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12 月 7 日晚上 21 点 17 分,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 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 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 尊敬的获奖者、 女士们、 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 能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 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谢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 2015 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 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 示感谢,谢谢刚才两位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40 年前,在艰 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这里我 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团队抗疟研究团队当年的研究工作总结,蓝底表现的是 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表示的是全国其它协作团队的完成工作,蓝底


向白底过渡,表示既有本院,也有协助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 1969 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 选工作后, 1971 年起, 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 1971 年 9 月, 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 改用低温提取, 用禁药回流或者冷却, 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这一类型之外, 其它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71 年 10 月 4 号, 青蒿禁药中型音提取物, 就是标识的 191 号样品, 以一公斤体重 1 克的剂量连输三天口服药, 对疟疾一直率达到 100,同年 12 月到次年 1 月,头年 10 月也得到了抑制率 100 的结果,青蒿禁药中型提 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 年 8 月到 10 月,我们开展了青蒿禁药中型提取物的临床研究, 经过 30 类病人,治疗全部显效同年 11 月,中型成功分离得到有效抗体药 物的结晶,就是后来命名为"青蒿素"的结晶,1972 年 12 月开始,对青蒿 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制谱等技术手段,确 定化学分子是低碳 22,分子量 282,明确了青蒿素是不含氮的为苯化合物, 进一步分析分子式等有效数据, 1971 年起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 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研究的工作,最终经过光的颜色确定了 青蒿素的立体结构,这个结构在 1977 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3 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功能而制备的衍生物,经本氰化钠还 原, 证实青蒿素结构中他基的存在, 发明了杀剂青蒿素, 经高效关系研究, 明确青蒿素关系中的过氧气团是抗疟的活性气团,部分青蒿素的长期衍生


物的也有所提高。

青蒿素引起世界关注,1981 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 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 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起了热烈地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 化学研究,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已经有数千例的疟疾患者得到了青蒿素 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药物发现的过程,但 是当年在中国已有 2000 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发掘出青蒿素的的历程 却相当艰辛,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 年,中医科学院中 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 抗疟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 我被指定负责, 并组建项目科研组,承担抗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 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 国家对我的信任,深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决心不侮使命,努力拼 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研究调查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做测 试知名生物学家楼之勤音教授指导我鉴别药材,从 1959 年到 1962 年,我 参加了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的知识。

化学家卢耶克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 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却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 的序曲为我提供中医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在团队面前需要坚持不懈,70 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 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 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溶剂, 由于缺乏设备,


又接触大量溶剂, 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健康受到了影响, 为了尽快上临床, 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亲自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 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 523 抗疟项目中医团队的全体成员,铭 记他们的积极投入与特殊贡献,感谢全国 523 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 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 学家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等,我衷心祝贺 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忱服务,对全国 523 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再次表示诚挚地敬意,没有大家 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为有效药物, 1972 年 3 月 8 日,全国 523 在南京召开抗疟药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 了青蒿素 191 号的提取物对除疟、抗疟结果,受到与会其他人的关注,同 年 11 月 17 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 30 例临床全部有效的 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素抗疟研究全国的序幕。

疟疾对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 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正在取得 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来迟了,据统计,全球 97 个国家 和地区的 33 亿人口仍然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 12 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 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千分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 2011 年遏止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 的目的,是保护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


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一百多 位专家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该地区之前,遏制和消除抗药性的机 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对恶性疟疾 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医药工作者认真执行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 计划。

从对青蒿素和其它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吉卜赛、 老挝、越南、泰国等地区,已经出现对青蒿素抗疟的抗药性,对绝大多数 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在今年报告的青蒿素抗药性分布图上,红色的、黑色 的,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 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 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保护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 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 了大量的植物资源。

屠呦呦最后引用古诗作为结束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