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作业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作业答案
⽣理学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1.5分/题)
1、⼼室肌细胞不具有下列哪⼀⽣理特性(B)
A 兴奋性
B ⾃律性
C 传导性
D 收缩性
E 有效不应期长
2、某⼈的红细胞与B型⾎的⾎清发⽣凝集,⽽其⾎清与B型⾎的红细胞不发⽣凝集,分析此⼈的⾎型为(D)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E Rh阳性
3、动作电位的超射值接近于(A)
A.钠离⼦平衡电位 B.钾离⼦平衡电位 C.钠离⼦平衡电位与钾离⼦平衡电位的代数和D.钠离⼦平衡电位与钾离⼦平衡电位的绝对值之差 E.锋电位减去后电位
4、⾎浆胶体渗透压的⽣理作⽤是(B)
A 调节⾎管内外⽔的交换
B 调节细胞内外⽔的交换
C 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E 决定⾎浆总渗透压
5、下列哪⼀⼼⾳可作为⼼室舒张期开始的标志(B)
A 第⼀⼼⾳
B 第⼆⼼⾳
C 第三⼼⾳
D 第四⼼⾳
E ⼆尖瓣关闭⾳
6、内源性凝⾎途径的始动因⼦是(A)
A 因⼦Ⅻ
B 因⼦Ⅱ
C 因⼦Ⅹ
E 因⼦Ⅰ
7、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D
A 抑制凝⾎酶原的激活
B 抑制因⼦Ⅹ的激活
C 促进纤维蛋⽩吸附凝⾎酶
D 增强抗凝⾎酶Ⅲ活性
E 抑制⾎⼩板聚集
8、纤溶酶的主要作⽤是⽔解(D)
A 因⼦Ⅴ
B 因⼦Ⅱa
C 因⼦Ⅻ
D 因⼦Ⅰ和Ⅰa
E 因⼦Ⅳ
9、外源性凝⾎途径的始动因⼦是(C)
A 因⼦Ⅰ
B 因⼦Ⅱ
C 因⼦Ⅲ
D 因⼦Ⅶ
E 因⼦X
10、⾎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A)
A 因⼦X的激活过程
B 凝⾎酶激活过程
C 纤维蛋⽩形成过程
D 有⽆⾎⼩板参与
E 有⽆Ca2+参与
11、 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C)
A C抗原
B A抗原
C D抗原
D E抗原
E B抗原
12、⼼动周期中,⼼室⾎液充盈主要是由于(D)
A ⾎液的重⼒作⽤
B ⼼房收缩的挤压作⽤
D ⼼室舒张的抽吸
E ⾻骼肌的挤压
13、⼼肌不产⽣完全强直收缩的原因是⼼肌(E)
A 为机能合胞体
B 肌浆⽹不发达,储Ca2+ 少
C 有⾃律性
D 呈"全或⽆"收缩
E 有效不应期长
14、组织处于绝对不应期,其兴奋性(A)
A 为零 B⾼于正常 C低于正常 D.⽆限⼤ E.正常
15、⼼室肌细胞绝对不应期的产⽣是由于(E)
A Na+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B Na+ 通道处于备⽤状态
C Ca2+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D Ca2+ 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E Na+ 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16、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产⽣饱和现象的机理是(D)
A跨膜梯度降低 B 载体数量减少 C 能量不够 D载体数量所致的转运极限 E 疲劳
17、浦肯野细胞不具有下列哪⼀⽣理特性(D)
A 兴奋性
B ⾃律性
C 传导性
D 收缩性
E 有效不应期长
18 窦房结能成为⼼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D)
A 最⼤复极电位低
B 阈电位与最⼤复极电位差距⼩
C 0期除极速度低 *
D 4期⾃动除极速度快
E 动作电位⽆明显平台期
19、⼀般情况下影响舒张压最主要的因素是(D)
A 每搏输出量
B ⼼率
C ⼤动脉管壁弹性
20 、平静呼⽓末胸膜腔内压(B)
A. 等于⼤⽓压
B. 低于⼤⽓压
C. ⾼于⼤⽓压
D. 与吸⽓中期相等
E. 与吸⽓末期相等
21. 肺表⾯活性物质的主要作⽤是(D)
A.保护肺泡上⽪细胞
B. 增加肺弹性阻⼒
C. 降低⽓道阻⼒
D. 降低肺泡表⾯张⼒
E. 降低呼吸膜通透性
22 参与构成胃粘膜保护屏障的主要离⼦是(D)
A Na+
B Ca2+
C H+
D HCO3-
E Cl-
23. 最⼤呼⽓末存留于肺中的⽓体量是(A)
A.余⽓量
B.功能余⽓量
C.肺泡⽓量
D.闭合⽓量
E.补呼⽓量
24 激活糜蛋⽩酶原的物质是 (C)
A HCl
B 肠致活酶
C 胰蛋⽩酶
D 糜蛋⽩酶
E 组织液
25. 感受动脉⾎氧分压降低引起肺通⽓增强最主要的感受器位于(B)
A. 颈动脉体
B. 颈动脉窦
E. 延髓
26 ⼈唾液中含有的酶是(C)
A 脂肪酶和蛋⽩酶
B 脂肪酶和肽酶
C 淀粉酶和溶菌酶
D 淀粉酶和寡糖酶
E 蛋⽩酶和溶菌酶
27、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除极相形成的离⼦基础是(B)
A Na+内流
B Ca2+内流
C K+内流
D K+外流
E Cl-内流
