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7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第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课标要求核心素养
1.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2.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
3.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4.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5.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1.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念)
2.比较辨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科学思维)
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形成生态意识(社会责任)
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
①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导致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同时也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2)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错误!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类型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原因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
生可育后代
地理上的障碍
实质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①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生物多样性
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要有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提示:生殖隔离的形成往往先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也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如亚种).
2.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提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两个鱼塘中的鲫鱼属于同一物种,也是一个种群。
(×)
提示: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之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两个鱼塘中的鲫鱼存在地理隔离,不是一个种群。
4.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
5.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提示: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相互选择。
6.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长期使用杀虫剂,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
2.如何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1.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2.正确认识生物进化与新物种的形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2)生物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物进化.
1.若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请根据所学知识作出预测:这个种群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若气候等其他条件也合适,并且这个种群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该种群的个体数会迅速增加.否则,也可能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灭绝。
2.有人认为,从根本上说没有突变,进化也可能发生。
你认为这样的看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正确。
若没有突变,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生物就不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也就不可能进化。
3.捕食是常见的生物现象,捕食者的存在能够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也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请你说明原因。
提示:群落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使它们的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因此捕食者的存在能够增加群落的稳定性。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避免出现一种和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优势的局面, 为其他生物的生存腾出了空间.
考查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C[个体并不是直接把性状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是基因,考虑到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与分配,并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得以遗传,只是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由此判断C项错误。
]
2.(多选)(2020·青岛市高三月考)长期服用青霉素的人体内会产生抗青霉素的细菌,a、b 表示该类型细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表示死亡的个体,其余的为正常生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
A.经过b阶段选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均具有抗青霉素的特性
B.上述实验过程中,青霉素抗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青霉素的使用让 b 中细菌出现了抗药基因
D.青霉素抗性基因频率的持续增加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ACD [由图可知,经过b阶段选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大多具有抗青霉素的特性,A 错误;由图可知,上述实验过程中,青霉素抗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增大),B正确;细菌的遗传物质本来就发生了抗药性变异,经过a→b阶段青霉素的选择导致抗药性细菌的比例增大,C错误;青霉素抗性基因频率的持续增加是青霉素选择的结果,D错误。
]
考查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2020·湖南省益阳市高三质检)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由于环境的变化出现许多特化和退化现象。
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鲸的前肢特化成鳍状等,从而形成了物种多样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特化现象是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的定向改变
B.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形成新物种的过程
D.马的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使马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A[据分析知:特化现象是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的定向改变,A正确;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相互选择实现的,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形成新物种的过程,还包括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马的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但是使马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是自然选择,D错误.]
4.(2018·全国卷Ⅰ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大自然中,猎物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通过更快速的奔
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在生态学上,此种现象称为共同进化(协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考点二种群基因(基因型)频率及计算
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公式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
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
÷总个体数×100%外延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
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
改变
(1)“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错误!×100%
若在常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错误!×100%;
若在X染色体上,b基因频率=错误!×100%。
(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为例)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
①前提条件:a。
种群非常大;b。
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c.没有迁入和迁出;d.没有自然选择;e。
没有基因突变。
②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
基因型AA的频率=p2;
基因型Aa的频率=2pq;
基因型aa的频率=q2。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2.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基因型频率一定改变. (√)
3.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
4.某基因频率等于该基因的数目占全部基因的数目的比率。
(×)
提示: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5.在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中,种群个体连续自交两代后,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没有进化. (√)
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规律
(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1.常染色体发病率和基因型频率有什么关系?(设某遗传病由A、a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提示:(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AA个体数+Aa个体数)÷全体个体数×100%=AA和Aa基因型频率之和。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aa个体数÷全体个体数×100%=aa基因型频率。
2.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什么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提示:因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3.设处于遗传平衡的某个种群,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且2pq〉p2=q2,若AA基因型个体不断被淘汰,试分析该种群AA、Aa、aa三种基因型频率将如何变化?
