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失误与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失误与偏差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的实现 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 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 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 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 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 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具体来说,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
1、国内外形式的不利影响 2、客观条件的限制 3、对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判断出现偏差 4、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定位失误 5、对社会主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出现动摇 6、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7、主要领导人在认识上出现分歧 8、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
•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严谨,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 历史条件的限制:在社会主义经济模 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 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 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 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 义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问题:如何看待社会主义
改造后期的失误与偏差?
•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 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 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 理也不很适当。来自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

论证三大改造的偏差和失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论证三大改造的偏差和失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论证三大改造的偏差和失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和启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自动化2班学号 01013081姓名包明明任课教师论证三大改造的偏差和失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和启示【内容摘要】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键词】改造中国共产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二、三大改造的内容(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是:“为着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三)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三种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

作者: 周林科
作者机构: 甘肃省军区政治部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5-16页
主题词: “和平演变” 国际垄断 两个必然 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 矛盾运动 忧虑情绪 政治立场 经济封锁 腐朽思想
摘要: 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是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个真理本来已为人们所共识。

但是,由于东欧和苏联局势的剧变,由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暂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现在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这种挑战面前,有些人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和困惑之中,以致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存有忧虑情绪,自觉不自觉地发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预言是不是“过时”了?“社会主义究竟有没有生命力?”“红旗究竟能够打多久?”等疑问。

因此,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抵制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得失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得失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得失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一、成功经验1.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村人民获得了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土地所有制改造,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土地公有制的转变。

土地改革的成功,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使国家在经济上拥有了更大的控制权,也使国家能够更好地调节经济。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有企业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

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合作化运动使农村经济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合作化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它使农民能够共同经营土地,共享农村资源,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生产能力。

4.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它使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使中国人民更加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付出的代价1.一些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因为改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

2.一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缓慢。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缓慢,这是因为在改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3.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这是因为在改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

三、总结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我们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再认识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再认识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再认识的认识Ξ李 力 安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在50年代前期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甚至是否必要,有争论。

有的同志认为,中国不应该急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按照《共同纲领》,不超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再干一、二十年,待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甚至是实现了工业化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由此而来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只指出三大改造存在有“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缺陷,是不够的。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认为上述认识是不正确的,至少是片面的。

因为它不是历史地认识事物,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还有害于今天人们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并可能动摇人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我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中国人,起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就是承认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终将在世界范围内实现。

尽管自马克思主义诞生的150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牢固地树立起了这样的信念,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但是理想,而且是现实。

并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总趋势,这已经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那么,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呢?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同爆发。

按照这种认识,俄Ξ这是作者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9年第5~6期国和中国无疑是不够格的。

但是,列宁没有囿于这一点,而是从俄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突破了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一环,在落后的俄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也没有简单地搬用俄国的经验,而是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曾经造成严重的失误,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失误,总的说来,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提出一套为全党所接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在一连串胜利面前又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国内外形势的不利影响。

2、客观条件的限制。

3、对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判断出现偏差。

4、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定位失误。

5、对社会主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出现动摇。

6、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7、主要领导人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8、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

另外,由于毛泽东在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并被中央赋予最后决定权,从而使他能够比较容易地否定中央的集体决定。

他的个人认识失误也会比较容易地转变为中央的错误决策,而且在错误出现后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另外还有,传统观念和苏联模式的束缚,以及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等等。

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严重失误,其主要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但是,毛泽东在那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在探索中能够取得重要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已实属不易。

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在那样的历史时代,达到我们今天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如何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如何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姓名:杨明凤
班级:工设111
学院:机械学院
学号:1108030093
作业题:如何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答:我觉得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是必然的。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这就是说,既然我国是在探索中去改造社会主义,那困难是难免出现的,这也就难免出现失误和偏差。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我们党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些种种的原因必然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失误和偏差。

而且,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党就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问题时,容易把也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着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出现了曲折。

纵观历史,一个伟大的事物总是在探索中出现失误和偏差,然后又不断的去改正错误并寻求一种新的方法。

所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是必然的。

但是,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也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但从。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答: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是指:1949年开始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我认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主观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提出一套为全党所接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而在一连串胜利面前又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2、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