28、引起组织⽑细⾎管交替开放的物质是(E)
A 激素
B ⼄酰胆碱
C 组胺
D 激肽
E 局部代谢产物
29 肾糖阈是指(A)
A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糖浓度
B 肾⼩球开始滤过葡萄糖时的⾎糖浓度
C 肾⼩管开始吸收葡萄糖的⾎糖浓度
D 肾⼩管吸收葡萄糖的最⼤能⼒
E 肾⼩球开始滤过葡萄糖的临界尿糖浓度
A 胃
B ⼗⼆指肠
C 空肠
D 回肠
E 结肠
30 胆盐的主要吸收部位是(D)
31 维⽣K1的主要吸收部位是(E)
填空(1分/空)
2、⽣理学研究的三个⽔平包括细胞、分⼦⽔平、器官、系统⽔平和整体⽔平
3、跨膜物质转运的⽅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以及⼊胞和出胞。
4、肺通⽓弹性阻⼒包括肺的弹性回缩⼒和肺泡表⾯张⼒。
5、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6、⽣命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和兴奋性。
名词解释:(3分/题)
球-管平衡⽆论肾⼩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 近球⼩管是定⽐重吸收的,即近球⼩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球滤过率的
65~70%,这⼀现象称球-管平衡。
每分排出量⼀侧⼼室每分钟射出的⾎液量称,简称⼼排出量,等于⼼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约为
5L/min ,(4.5-6.0L/min )。
负反馈凡反馈信息的作⽤与控制信息的作⽤⽅向相反,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制约或纠正作⽤的,称为负反馈。
意义在于维持稳态。
缺点是滞后、波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下⼀级神经元容易发⽣兴奋(AP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 。
EPSP
具有局部电位的特点:①电紧张性扩布;②等级性电位,即其⼤⼩与刺激强度呈正⽐;③可进⾏时间和空间上的总和。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后在RP 基础上发⽣的⼀次膜两侧电位快速倒转和复原的过程,特点是⼤⼩与刺激强度⽆关,不衰减传导,不能融合。
问答题(1题 6分,2、3题 7分/题)
1、试述⽣理⽌⾎过程
(1)损伤、刺激引起神经反射,同时⾎⼩板黏附于受损⾎管并释放TXA2、5-HT ,导致缩⾎管反应。
(2)⾎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板粘附并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板⽌⾎栓,以填塞伤⼝。
内源性凝⾎
ⅪⅪa
Ca2+
ⅨⅨa
Ⅷa
Ca2+ ⾎⼩板磷脂表⾯
外源性凝⾎细胞损伤组织因⼦(TF )Ⅶ Ca2+
2、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包括什么?
1)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时抑制吸⽓,肺缩⼩则促进吸⽓,肺缩⼩的反射。
肺扩张反射感受器为⽀⽓管、细⽀⽓管平滑肌中的牵张感受器。
适宜刺激是⽓道壁扩张,传⼊神经是迷⾛神经,意义是1)防⽌吸⽓过深,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2)增加⼼率,双侧迷⾛神经受抑制后,吸⽓⼤⼤增加,呼吸频率减弱。
肺缩⼩反射感受器为细⽀⽓管肺泡,传⼊神经也是迷⾛神经,感受器阈值很⾼,平时不起作⽤。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3)防御性呼吸反射
4)肺⽑细⾎管感受性反射
5)化学感受性反射刺激因素为动脉⾎中(或脑脊液):O2、CO2、H +,化学感受器包括外周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有效刺激:该处CO2 H +升⾼->呼吸加深,但如H +保持不变,呼吸不
,ⅩⅩa
Ⅴ⾎⼩板磷脂表⾯
Ⅹa ⅩⅤa Ca2+ 组织因⼦磷脂表⾯
吸⼊CO2↑2%,呼吸加深;吸⼊CO2↑4%,频率增加、通⽓为静息时2倍;吸⼊CO2↑7%,通⽓不再增加,达上限;吸⼊CO2↑10% CNS(-)、头痛、头昏;吸⼊CO2↑15%意识丧失CO2⿇醉。
机制是PCO2↑,可作⽤于中枢、外周。
但主要是中枢>外周,这是由于PaCO2↑2mmHg即可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但CO2对中枢作⽤有潜伏期,当外周动脉⾎中CO2浓度忽然增加,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受抑制,主要通过外周感受器调节。
3、⾎压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影响动脉⾎压的因素包括什么?