提示:由于AA基因型个体被淘汰,所以A基因频率下降,a基因频率上升,结果AA基因型频率下降,Aa基因型频率下降,aa基因型频率上升。
考查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及应用
1.(2019·湖北省襄阳四中高三月考)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大于女性中的发病率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中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男性中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都等于aa的基因型频率,即q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发病率为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2+2pq,A、B错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等于男性中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因男性只有一条X 染色体,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
2.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
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4%
B.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约为17%
C.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 b X b、X b 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
D.若B、b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则说明该果蝇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100%=4%,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与性别无关,因此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也为4%,A正确;根据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可得BB的基因型频率为64%,Bb的基因型频率为32%,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为[32%÷(64%+32%)]×1/2×100%≈17%,B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果蝇中X B X B的基因型频率为64%、X B X b的基因型频率为32%、X b X b的基因型频率为4%,雄果蝇中X B Y的基因型频率为80%,X b Y的基因型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量相等,因此X b X b、X b 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B、b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引起该果蝇种群的进化,D正确。
]
真题体验| 感悟高考淬炼考能
[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
1.(2021·广东选择考适应性测试)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不断恶化,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其幼虫称桦尺蠖)种群中,与从前浅色个体占多数相比,黑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
B.黑色桦尺蛾是通过进化产生的新物种
C.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获得性遗传的证据
D.桦尺蛾体色变化趋势体现了共同进化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桦尺蛾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发生了进化,但黑色桦尺蛾并未与浅色个体产生生殖隔离,故并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黑色桦尺蛾的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作为获得性遗传的证据,C错误;桦尺蛾体色变化趋势体现了环境与生物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正确.]
2.(多选)(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一个非常大的、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要使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下列选项中属于必要条件的是()A.种群中个体应该是雌雄异体的
B.种群中个体间都能随机交配并产生后代
C.种群中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
D.自然选择对生物的性状不起作用
BCD[种群中个体是否为雌雄异体与上下代基因型的比例不变无关,A错误;种群中个体间都能随机交配并产生后代才能维持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B正确;种群中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才能维持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C正确;自然选择对生物的性状不起作用才能维持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D正确.]
[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
3.(2019·天津高考)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项正确;在浅色岩P区,D基因的频率为0。
1,则d基因的频率为0.9,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
18,则浅色表现型频率为0。
82,设杂合体频率为x,那么错误!x+0。
82=0.9,可算出x=0。
16,同理,在深色熔岩床区,D基因的频率为0.7,则d基因的频率为0。
3,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
95,则浅色表现型频率为0.05,可算出杂合体频率为0。
50,B项错误;已知浅色岩Q区D基因的频率为0.3,若该区深色囊鼠的基因型均为Dd,则D基因的频率为0。
25,不足0.3,故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项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为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为1-0.50=0。
50,即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项正确。
]
4.(2016·海南高考)某种植物雄株(只开雄花)的性染色体是XY;雌株(只开雌花)的性染色体是XX。
等位基因B和b是伴X遗传的,分别控制阔叶(B)和细叶(b),且带X b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用阔叶雄株和杂合阔叶雌株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再让子一代相互杂交得到子二代。
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子二代中,雄株数∶雌株数为________.
(2)理论上,子二代雌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________;子二代雄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________。
(3)理论上,子二代雌株的叶型表现为________;子二代雄株中,阔叶∶细叶为________。
[解析](1)阔叶雄株(X B Y)和杂合阔叶雌株(X B X b)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中雄株为1/2X B Y、1/2X b Y,可产生1/4X B、1/4X b、1/2Y三种配子,雌株为1/2X B X B、1/2X B X b,可产生3/4X B、1/4X b两种配子,子一代相互杂交,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带X b的精子与卵细胞结
合后使受精卵致死,理论上,子二代中雌性仅1/2存活,雄株数∶雌株数为2∶1.(2)理论上子二代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 B X B∶X B X b=3∶1,则雌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7∶1;子二代雄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 B Y∶X b Y=3∶1,子二代雄株中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为3∶1。
(3)据上述分析,理论上子二代雌株的叶型表现为阔叶;子二代雄株中,阔叶∶细叶为3∶1。
[答案](1)2∶1(2)7∶13∶1(3)阔叶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