领袖个人认识的失误容易转变为中央的错误决策,而且在错误出现后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3、具体实施上: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的实现形式;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农民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也缺乏认识。

例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速度过快。

最初党的设想是18年,后来只用了7年。

其中1954年以前的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妥的,以后尤其是1956年高潮时期速度过快。

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总的来讲是件好事,消灭了资产阶级,使我国较快地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但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没有充足的时间加以思考,对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状况不能从容地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以致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一系列重大失误。

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于彻底,把私有经济完全消灭了,这是不符合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的。

建国初期,党是强调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

后来则不再提私有经济的积极作用,而是一味强调私有经济的落后性、破坏性。

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至1956年底,98.7%的私营企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83.1%的私营商业及饮食业实行了合作和公私合营。

谈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谈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谈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教训: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社会主义改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一观点揭示了一些人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怀疑和不满。

在这个观点中,人们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在过去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和失误,导致了今天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对这一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拓展。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目的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剥削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一些决策者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他们可能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速度,忽视了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的做法,导致了今天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和腐败等问题。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了过度集权和权力集中的现象。

为了实现经济计划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一些国家可能采取了过于集中的决策和执行机制。

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可能导致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创造力。

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自由市场的竞争和多元化的观点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

另外,社会主义改造还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阻力。

国内的一些既得利益者和保守势力可能对改革持怀疑态度,并试图阻碍和扭曲改革的方向。

而国际上,社会主义改造也可能遭遇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和干预。

这些外部因素的干扰往往使得改革过程更加复杂和艰难。

然而,尽管社会主义改造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也不能忽视其中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一些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增强了人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总体而言,社会主义改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社会主义改革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同时应该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实现。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班级:15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班学号:3115003104姓名:汤嘉诚摘要: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而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也出现过失误,但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意义失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正文: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得到巩固。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随着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被消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到1956年,已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已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人剥削人的制度基本上已经被消灭。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开始得到实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重大的成就,对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取得社会主义初步成就的同时,在若干理论问题上和实践中也出现过偏差:第一,在我国制定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战略方针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方针是正确的。

但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存在误解。

主要表现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看成是国家工业化加生产资料公有制--私营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

而对这样两个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又更多地强调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党中央批准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明确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这表明,党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候,已经反映出把社会主义社会误解成就是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公有制社会。

第二,国家在制订对农民的个体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时,曾正确地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以后表现出了两种生产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但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践中,党内对农民这两个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又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和估计。

即:一方面把农民的个体经济积极性和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等同起来,看成是资本主义在农村的现实危险。

早在1951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就把农村经济在初步恢复和发展以后,农民不满足原有的劳动互助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要求单干和致富,简单地看成是自发资本主义倾向。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

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

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它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而且是相当严重的影响,加上自身认识程度问题,在探索中出现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如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文革等。

例如,毛泽东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等正确思想,但他后来又断然否定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

又如,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提出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在实践中,却把一些本属于党内和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当作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的反映,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

再如,毛泽东提出要努力认识和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但在实践中却习惯地套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运动、政治动员的方法来搞经济建设,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因而造成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等等。

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虽然如此,党并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1958年的“大跃进”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来又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就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到1966年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到60年代,他更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 副本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 副本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曾经造成严重的失误,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失误,总的说来,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提出一套为全党所接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在一连串胜利面前又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国内外形势的不利影响。

2、客观条件的限制。

3、对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判断出现偏差。

4、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定位失误。

5、对社会主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出现动摇。

6、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7、主要领导人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8、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

另外,由于毛泽东在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并被中央赋予最后决定权,从而使他能够比较容易地否定中央的集体决定。

他的个人认识失误也会比较容易地转变为中央的错误决策,而且在错误出现后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另外还有,传统观念和苏联模式的束缚,以及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等等。

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严重失误,其主要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但是,毛泽东在那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在探索中能够取得重要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已实属不易。

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在那样的历史时代,达到我们今天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怎样建设,怎样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和我们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名人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

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

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的是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直到现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喜欢把他分为两个阶段:一,从1956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或者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之所以把这一阶段称为探索时期是因为这一阶段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时失误与成就是并存的,并且党一直在改正错误路线和建立正确路线。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56年九月到57年初中共八大一次会议的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的历史任务是,总结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八大算是建设中的一个成就,其基本路线方针都是正确的。

