 --商王=最高统治者+祭司
A.丙子卜鬯贞帝弗若? B.今二月帝不令雨。
卜 辞 举 例
C.贞,我受黍年?贞, 我不其受黍年? D.癸卯卜,今日雨。其 自西来雨,其自东来 雨,其自北来雨,其 自南来雨?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 春秋战国时期,由燕山至长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淮、汉 流域融合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 《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 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 • 罗泌《路史· 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夷者夷 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仰韶文化中的陶鹰鼎 新疆昆仑山岩画
羊与手印
(四)原始社会组织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 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文: 尧(让位给舜的时候)说道:“啧啧!你这 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到你身上了,诚实地 保持着那正确罢!假若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 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地终止了。” 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说了这一番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