1)⼼⾎管系统内有⾎液充盈⽽⾎液的充盈程度可⽤平均充盈压来表⽰。
⼼室射⾎停⽌后,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迅速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的⾎压相等,该⾎压称为体循环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
⼀般为7mmHg,⼈的平均充盈压接近于此值。
若⾎量减少或循环系统容量扩⼤,充盈压下降;若⾎量增加或循环系统容量缩⼩à充盈压上升。
2)⼼脏射⾎――动⼒
⼼室的收缩,将⾎液射⼊主动脉⼼室收缩所作的功将转变成:动能-推动⾎流势能-包括弹性势能和压强能。
3)外周阻⼒
⾎主要产⽣于⼩动脉和微动脉多见。
⼼室射⾎和外周阻⼒的存在是动脉⾎压形成的关键在于维持⼼舒张期的动脉⾎压。
4)⼤动脉管壁的弹性
⼼室⼀次收缩向主动脉内射⾎60-80ml,由于主动脉和⼤动脉壁有较⼤的可扩张性,⼼收缩期只有1/3流⾄外周,其余2/3暂时贮存于主动脉和⼤动脉à主动脉压升⾼à后者进⼀步扩张à即⼼室收缩释放的能量有⼀部分以势能的形式贮存于弹性扩张的管壁中。
⼼室舒张时,主动脉和⼤动脉发⽣弹性回缩,贮存的势能转为压强能(维持⾎压)和动能(推动⾎流)
影响⾎压的因素包括:
①每博量(stroke volume,SV)
每博量↑(即:⼼缩期射⼊主A的⾎量↑)→⼼缩期中主A和⼤A内的⾎量↑→管壁所受的压⼒↑→压⼒↑↑,即SP↑。
由于BP↑,收缩期⼤A增加的⾎液在舒张期内流向外周加速,因⽽在⼼舒末期存留于⼤A 内的⾎量增加不多,故DP增加不明显。
可见,每博量↑主要是使收缩压↑(SP)。
即SP 的⾼低主要反映了每博量的⼤⼩。
②⼼率(heart rate,HR)
⼼率↑→⼼舒期缩短→⼼舒期内流向外周的⾎量↓→⼼舒末期存留在⼤动脉内的⾎
↑→DP↑↑,随后SP↑,但不如DP↑明显,故脉压↓。
⼼率↑→DP↑↑ SP↑→脉压↓;⼼率↓→DP↓↓ SP↑→脉压↑
③外周阻⼒(peripheral resistance,R)
外周阻⼒↑→⼼舒期内流向外周⾎↓→⼼舒末期贮存在⼤动脉中的⾎↑→DP↑↑;随后SP↑,但SP增加不如DP明显→脉压↓⼀般情况下,舒张压的⾼低主要反映了外周阻⼒的⼤⼩。
临床上⼀般的⾼⾎压,⼤多由R↑(腹腔脏器和⾻骼肌阻⼒⾎管⼝径↓)→⼀般表现为舒张压升⾼为主
④主A和⼤A的弹性贮器作⽤
主A和⼤A最主要的作⽤是在⼼室收缩期贮存势能→舒张期释放,转变为动能和压强能(维持舒张压)。
主A和⼤A弹性↓→DP↓,SP↑→脉压↑↑。
⑤循环⾎量和⾎管系统容量的⽐例
4、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包括什么?
1)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时抑制吸⽓,肺缩⼩则促进吸⽓,肺缩⼩的反射。
肺扩张反射感受器为⽀⽓管、细⽀⽓管平滑肌中的牵张感受器。
适宜刺激是⽓道壁扩张,传⼊神经是迷⾛神经,意义是1)防⽌吸⽓过深,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2)增加⼼率,双侧迷⾛神经受抑制后,吸⽓⼤⼤增加,呼吸频率减弱。
肺缩⼩反射感受器为细⽀⽓管肺泡,传⼊神经也是迷⾛神经,感受器阈值很⾼,平时不起作⽤。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3)防御性呼吸反射
4)肺⽑细⾎管感受性反射
5)化学感受性反射刺激因素为动脉⾎中(或脑脊液):O2、CO2、H+,化学感受器包括外周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有效刺
激:该处CO2 H+升⾼->呼吸加深,但如H+保持不变,呼吸不变,CO2本⾝不是有效刺激⽽是间接作⽤。
⼀定⽔平的P CO2是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必要条件,CO2是调节呼吸最主要的⽣理性体液因⼦。
在⼀定范围内呼吸运动与CO2浓度呈正⽐,正常吸⼊⽓为0.04%,吸⼊CO2↑2%,呼吸加深;吸⼊CO2↑4%,频率增加、通⽓为静息时2倍;吸⼊CO2↑7%,通⽓不再增加,达上限;吸⼊CO2↑10% CNS(-)、头痛、头昏;吸⼊CO2↑15%意识丧失CO2⿇醉。
机制是PCO2↑,可作⽤于中枢、外周。
但主要是中枢>外周,这是由于PaCO2↑2mmHg即可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但CO2对中枢作⽤有潜伏期,当外周动脉⾎中CO2浓度忽然增加,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受抑制,主要通过外周感受器调节。