之所以取得这个成就原因在于党总结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并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建设的迷信。

二,57年到66年文革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

这一时期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为代表。

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急迫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过高估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后来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包括反右倾斗争及扩大化。

三,从66年到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是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极大打击,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八字方针、原子弹爆炸成功、结晶牛胰岛素的研发等成功的建设,但是经济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已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人剥削人的制度基本上已经被消灭。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开始得到实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重大的成就,对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取得社会主义初步成就的同时,在若干理论问题上和实践中也出现过偏差:
第一,在我国制定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战略方针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方针是正确的。

但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存在误解。

主要表现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看成是国家工业化加生产资料公有制--私营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

而对这样两个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又更多地强调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党中央批准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明确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这表明,党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候,已经反映出把社会主义社会误解成就是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公有制社会。

第二,国家在制订对农民的个体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时,曾正确地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以后表现出了两种生产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但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践中,党内对农民这两个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又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和估计。

即:一方面把农民的个体经济积极性和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等同起来,看成是资本主义在农村的现实危险。

早在1951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就把农村经济在初步恢复和发展以后,农民不满足原有的劳动互助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要求单干和致富,简单地看成是自发资本主义倾向。

1953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中,对中央农村工作部为稳定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政策措施作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是有利于富农和富裕中农的资产阶级观念。

1955年,更把土地改革以后,已经受到了极大限制,一般来说已经处于下降态势的富农经济作了夸大,认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因而,急于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

另一方面,又夸大了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过高地估计了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认为中国的农民是容易接受社会主义的。

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批评党内认为农业合作化只能稳步前进的同志,看不到“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认为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可以无条件地拥护社会主义公有化。

由于对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作了错误的判断,没有看到,在我国的具体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发展生产的一种动力,误以为农业合作化的速度搞得越快越好,似乎这是符合农民要求的。

当农民不愿意接受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而希望有一点小自由及谋一点小家庭的利益的时候,就认为这是小生产者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给予批判和打击。

第三,我国确定把个体农民逐步引导到社会主义,这个总的方针是正确的,但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的增产能力作了片面的估计。

在1954年到1955年的党内报告和文件中,一般都认为:“现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其初建的一、二年,一般可增产20-30%,往后还可每年保持一定的增产比例,比互助组高,比小农经济的增产率更高出很多。

”由于误认为即使技术条件没有任何改进,只要实行集体所有制和简单的协作劳动,就一定优越于个体经济,所以,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就出现越快越好的倾向,期望以此解决农业发展速度
赶不上国家工业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合作社的集体农业经济,虽确有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可以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抵御灾荒等等好处,但这种过分的集中经营、集中劳动和统一分配的制度又必然影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和个人物质利益,出现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病,从而极大地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

经验证明,只有同时有利于发挥个人生产积极性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发挥。

第四,由于对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作了错误的判断,由于把生产条件基本上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创立的公有制看成绝对优越于个体经济,因此,就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把本来应该继续贯彻执行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同向社会主义转变绝对对立起来。

错误地批评了“要照顾个体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所有权,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逐步由限制富农剥削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过程中,仍应允许雇佣自由,借贷自由,土地卖买和租佃自由,贸易自由等正确主张和政策措施。

这就在实际上否定了党在农村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正确方针,认为在向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继续执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就是发展资本主义,担心农民富裕了不愿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是这个历史阶段在理论上发生的重大偏差。

是造成对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的重要原因。

把苏联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固有模式,误认为建立社会主义主要就是建立清一色的公有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急于求成,并不只是我国的独有现象,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执政的各国共产党都犯过的共同错误。

这一方面是由于苏联的经验确有可以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由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急于摆脱贫困落后状况的强烈愿望和革命时期的一股激情,使执政以后的共产党人都曾普遍地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总想很快建成社会主义。

所以,这种失误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在肯定党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正确指导的同时,探讨头七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出现过若干偏差,绝无贬低这七年取得辉煌成绩的意思,其目的全在于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你比较顺利地的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的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
的错误和偏差
贵州大学
化工学院
无机102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